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召,譚紅略
(1.河南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河南 鄭州 450046;2.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膝部損傷三科,河南 洛陽 471002)
腕踝針療法由第二軍醫大學的張心曙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在電針治療疾病經驗的基礎上創立,指在人體的腕部或踝部選取特定的進針點用毫針沿真皮下淺刺治療疾病的方法[1]。與其他針刺方法相比,腕踝針療法具有更好的止痛效果,且安全性高、操作簡單[2]。近年來在臨床治療疾病中腕踝針應用十分廣泛,但病種分布極不均衡,其中以傷筋病、漏肩風等骨傷科疾病的臨床應用最為多見[3]?,F將其作用原理、操作方法及在骨傷科中的應用綜述如下。
在中醫理論研究方面,腕踝針針刺點的分區與經絡走行相似,因此廣大學者認為其作用機制與傳統經絡理論相關。腕踝針療法通過身體前后正中線將身體的兩側由前向后分為6個區,又以橫膈為界將6區分成上下12個區。王瓊等[4]通過研究發現腕踝針的身體分區位置與傳統經絡理論中的十二皮部大體相對應;腕踝針針刺點位于相應的十二經脈上,且其主治病癥大致與十二經脈的相對應。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的功能活動反映于全身體表的部位,在經絡系統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與邪氣致病等密切相關[5]。腕踝針針刺點剛好位于皮部在腕部和踝部的分區,腕踝針療法的作用可能是通過針刺皮部而調整相應的臟腑和經絡,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但腕踝針針刺操作行皮下淺刺,不要求得氣,這與傳統的針刺方法不同。傳統的針刺方法以得氣與否為針刺成功的重要指標。腕踝針在針刺時雖不要求得氣,但大量臨床實踐證明其確有療效。張春鵬等[6]認為腕踝針是通過激發衛氣起到鎮痛的療效。衛氣行于脈外,其性慓疾,腕踝針刺入皮下可激發衛氣而通經絡而起到“通則不痛”的作用。腕踝針療法與許多古人的經驗不謀而合,未來研究中我們可以繼續在中醫傳統理論中挖掘腕踝針療法的理論依據,使其得到更大的發展。
在現代醫學研究方面,張心曙教授認為腕踝針皮下針刺能夠通過神經末梢的傳導而使局部病灶部位解痙,改善血液循環,從而緩解或消除患者癥狀。 楊孝芳等[7]研究發現對于急性發作的頸椎病頸痛患者,腕踝針結合辨經取點法與傳統針刺法相比即時鎮痛效果較優,認為腕踝針針刺可能使β-內啡肽釋放增多,抑制體內P物質的產生而鎮痛。周友龍等[8]通過動物實驗發現踝三針針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根性痛大鼠模型的鎮痛療效顯著,能夠使腦內5-羥色胺含量提高,認為其鎮痛機制可能是通過增加5-羥色胺含量而提高痛閾,從而達到鎮痛的目的。目前,對于腕踝針作用機制的研究較少,其作用機理尚無統一的認識。
張心曙教授將人體以前后正中線為界分為左右兩側,以橫膈為界分為上下兩段,在每側每段內有6個相應區。兩側的腕部針刺點位于腕橫紋上兩寸,環腕一圈處作上1~6個進針點;踝部針刺點在踝關節上3寸,環踝一圈處作下1~6個進針點。根據患者癥狀和體征所在的部位選取相應的針刺點;有多重癥狀存在時需分析主次來選取針刺點;癥狀恰位于中線時可針刺兩側;全身性癥狀或定位模糊的可針刺兩側上。
①進針。一般針刺方向朝向癥狀,針刺時一手固定進針部位皮膚,另一手持針與皮膚呈15°~30°快速刺破皮層,壓平針身,使針身沿真皮下緩慢刺入,不必引起針感,盡可能使原有癥狀消失。②調針。若針刺后癥狀未能緩解,往往與針刺位置有關,可緩慢退針后給予糾正。③留針。一般留針30 min,也可根據患者癥狀適當延長至1~2 h,但最長時間不應超過24 h。④拔針。用棉球輕壓進針點,迅速拔針,棉球按壓針刺部位。
腕踝針皮下淺刺治療扭傷、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癥等骨傷科疾病療效明確,具有操作安全簡單、應用范圍廣等優點,先將其在筋傷、骨病和圍術期三個方面的應用進行闡述,以供各位同道借鑒。
筋傷指各種外來的暴力或慢性的勞損等原因引起的筋的損傷,俗稱“傷筋”。楊克等[3]利用數據挖掘技術發現應用腕
踝針治療的病種中最多的為傷筋。筋傷是最常見的骨傷科疾病,在生產勞動、體育運動等日?;顒又薪钥砂l生,臨床中常用腕踝針療法進行治療。高娟等[9]將10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用塞來昔布進行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腕踝針治療,治療10 0d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兩組的VAS評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封蕾[10]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腕踝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中上肢疼痛的患者,發現治療組的鎮痛效果與對照組相比較優,有效率高且起效快。肖國東等[11]運用中藥內服外用、核心肌群訓練和腕踝針治療慢性非特異性腰痛,發現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癥狀,提高腰椎的活動度。李文杰等[12]將80例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的患者分為聯合組和封閉組,封閉組進行局部封閉治療,聯合組采用體外沖擊波和腕踝針治療,結果兩組肩關節功能均有所改善,但聯合組的總體療效比封閉組好。楊征塔等[13]發現腕踝針配合電針治療肩周炎,能夠明顯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改善關節活動范圍。
