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芹, 馮建新, 趙道全
(河南省水產科學研究院, 鄭州450044)
河南省水產種質資源庫從2006年開始建設,歷時14年,通過系統整合,已建成由全省各主要水產種質資源擁有單位參加、區域布局合理、管理規范的水產種質資源保存與共享服務平臺,為河南省水產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河南省水產種質資源庫建設主要是對河南省重要的具有經濟價值和學術價值的水生生物活體資源、水生物種標本資源及種質遺傳材料進行收集、整理和保存,對其性狀特征及有關信息如分類地位、形態特征、生態習性、遺傳信息、經濟價值、保存利用狀況等實現數字化,并通過計算機網絡向社會提供共享服務,從而促進河南省水生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河南省水產科學研究院作為國家水產種質資源平臺的參加單位,在國家平臺的監督和指導下,以省水產院為聯系紐帶,以現有國家級或省級自然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水產(原)良種場為保存機構,構建河南省重要經濟水產種質資源保藏體系。
河南省水產種質資源庫在鄭州建設一個活體庫,面積12000 m2;一個標本庫,面積40 m2。統一懸掛平臺中心標志,在河南省水產科學研究院富景基地設有“國家水產種質資源平臺鄭州保存基地”和“河南省水產種質資源庫”兩塊牌子。截止2019年底,河南省水產種質資源庫共整理保存活體資源23種(見表1),計16900份;整理保存標本資源100種,計100份;保存6種DNA資源,計170份;完成相關實物資源的信息整理和照片上傳工作,合計上傳國家平臺相關信息703條,圖片149張。入庫保存的23種活體資源,除在國家水產種質資源平臺備案建立信息檔案外,還在河南省水產種質資源庫進行登記,保存信息資源。
種質資源庫以河南省水產科學研究院為主體,聯合本省相關的主要水產科研、教學、生產單位,開展共享機制和共享方式的應用示范,在一定范圍內初步實現水產種質資源實物和信息共享。通過實踐,逐步推進,不斷完善共享機制,優化共享方式,規范共享行為,保障共享信譽與安全,強化共享服務,提高共享效率,建立全省主要水產科研教學及生產推廣單位參加的共享服務平臺。根據種質的不同屬性,面向社會提供親本、苗種等實物資源及其相關信息,為政府、社會機構和公眾提供服務。

表1 河南省水產種質資源庫活體保存情況

?
入庫的水產實物資源均為河南省具有一定特色和意義的優質水產品種,其中豫選黃河鯉是河南省水產科學研究院自主選育的優良品種,在保存過程中進行不間斷的優良性狀選育工作,在省內推廣20余年,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大鯢、商城肥鯢和黃緣閉殼龜是河南省重點保護的野生水生動物,入庫進行實物保存和信息上報,對這些物種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具有重要意義;淇河鯽和伊河魴是河南省特色地方種群,整理實物資源和信息資源入庫保存,對于宣傳河南省地方特色水產種質資源有著積極作用;溝鲇(斑點叉尾鮰)和克氏原螯蝦為引進品種,近年來頗受本地養殖戶的青睞,養殖面積逐年遞增。福瑞鯉、異育銀鯽、長豐鰱和松浦鏡鯉為農業農村部主推的優良養殖新品種,結合省水產科學研究院承擔的國家大宗淡水魚類產業技術體系工作,從水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單位引進后保存在不同的地市,尤其是福瑞鯉、長豐鰱和松浦鏡鯉3個品種,在河南省分別建立了繁育基地,對河南省優良水產品種覆蓋率的提高起到了促進作用。
水產種質資源不同于其他資源,在保存的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項目結束后剩余的種質資源在沒有資金支持下很快就會滅失,而水產種質資源庫正好提供這樣一個機會,使很多水產種質資源得到了妥善保管。在保存的同時,還可以為其他單位提供實物資源和信息資源,最大限度的發揮了現存實物資源的價值。
河南省水產種質資源庫在建設過程中積極和其他研究團隊開展合作研究,如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廈門大學、河南農業大學、河南師范大學、河南工業大學、信陽農林學院、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魚類育種、病害防控、生態養殖等方面開展諸多合作,對提升河南省漁業科研水平產生了聯合積極的作用。
種質資源庫長期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如協助鄭州市滎陽富發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構建黃河鯉繁育體系,提供黃河鯉親本和人工繁育技術指導;指導嵩縣伊河魴魚種場開展伊河魴繁育工作,提供伊河魴親本和人工繁育技術指導;為西峽縣建黨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提供大鯢的人工繁育技術和養殖策略;協助商丘文峰水產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引進福瑞鯉,并指導合作社自主開展苗種繁育工作;協助南陽金陽光水產養殖合作社引進長豐鰱,并指導合作社開展親魚培育和苗種繁育工作。
為貧困縣—洛陽市嵩縣開展漁業科技特色脫貧服務支撐。2019年指導嵩縣庫區鄉泥鰍扶貧產業基地建設,首次在嵩縣養殖泥鰍取得成功,養殖泥鰍1.33 hm2,單產達到15038 kg/hm2,經濟效益顯著。引進福瑞鯉、伊河魴、豫選黃河鯉2號等名優新品種,贈送魚苗182.4萬尾,發放技術資料54份,實施健康養殖技術示范,使服務企業新增效益5萬元。為貧困縣無償提供優良苗種和技術支持,得到合作社的熱烈歡迎,受到了當地主管部門和農戶的一致好評。在后續的工作中,將通過平臺及其他相關工作在水產養殖方面提供更多的技術幫扶,助力貧困縣脫貧攻堅工作。
每年提供培訓服務2~3次,累計培訓基層漁業骨干3000余人次。2019年結合河南省“四優四化”優質水產品專項工作,開展大型水庫綠色漁業品牌建設示范觀摩及培訓會、集中連片池塘標準化養殖示范推廣觀摩培訓會、稻漁綜合種養三產融合發展培訓,通過培訓,介紹國家主推的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科學養魚、生態養殖、規范用藥等技術,傳播了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新理念。
為養殖企業和漁民提供黃河鯉、福瑞鯉苗種,提升水產良種覆蓋率,增加了當地漁民對優良品種的認知度,提高了優良品種的輻射推廣面積。通過不同方式為各地漁民提供技術咨詢,指導養殖戶防病治病,提高養殖效益,減少漁民損失。
近年來河南省傳統的大宗魚類養殖品種價格持續低迷,新型健康養殖模式可以提高水產品的價格,如稻漁綜合種養技術可以提高整體的效益,省水產院每年都會舉辦關于稻漁綜合種養方面的技術培訓,為養殖戶普及健康養殖模式,推動河南省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自2019年起,河南省水產種質資源庫作為國家淡水水產種質資源庫的參加單位,參與黃河流域分庫建設,主要開展黃河流域河南段種質資源系統梳理、資源收集保存、特色專題服務、水產種質資源服務和培訓服務。未來種質資源庫的主要發展方向為進一步摸清河南省水產種質資源的家底,積極探索和省內資源擁有單位的合作和交流方式,做好河南省特色水產種質資源的保存和基礎性研究工作,為河南省水產種質資源的保護和挖掘利用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