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杰,何婷
(上海市養志康復醫院/上海市陽光康復中心康復治療部,上海 201619)
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一種嚴重的致殘性疾病[1]。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我國目前SCI年患病率約為37人次/100萬[2]。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SCI的發病率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由于SCI所導致的軀體功能障礙,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動方面對別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賴,這給患者、照顧者及社會帶來嚴重的負擔[3]。
主要照顧者,又稱為非正式照顧者,是指與患者生活在一起,并承擔患者主要照顧義務的家庭成員[4]。與專職照顧者相比,他們沒有經過專門培訓,缺乏專業的護理知識,而且大部分沒有報酬。主要照顧者在SCI患者的健康照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往往是以損害自己的健康和生活狀態為代價[5]。國外許多研究證據表明,因為照顧SCI患者導致的身體,心理的經濟等方面的負擔影響著照顧者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進而會影響其對SCI患者的照顧能力,并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負面影響[6,7]。因此盡早識別SCI患者主要照顧者負擔,可以預防和減輕其負擔水平,提高其生活質量,并且能夠為制定有效的干預措施提供依據。因此本文旨在介紹評價SCI患者主要照顧者負擔的常用工具,并就其在國內外研究中的應用現狀作一綜述。
照顧者負擔指照顧者在照顧患者的過程中,付出的代價及受到的不良影響。照顧者負擔涵蓋了對照顧者生理、心理、情感和社會生活等多個維度的壓力[8],又可以劃分為客觀負擔和主觀負擔??陀^負擔指花費在照顧上的時間、花費及需要完成的照顧任務;主觀負擔指由于客觀負擔的存在,對照顧者心理、情感和社會生活方面造成的影響[9]。近年來,對照顧者負擔的研究逐漸增多,但均以主觀負擔為主。
由Zarit等人于20世紀80年代研制,最初用于評價老年癡呆患者照顧者的照顧負擔,其內容涵蓋健康、經濟、社會生活和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負擔[10]。ZBI是一種照顧者自我報告的評估工具,包含22個問題,每道題分值為0-4分,0分代表從不,1分代表很少,2分代表有時,3分代表經常,4分代表幾乎一直,總分88分,得分越高代表負擔越重。0-19分為無或者極輕度負擔,20-39分為輕度負擔,40-59分為中度負擔,60分及以上為重度負擔。該量表的中文版由王烈等于2006年譯制,王烈等應用中文版ZBI評估356名老年患者的主要照顧者,發現其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0.87))及可接受的結構效度[11]。ZBI的簡化版ZBI-SF包含12個問題,總分48分,ZBI-SF和原版具有很高的相關性,其相關性系數在0.92-0.97之間[12]。Rajabi等應用ZBI-SF評估了100名SCI患者的照顧者,發現其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0.77))和重測信度(Kappa系數為0.77)[13]。0-2分為無負擔,3-8分為輕度負擔,9-16分為中度負擔,17-48分為重度負擔。
Khazaeipour等應用ZBI評估163例進行門診康復的SCI患者照顧者的負擔情況,結果顯示ZBI平均得分為38.9±15.2,處于輕度負擔水平[14]。國內學者陳莉等應用ZBI評估120例SCI患者主要照顧者的負擔情況,報道稱照顧負擔的平均分為49.72±5.78分,為中度負擔水平,這一結果與國內外其他學者的報道相似[15-20]。
Adhikari等使用ZBI-SF評估了95例SCI患者照顧者的負擔情況,發現90%以上的照顧者處于重度負擔水平(24.2±8.1)[21]。這一結果國外其他學者的同類報道結果不盡相同,Fekete和Schulz等報道稱照顧者的負擔處于輕度到中度水平[22-24]。
由Robinson于1983年研制的問卷,用來評價髖關節和心臟手術患者的照顧者所面對的身體、社交、經濟和情緒等方面的壓力[25]。CSI包括13個條目,每個條目的選項為“是”或“否”,得分分別為0或1分,如果總分≥7分,說明存在照顧壓力,得分越高,壓力越大。CSI包含三個維度,分別是身體和社交狀況、心理狀況、工作和經濟狀況,其Cronbach's alpha為0.86,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和結構效度。姜小鷹等于2006年譯制的CSI中文版檢測了157名腦卒中患者的主要照顧者,驗證其具有良好的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及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0.828)[26]。
