孫陶澤,母洪娜
(長江大學 園藝園林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
畢業論文( 設計) 是本科教育教學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1],是本科生在大學受到的最后一項實踐訓練[2],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環節,也是衡量教學水平、學生畢業與學位資格認證的重要依據,更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重要實踐環節[3],是檢驗畢業生本科階段的學習成果、專業素質、綜合能力和教學質量重要手段和途徑之一[4],是全面考察培養學生專業興趣和專業素養的重要載體,是提高本科生培養質量的關鍵舉措[5]。
畢業論文(設計)是一項長期又艱辛的工作,目前存在諸多問題[6],許多高校因辦學經費、場地、師資不足等,學生最后一個學期幾乎都在外實習或找工作[7],也增加了指導老師工作難度[8,9]。多數高校考慮就業率的問題對學生外出找工作多采取寬容態度,包過思想嚴重[10],學生努力及重視程度不夠、學術風氣浮躁、科研意識不強等原因也是目前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滑坡的主要因素[11,12]。較多大學將學術研究與寫作納入重要課程。重視“探究為基礎的學習”、討論課、寫作課、社會調查與實驗室研究[8],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教學,注重以過程培養為導向開展實踐,采用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法對學生的過程培養進行評價,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提高畢業設計教學質量[13]。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要求必須學會寫作、修改和陳述實驗報告、專業論文及獨立研究項目,否則不予畢業。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教育學院教師幫助學生學會閱讀和分析教育研究相關文獻、訓練實施小范圍的調研最終完成畢業論文[14]。
國內高校重要的功能是培養德才兼備的人,國外主要是技能為主。國內部屬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高職院校培養目標不同。如高職院校學生培養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應用型人才[15]。國內一般本科高校多重視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一定的創新能力[16]。國外多重視學生批判性思維訓練及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團隊精神的培養在國內畢業論文(設計)體現的較少。注重對學生平面景觀設計能力的訓練,缺乏對基地的踏勘、綜合分析等實踐及研究技能的提高,束縛了學生的創造力以及對景觀實踐性思維的正確理解和認知[7]。國內大學畢業設計注重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的培養,一般要求一生一題。國外高校注重學生團隊溝通能力的培養,一人一題或多人一題[17]。
英國Brunel大學采用8區18級計分:杰出(A*)、優秀(A+,A,A-)、良好(B+,B,B-)、好(C+,C,C-)、可接受(C+,C,C-)、不滿意(E+,E,E-)、不可接受(F)、未提交(NS)[18]。英國Edinburge大學采用10級計分:優秀(A1:90~100;A2:80~89;A3:70~80);良好(B:60~70);好(C:50~60);滿意(D:40~50),失敗(E:30~40,F:20~30,G:10~20,H:0~10)[19]。國內多采用5級評價標準:優(90~100)、良(80~89)、中(70~79)、及格(60~69)、不及格(≤59)。
美國私立高等教育辦學經費充足。籌資渠道廣泛,有很強的吸引社會資金的能力,其自籌辦學經費如校友捐贈、基金會、校董投資等占學校總經費的80%以上[20,21]。我國央屬院校和地方院校生均經費差距呈現不穩定的擴大趨勢。國內高等教育存在資金流、教師流、學生流等優勢資源都向北上深廣等區域、一流高校集中的“馬太效應”,進一步加重了地區之間的不平衡[22]。多年來,教育資金和中西部地區高校畢業生向東部流動,這種貧困地區向富裕地區的“逆向補貼”,使本來財政供給能力就弱的區域“雪上加霜”[22]。
選題是決定論文成敗的重要前提和主要環節之一,也是畢業生在撰寫畢業論文時最為困惑的問題[23]。學生選擇指導老師及選題內容多為被動接受。選題大多沒有很好地結合學校或生源地實際建設項目或實施的工程設計項目、國家和地方城市規劃、建筑、給排水等規劃規范,與畢業論文(設計)脫節[24]。
指導教師對學生的管理和指導是教學質量總體評價最重要的影響因素[25]。因單位教學任務重和指導老師等各種原因,投入時間和精力不夠、管理能力不高。責任心不強、指導學生時間少、畢業論文任務書和時間安排不清晰,沒有足夠耐心審核及修改,不能及時發現學生畢業論文(設計)問題,導致畢業論文(設計)進度滯后,質量不高等問題[6]。一些指導老師責任心不強,疏于指導,評審不嚴,結果非優即良,也導致了畢業論文質量的滑坡[26]。
有些學生主觀上重視程度不夠,71.3%的人認為本科畢業生論文不重要,31.8%的人認為論文抄襲現象嚴重[27],57%的大學生承認具有在網絡上抄襲論文的經歷[28]。科技論文寫作基本功不扎實,不能很好認識重要內容之間邏輯上的有機聯系,較難掌握論文重點和創新點[8]。不知如何下筆,不知如何論證、分析相關論點[29]。加上畢業與工作、考研沖突,學生壓力較大、個別指導老師成績評定時降低要求以確保學生能順利畢業,往屆生給畢業生傳遞“不重要,肯定會過”等消極影響等導致畢業論文(設計)質量不高。
一般本科院校畢業論文(設計)要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30],突出學科、地域特色,避免與部屬院校、高職類院校重疊或沖突。