骨病指肌肉骨骼系統疾病,常用腕踝針治療的有骨關節炎、骨癌等。于天驕等[14]將64例膝骨關節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給予塞來昔布口服,治療組采用腕踝針配合推拿手法治療,結果治療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認為腕踝針鎮痛療效顯著,推拿能夠松解黏連、提高血供。王科艇等[15]采用四妙湯口服聯合腕踝針針刺治療濕熱蘊結證的輕中度膝骨關節炎患者,發現患膝疼痛程度下降顯著,關節功能改善明顯。劉瑋等[16]采用腕踝針聯合鹽酸羥考酮治療中重度肺癌骨轉移疼痛患者,與單用鹽酸羥考酮治療的對照組相比鎮痛起效時間明顯縮短且持續時間延長,治療3周后患者的整體生存質量優于對照組。楚鑫等[17]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用基于“腕踝針”的中西醫結合疼痛管理對骨轉移癌患者進行鎮痛治療,發現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干預期間爆發性疼痛的發生次數減少明顯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
骨科手術是腕踝針在圍術期應用中較為廣泛的術式之一[18]。圍術期應用腕踝針療法能夠減少鎮痛藥物的使用,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且有利于術后康復的進行。吳江林等[19]將64例行椎間孔鏡手術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觀察組在局麻基礎上行腕踝針治療,發現術中環鋸打磨時觀察組的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術后即刻觀察組患者的預期和治療信任度問卷評分與對照組相比較高,證明腕踝針療法對術中腰痛有確切的輔助鎮痛作用。錢穎燕等[20]將腕踝針應用于肩袖損傷術后患者的康復治療中,結果發現其療效優于單純康復訓練的患者,能夠更好的緩解疼痛、改善肩關節功能。鄒慧華等[21]通過隨機對照試驗發現腕踝針應用于全膝關節置換術后能明顯的降低疼痛,增加關節的活動度。田靜娟等[22]對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患者行腕踝針針刺,發現其能有效緩解疼痛,減少術后鎮痛藥物的應用。
腕踝針療法在骨傷科圍術期應用多由于其具有鎮痛的療效,但作用效果有限,臨床中常聯合其他療法使用。陳秀麗等[23]在老年轉子間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固定術的圍手術期中采用腕踝針聯合耳穴壓豆鎮痛,能顯著降低患者靜息狀態下的疼痛評分,減少阿片類鎮痛藥物使用,降低術后頭暈、嘔吐、惡心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并能提高患者功能鍛煉的配合度,加快患者早期康復。焦妮妮等[24]采用髂筋膜平面阻滯與腕踝針療法聯合應用于髖關節置換術圍術期鎮痛,效果顯著,有效減少鎮痛藥的用量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楊曼等[25]采用腕踝針和活血通絡方外敷治療膝關節置換患者的術后疼痛,鎮痛作用明顯,有利于術后關節的功能恢復。蘇春霞等[26]將腕踝針和自冷式冰袋冷敷運用于全膝關節置換患者的術后鎮痛,結果顯示術后疼痛評分明顯下降,關節活動度顯著提高,與其他組相比較優。賴培茜等[27]在腰椎內固定患者術后用腕踝針與自控鎮痛泵聯合治療,起到了良好的鎮痛效果,且能調節體內炎癥細胞的水平。
近年腕踝針療法在骨傷科中的應用研究表明其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對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癥、骨關節炎、圍手術期疼痛等病癥均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就針刺操作而言,腕踝針療法與其他針法相比簡便、安全。但在其中仍存在較多問題,一方面存在于臨床研究的設計與報道中,如小樣本研究、缺乏對照組、療效評價標準不統一等;另一方面在于有關腕踝針的基礎研究較少,目前其作用機制尚不明確。腕踝針療法操作簡單、費用較低、鎮痛效果顯著,在骨傷科中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以促進其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