Middleton等應用CSI評估44例SCI患者的照顧者出院前6周、出院后6周、出院后一年和出院后2年的負擔狀況,發現CSI平均得分均小于7分照顧者不存在明顯壓力,但是在出院后一年,照顧者的CSI平均得分最高,為6.65±3.32[27]。Backx等使用CSI評價37例SCI患者主要照顧者在進行康復前后的負擔情況,在康復期間54%的照顧者存在照顧壓力,而在出院后18個月,只有14%的照顧者存在照顧壓力[28]。
由Reinhard等于1992年研制,用以評價嚴重精神疾病患者主要照顧者的負擔情況。BAS包含19個條目,每個條目分值為1-4分,1分代表從不,2分代表很少,3分代表有時,4分代表經常,得分越高表明負擔越重。BAS有五個維度,分別是活動擾亂、個人困擾、時間、內疚感和社會功能。 BAS的Cronbach’s α為0.88,表明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29]。土耳其學者Secinti等應用BAS評估了100例SCI患者照顧者的負擔情況,結果顯示每個條目的平均得分為2.02±0.60,為輕度負擔水平[30]。
由Novak和Guest于1989年研制。CBI是一個多維的量表,被用來評價照顧負擔對照顧者生活各個方面的影響。CBI整體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為0.91,包括五個維度,時間負擔,指因照顧工作而限制了自己的時間;發展負擔,指因為照顧工作對自己的希望和意圖的失敗感;生理負擔,指照顧者軀體功能的障礙和負擔;社會負擔,指照顧者感受自己社會角色的沖突;情緒負擔,指照顧者的負面情緒感受。除了生理負擔包含四個條目外,其余四個維度均包含五個條目,每個條目的得分介于0(強烈反對)和4(強烈贊成)之間,每個維度的總分為20分。在計算CBI的總分時,生理負擔的得分會被乘以1.25,使得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負擔越重[31]。由于CBI最初用于癡呆和行為障礙患者的照顧者,因此在應用于SCI患者照顧者時,某些條目需要調整。Maitan等于2018年調整了原始版本的3個條目,使其更適用于評估SCI患者的照顧者。其中,條目3“我必須一直監管被照顧者”被改為“我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注”;條目20“我對被照顧者感到羞恥”被改為“我對被照顧者的情況感到為難”;條目23“當朋友過來時,我感到不適”被改為“當朋友過來或我們外出時,我感到不適”。改良后的版本CBI-SCI同樣具備良好的內容效度和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0.89)[6]。
在一項小樣本研究中,Graca等應用CBI評價了7例SCI患者照顧者的負擔情況,發現CBI平均得分為2.72分,表明沒有照顧負擔[32]。然而, Maitan等應用CBI-SCI評價了55例SCI患者的照顧者,發現其CBI-SCI平均得分為(43.40±17.55)分[6]。
由Greene等于1982年研制,最初用于評價癡呆患者照顧者的負擔。RSS包含15個條目,每個條目得分介于0(從不)和4分(一直)之間,總分為60分,分數越高代表照顧者負擔越重[33]。RSS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0.90)[34]。楊永紅等應用RSS評價78例康復期SCI患者家屬的壓力情況,發現大部分家屬處于中到重度壓力狀態,RSS平均得分為(36.1±11.4)分[35]。
2.6 Schofield等于1997年研制了評價照顧者負擔的照顧任務列表,這一照顧者自我報告的問卷包括兩個部分:基礎日常生活活動(BADL)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IADL)。BADL包含六個條目,分別為床上移動、如廁、穿衣、洗澡、進食和室內移動;IADL包含五個條目,分別為購物、做家務、財務管理、準備食物和使用交通工具。每個條目分值為0-2分,0分代表不需要幫助,1分代表需要少量幫助,2分代表需要大量幫助。因此BADL部分的總分為12分,IADL部分的總分為10分,分數越高代表照顧者的客觀負擔越重[36]。兩部分的Cronbach’s α分別為0.84和0.72。Fekete等應用上述問卷調查了118例SCI患者照顧者負擔的情況,在此基礎上,作者統計照顧者每日照顧花費的時間、是否需要別人或機構的幫助以及他們是否得到社會支持[37]。結果顯示,每日照顧時間為(2.0±3.5)小時,BADL部分得分為2.4±3.0,IADL部分得分為4.1±2.7[22]。由于多數研究者沒有對主觀負擔和客觀負擔在概念上加以區分,因此專門用來評價客觀負擔的工具鮮有報道。
近年來,對SCI患者主要照顧者負擔的研究逐漸增多,用來評價照顧者負擔的工具種類繁多,目前尚缺少被廣泛認同的評估工具。國內學者多應用Zarit照顧者負擔量表,而國外學者使用的量表種類更為多樣。由于大部分評估工具在研制時并不是為SCI患者的主要照顧者設計的,因此這些常用評估工具應用于SCI患者的信效度還需要進一步檢驗。此外,對于照顧負擔這一多維度概念,大多數評估工具都沒有區分主觀負擔和客觀負擔。因此,專門用于評估主觀負擔和客觀負擔的工具尚需要進一步發展。通過了解目前國內外常用的SCI患者主要照顧者負擔評估工具,研究者們可以根據研究設計和需要選擇合適的評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