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
(廣西桂林市婦幼保健院 醫院辦公室,廣西 桂林 541000)
PDCA循環又叫質量環、戴明環,是管理學中的一個通用模型,最早由美國質量統計控制之父Shewhart(休哈特)提出的PDS(Plan Do See)循環演化而來,由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改進成為PDCA 模式,該理論最早應用于企業管理及持續改善產品質量的過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被管理界公認為有效的管理方法之一。PDCA循環法作為先進管理理念被廣乏應用于多個領域,目前也成功應用于醫療方面[1]。特別是近年來醫院的等級評審評分說明多次強調此項管理辦法的運用。現代醫院設備先進,技術性強,分工精細,協作程度高,在醫院管理過程中,通過建立健全PDCA 循環體系,規范各項活動,使醫院管理及醫療服務等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逐步得到根本性解決,切實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各項工作質量,實現醫療保健質量和安全的持續改進,進而實現醫院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PDCA循環法在醫院的應用效果顯著,現綜述如下。
PDCA循環法是一種標準化和程序化的科學管理模式,圍繞四個不同階段展開管理工作,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處理(Action)。PDCA循環法具有鮮明的標準化、科學化及程序化特征,重點在于“檢查”,通過檢查發現問題,是循環管理工作中質量提升的重要手段[2]。PDCA是一個工作循環,而且是一個前進的循環,在每一級工作中都存在,各級PDCA 形成大環套小環,一層一層解決問題并相互推進,呈階梯式上升模式,在運行過程中充分體現全面、全員、全程的質量管理[3],是展開所有質量活動的科學方法。
醫院管理工作是對醫院活動全過程進行組織、指揮、調度、監督和調節。將 PDCA 循環管理理念應用到醫院管理過程中,對現有的管理模式進行改革與優化,建立權威、統一、高效的公立醫院管理體制,培養出更多的綜合性人才,使醫院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將 PDCA 循環管理理念應用到績效管理過程中,明確各崗位的職責,充分調動員工的潛力和工作積極性,以推動各級各類醫院管理規范化、精細化、科學化,有利于醫院管理的可持續發展,對醫院管理工作有重大戰略意義[4]。
根據PDCA循環法,醫院管理圍繞計劃、實施、檢查、處理四個階段展開工作。(1)在 PDCA的循環過程中,計劃階段是重要的起始階段。醫院依據國家衛生事業政策、方針,上級部門要求和指令結合本地區衛生規劃制定醫療計劃。計劃包括:醫療業務規模及數量,質量指標要求,醫療業務技術的發展,規章制度建設,醫療資源調配與開發。同時,應將醫院整體醫療計劃逐漸分解和落實到各環節、各科室,建立相應的定期和不定期的檢查和反饋制度;(2)計劃制定后,即步入到實施階段,在整個實施階段涉及的主要內容在于執行計劃中設定的各個規劃方案。在實施之前,應做好相應的準備,如根據醫院醫療工作計劃的目標與任務,合理組織醫療技術力量,配備、組合與調度技術人員;建立健全醫院精干高效的職能部門及科室醫療管理班子;科學地制定各項職責制度,診療常規、技術操作規范;加強 IHS、IAMS、EMR等信息系統之間的聯系,及時掌握醫院的運行現狀和動態,使得醫療技術力量的工作效率與效能得到充分發揮;(3)檢查。此階段的核心工作就是對計劃實施的結果進行全面分析,檢查各項措施是否落實到位,并對存在問題的因素進行全面分析,及時反饋結果到負責人OA,并按要求限期整改;(4)處理階段是PDCA的循環過程中最后的一個環節,也是進入下一個循環的起點。此階段,①管理者應當對前期的工作進行總結,通過統計分析,為下一階段管理計劃的制定做好方案,盡可能避免同類問題的反復發生。②結合執行結果,對循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處理,并展開全面的探討。在處理的過程中,對可能出現的因素進行預測,為管理工作的循環開展打下穩固基礎。③整改期限過后,重點檢查整改科室,若在檢查過程中發現整改效果不理想,應重新評估檢查方案,制定下一步工作計劃[5-6]。
醫院辦公室是醫院行政工作中的一個重要部門,不僅要為醫院領導班子服務,還要做好職能部門之間、職能部門與臨床、醫技科室之間的溝通協調工作,需要對醫院的發展戰略、科學管理方法等的推行等進行制定和參謀。吳良建[7]將PDCA循環法應用在醫院辦公室管理中,有效改進和優化了醫院辦公室工作,使醫院辦公室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有研究報道[8-9]PDCA循環管理模式相較于常規教學方式,有助于住培醫師、護理實習生提高理論知識水平、操作技能以及臨床實踐能力,帶教老師、學生及患者滿意度上升,提高了帶教老師帶教水平及積極性,有效提高了護生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質量。
醫療安全是醫療質量的前提和最基本要求,是醫院的生命線,其直接影響醫院的社會信譽和形象。在NICU和護生針刺傷職業暴露安全管理中應用PDCA循環管理模式,能夠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整改,減少不良事件,降低醫患糾紛和護生針刺傷發生率,保證了臨床治療的安全,使醫患關系更加和諧[10-11]。