建立地方高校生均撥款標準動態調整機制,逐步提高生均撥款水平。2010年財政部、教育部出臺《關于進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撥款水平的意見》[31]原則上2012年各地地方高校生均撥款水平不低于12000元。中央財政建立了“以獎代補”機制,對縮小高校生均經費的地區差異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也因各省份財政能力不同,地區差異存在潛在負面影響,還應考慮經費在省際間的流動性,應開源節流,多渠道籌措社會資金及校友捐贈等,縮小生均經費地區差異。
創新高校畢業設計指導方法,控制師生比,讓教師有時間、精力與學生交流,參與學生的討論及研究[10]。加強教學服務部門服務水平,健全畢業論文(設計)管理規章制度。提供畢業論文所必需的經費、場地及實驗、設計軟硬件,提高指導老師在畢業論文(設計)話語權[32]。評審和答辯時指導老師回避,降低不公平現象發生的概率[33]。圍繞培養目標、培養方式、選題、指導、中期檢查、評閱、答辯等環節,制定明確的規范和標準[3]。
云計算等互聯網現代技術助力基于“云教務”的教務管理系統,涵蓋畢業論文(設計)全過程、查重等“一網(站)式”服務,達到規范化、標準化、可監控、優質化的教學目的[6],避免重復收發材料等。通過“知網學術不端檢測系統”等監督管理畢業論文(設計)不端情況。目前長江大學畢業論文(設計)管理系統[34]、南京農業大學等高校畢業論文(設計)智能管理系統、手機掃二維碼訪問移動端[35]使用該檢測系統。
加強誠信和敬業教育,加大對弄虛作假、抄襲等現象懲處[8]。調動積極性,提高學生競爭意識。摒棄教學管理模式中相對教條內容,落實學生學習、教師教學、高校辦學的自主權[10]。增加畢業論文(設計)學生反饋機制。收集學生意見和建議。
加強指導老師管理,篩選優秀教師。實行畢業論文指導老師負責制,這對于改進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實際意義[36],聘請校內(建筑學、城市規劃、藝術設計、環境藝術等專業)、校外企事業(園林設計、園林施工等)單位實踐經驗豐富的高級工程師擔任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教師。指導教師要有較強的責任感和專業技能,進而培育學生德育和工匠精神。建立有效獎懲機制,增強指導教師的責任意識,把指導畢業論文(設計)的能力和質量作為評優評先、職稱評聘的重要指標之一,充分調動指導教師的積極性[37]。
由指導老師主導轉變為由學生主導,增強其主動性,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等[9]。一人一組或團隊(3~5人,指導教師不少于3人,英國Edinburge大學風景園林畢業論文(設計)采用團隊教學(Team teaching)模式[19])形式,其組成可為同一專業或跨專業、跨學科的學生,組(團)長整合成員畢業論文(設計)各自子課題,不允許有代作現象;指導教師亦有一名負責人(即第一導師),負責整體工作,第一導師原則上應具有副高以上[38]或指導5屆以上的中級職稱,不同組指導老師和學生互相點評[39]。老師指導學生設計現場調研、實驗或設計、分析方案,保證“真題”能被“實做”,杜絕學生抄襲行為[10]。
論文選題應難易適中,一定的先進性、創新性和應用前景[32],拓寬產、學、研、競賽、創新創業等方面內容,擴大畢業論文(設計)題目來源,體現最新的研究動態[40];如一些園林植物實驗尤其是木本方面的畢業論文可以提前至大三第一學期就可以開始聯系指導老師進行相應的選題、開題工作。設計類可以在大三第二學期開始進行相應的選題和開題工作。提前規定相應內容和必須完成的任務,結合《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85-2017)》進行相應的畢業論文(設計):公園綠地類、防護綠地類、廣場用地類、附屬綠地類、區域用地類[41],規劃設計地形、水體、植物、建筑(構筑物)、標識系統、設計說明等要素的場地20000 m2以上,增加畢業論文(設計)現場調研數據的內容和時間比重,增加公眾參與度和人性化設計(表1)。
根據長江大學教務處編制的《畢業論文(設計)學生工作手冊》,畢業論文(設計)規范化(表1)要求排版[42],圖紙應包含指北針、比例尺、圖例、標注、設計說明等內容。包括:①區位(東西南北等)。②設計依據。③場地現狀分析。④設計理念。⑤功能分區。⑥重要景點(節點)。⑦植物配置。⑧道路系統。⑨技術經濟指標(三線表)。⑩參考文獻等。目前長江大學執行5級評價標準,效果較好。

表1 長江大學畢業論文(設計)答辯原始記錄單
畢業論文(設計)是一項實踐教學環節,積極轉變“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8]。因高校定位和師生水平高低不同而宜差異化培養,在選題、過程管理、指導教師和畢業論文(設計)展覽等方面進行改革,以促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11]。回歸大學初心,改善實驗室、計算機輔助設計室、工作室studios場所等,完善并穩定畢業論文實驗實習基地建設。培養學生科研精神和研究能力[10],通過合理的質量評價設計和構建質量保障體系,注重“平時”而不是“評時”,有些高校甚至嘗試取消畢業論文(設計)[43]。
選題力求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1],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以真題為基礎,真題真做、真題假做[7]、假題真做,主要包括:傳統園林、近現代城市(鄉村、大地景觀)規劃與設計、遺產地規劃理論、城市風貌與城市規劃概念設計、廊道景觀及景觀生態修復設計等。選題宜結合所在學校、城市園林綠化設計、工程實際建設項目為主,題目不宜過大,過深,充分把握地域文化特色[44]。尤其是一些前沿性課題研究,參考國內外園林、風景園林行業設計競賽如“園冶杯”“艾景獎”、IFLA(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學生風景園林設計大賽、ASLA(The 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學生獎、全國高校景觀設計畢業作品展、“U+L”城市與景觀新思維設計競賽等途徑鍛煉、培養畢業生實際應用能力以適應社會需求。嘗試跨學科、跨專業、跨單位聯合指導,實現“一張圖”“一朵花”統籌發展,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