有學者[12]對ICU患者行PDCA循環模式進行感染管理,通過對患者出現多重耐藥菌感染的有關因素進行分析、總結,進而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管理干方案,并在日常管理中進行全面貫徹落實,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以及管理方案的落實結果,對管理方案進行科學、合理的評估,進而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之處,通過討論、總結的形式對管理方案進一步完善,再落實于臨床管理中,減少了患者發生院內感染的風險性。
病歷書寫的質量在醫療質量管理中非常重要, 陳雪英等[13]研究了PDCA 循環法在病案管理中的應用價值,結果:
觀察組病案首頁錯填或漏項、病案整理順序錯誤、病案遲交和歸檔滯后、不能及時為患者提供病案資料復印、病案借閱登記缺項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病案完善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減少了返修及投訴情況的發生,有效提高觀察組病案管理人員理論考核合格率、技術考核合格率、日常績效考核合格率,提高了病案管理人員綜合能力,提高病案質量,減少病案差錯情況的發生,能為臨床和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劉昊默等[14]表明PDCA循環法于藥房管理中,可促進藥房管理質量的提高及減少差錯事件的發生;使藥房環境管理、工作舒適程度、藥物歸納分類及藥物保存方式平分均顯著提高;可提高藥品顯效率、藥品使用明確率,降低藥品不及格報廢率、復查審核錯誤率;縮短藥品庫存量周轉天數、藥房調配單張處方時間,減少缺藥次數,降低藥品批號管理失誤比例、發藥差錯比例,為醫院整體上的治療服務工作提供支持[15-16]。
供應室實施PDCA循環法管理后,設備維護管理執行率、器械清洗合格率、無菌合格率、包裝合格率,以及工作人員儀器設備操作技能考核平均成績和科室滿意度與實施前比較均顯著提高;能有效提升可復用醫療器械集中供應與處理的質量水平;有效降低外來手術器械數量缺失、器械滅菌后濕包、術后器械丟失與術后器械去向不明發生率,使清洗質量合格、器械有效驗收明顯提高;可有效提高過氧化氫低溫等離子滅菌合格率,減少滅菌循環中斷次數,減少了循環被操作者取消、抽真空延時、過氧化氫傳遞失敗、過氧化氫監測失敗等原因引起的故障率,保證并提高了滅菌質量和工作效率,避免因滅菌失敗而導致的成本增加和不良事件的發生,使消毒供應中心的各項工作質量更規范化、標準化、專業化和科學化。
江小紅等[20-21]認為PDCA循環法對腔鏡手術護理質量管理具有十分顯著的效果。實施PDCA循環法后,護士的器械物品準備齊全率、傳遞物品準確率、手術空間布局合理率及手術配合滿意度均高于實施前,尤其是“圖譜布局法”能規范腔鏡手術的儀器設備以及器械桌擺放位置,使手術流程更加順暢,有效提高了手術室護士腔鏡手術配合技巧,提高了手術醫生對手術室護士的滿意度及工作效率,使腔鏡手術安全高效運行。
黃衛民[22]探討了PDCA循環法在醫院放射科X線片質量管理工作中的應用,結果表明:實施PDCA循環法后,工作人員關于X 線片質量要求、重照因素控制、與患者溝通方面的管理能力評分、患者X 線片的質量分布及甲級率均明顯優于實施前,且抽查患者的重照率遠低于實施前,不僅有助于改善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還可顯著控制重照率,提升X 線片檢查的質量,結合明確的診斷類型和標準,分析嚴重程序,結合指導來實現治療目標。
(1)范明利等[23]將PDCA循環法應用到降低電子內窺鏡人為疏忽引發故障管理中,有效降低了人為疏忽引發的故障率,提高了電子內窺鏡的使用效率,減少了電子內窺鏡維修費用,有效提升內鏡中心的管理水平。(2)馮玉娣等[24]采用PDCA 循環法管理后,減少了護士在管理救護車方面花費時間,車載搶救藥品、儀器、物品完好率改善明顯并保證100%處于應急狀態,保證了轉運安全。(3)錢漢良等[25]科學運用PDCA循環法,有效解決該院中心供氣系統在運行過程中存在的諸多難點,降低了該系統故障率和停機率,提高系統利用率和使用壽命,保障醫用氣體安全、穩定供應。
醫療廢物不同于普通的生活垃圾,具有一定感染性或毒性, 其管理牽扯醫療、護理、后勤、控感、保潔等多個學科, 牽涉人員眾多,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采用PDCA方法反復循環,最終建立、健全完善具體的標準、制度及工作流程,有效的解決了學科交叉、人員素質不齊等難點;通過加強培訓和督導管理干預,提高了醫院工作人員正確分類收集的知識水平和醫療廢物源頭減量化意識,達到減量化的目的,有助于減少醫療廢物對環境的危害;提高了醫院醫療廢物管理水平,使醫療廢物分類合格率、收納合格率、扎口率、丟失率等各項考核指標均達到了醫療廢物管理的標準和要求[26-27]。
綜上所述,PDCA循環法自本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醫學領域之后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尤其是近幾年來,醫療機構在應用PDCA循環法進行具體操作的案例越來越多。在PDCA循環管理實施過程中,管理者根據工作實施情況和檢查結果,認真總結經驗和教訓,提出優化方案。對成功的經驗標準化,制度化,納入日常管理的范圍;將遺留問題及改進過程中發現的新問題及時調整措施的適用性,不斷改進工作,及時轉入下一個PDCA循環加以解決,形成良性循環的軌道。但由于PDCA循環強調標準化的特性,容易使人產生慣性思維,而在管理過程中陷入固定模式;在檢查階段也多為自上而下進行作業,容易使人更重視檢查的結果而忽略了學習的過程[28]。因此,如何提高管理的創新性、充分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