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程
(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1)
風市穴最早見于東晉·《肘后備急方》,相關記載至宋明清時期達到高峰。歷代文獻均載其屬足少陽膽經,定位多描述為“垂手中指盡處”,清·《醫學原始》另稱其為“垂手”,具有祛風除濕、疏通經絡的作用[1]。本文通過挖掘古今文獻相關記載,對其古今應用、操作方法進行簡述,以期為臨床實踐提供理論支持。
風市穴首見于東晉·《肘后備急方》,其記載:“治風毒腳弱痹滿上氣方……次乃灸風市百壯。在兩髀外,可平倚垂手直掩髀上,當中指頭大筋上”,“風市穴”初見即已表明其可用于治療下肢痹病,操作方式為灸法,并對灸量、取穴方式有確切描述。隨著歷代醫家對風市穴的認識不斷增加,風市穴相關應用的條文亦不斷擴充,但整理發現仍多用于治療下肢痹病,且至宋明清時期達到高峰。其中,記載用于治療特殊痹[2]的條文較多,如宋·《針灸資生經》記載:“腳氣[3]速灸風市三里以瀉毒氣”,“腿膝攣痛或枯黑取風市”;明·《針灸大成》記載風市治“腳筋短急,足沉重,鶴膝歷節風腫”;明·《普濟方·針灸》記載風市“治緩縱痿痹,腨腸疼冷不仁”,“主兩膝攣痛,引脅拘急,痿躄,或青或焦,或枯或黧如腐木”;清·《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記載:“風市主治腿中風,兩膝無力腳氣沖”;清·《神灸經綸》記載風市可單治“白虎歷節風”,配“陽陵泉、環跳”治“腿膝冷痹鶴膝風”。此外,亦有較多記載用于治療五淫痹,如宋·《針灸資生經》記載:“風市,療冷痹,腳脛麻,腿膝酸痛,腰尻重”;明·《針灸大成》記載風市配環跳治“風痹,腳胻麻木”,配“曲池、列缺、環跳、委中、商丘、中封、臨泣 ”治“身寒痹”;明·《醫學綱目》記載風市配“中瀆、陽關、懸鐘”治“髀筋急脛痛,縱緩痿痹,腨疼膝冷,外廉不可屈伸,濕痹流腫”;清·《神灸經綸·》中記載風市配環跳療“寒濕筋攣疼痛”。文獻統計發現,風市配穴治療下肢痹病的情況高于單穴。但聯系現代臨床來說,古代醫家對單穴認識仍較現代醫家更為明確,應用單穴即可治療相關疾病,即使運用配穴亦多以近部取穴為主,且配穴數量較少,使經穴專方在臨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醫理基礎上,現代醫家對風市穴的臨床應用研究增多,臨床中治療的病證范圍進一步擴大。風市穴在現代臨床不僅應用于股外側皮神經炎、坐骨神經痛、不安腿綜合征等下肢痹病,還應用耳病、皮膚病。
風市穴定位在歷代文獻中皆有記載,雖有些許差別,但以“垂手中指盡處”為標志者居多。現代臨床研究[4]明確指出風市穴在股部,腘橫紋上9寸(髕底上7寸),髂脛束后緣,位于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肌支支配區域。據局部取穴治療原則,即表明其可用于下肢痹病。典型應用有:
李琳[5]運用風市穴揚刺結合拔罐治療股外側皮神經炎35例, 總有效率為100%。俞竹青[6]針刺風市、髀關、伏兔穴配合彌可保穴位注射,治療股外側皮神經炎23例,療效滿意。張慶浩等[7]采用風市穴刺絡拔罐結合針刺治療足少陽經型坐骨神經痛30例,總有效率為96.7%,優于常規針刺組。張傳恩等[8]運用風市穴穴位埋線治療原發性不安腿綜合征10例,結果發現療效優于多巴絲肼片治療。
歷代文獻記載風市穴屬足少陽膽經,《靈樞· 終始》曰:“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盡縱”,表明耳聾為少陽經的病變,故風市穴可治耳聾。《靈樞·經脈》云:“膽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后,……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后”,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之治療規律,則風市穴能治耳病。董仲林[9]亦表明經十數年臨床驗證風市穴為治耳病效穴,操作方法為取“單側風市穴。先行迎隨補瀉法, 針尖朝上進到1寸2分, 再行捻轉震顫法,致使針感傳入耳中”。現代臨床典型應用有:
章潔珊[10]運用風市穴穴位注射結合針刺治療特發性耳鳴30例,結果發現較于單純針刺組,治療組在降低耳鳴嚴重程度及改善耳鳴所導致的焦慮、抑郁等情緒有更好的效果。倪偉[11]采用風市穴穴位注射用燈盞花素配合電針治療神經性耳鳴70例,總有效率88.6%,明顯優于單純針刺組(68.6%,P<0.05)。李冠豪等[12]運用單刺風市穴治療8例神經性耳鳴耳聾患者,療效滿意。
《千金要方》云:“凡諸空穴,名不徒設,皆有深意”。“風”,《說文》謂:“八風也”,穴名冠以“風”字,可見風市穴之功效與“風”有關。“市”,《說文》謂:“買賣所之也”,《康熙字典》釋:“雜聚之處”,表明風市穴為風氣出入集散之所。古人常“寓功效于穴名之中”,且少陽位居半表半里,盡搜表里之風,《圣濟總錄》亦記載風市穴可治“一切風疾”,故風市穴對風邪為患的皮膚病具有獨到功效。現代典型運用如下:
李宇俊思[13]采用腧穴自血療法聯合口服藥物治療慢性蕁麻疹40例,基礎方案相同,治療組予血海、風市自血療法每周1次,對照組予自血療法每周1次,結果表明兩組治療方案均能有效治療,但治療組在控制遠期復發率上更有優勢。楊才德等[14]運用風門、風市、風市前為主埋線治療慢性蕁麻疹59例,治愈率為80.007%, 明顯優于藥物組治愈率55.17%,避免了服用內服藥的副作用。劉紅虹[15]針刺風市穴治療瘙癢癥50例,總有效率90%,遠高于西藥組56%。
通過查閱古文獻發現古代醫家運用風市穴治療痹病多施用灸法,且宋明時期相關記載最多。如宋·《太平圣惠方》記載風市“灸三壯,主冷痹”;宋·《普濟本事方》記載風市“治寒氣客于分肉之間,痛攻上下,筋痹不仁,可灸五壯”;宋·《雞峰普濟方》記載治療“腳氣”,“初灸風市”宜“灸百壯多亦任人,輕者不減百壯,重者乃至一處五六百壯,勿令頓灸,須三報之乃佳”;宋·《全生指迷方》謂:“若時覺腳弱,速灸風市、三里二穴各一二百壯”;明·《類經圖翼》記載風市:“治偏風半身不遂,兩腳疼痛,灸二十一壯”;明·《普濟方·針灸》云:“膝以上病,宜灸環跳風市”,“偶謬刺以溫針遂愈”;清·《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曰:“風市穴,主治腿中風濕,疼痛無力,腳氣,……針五分,灸五壯”。上述條文可見古代醫家善用灸法,治療不同的痹病,對灸量有不同的要求,其中,治療五淫痹時灸量較輕,治療腳氣痹時灸量甚重。發展至清代,逐漸出現針法與灸法合用治痹病。
現代臨床風市穴應用操作方法多樣化,不僅有普通針刺,還有刺絡拔罐、穴位注射、穴位埋線等,“十三五”規劃教材《針灸學》[16]明確記載風市穴操作:直刺1~1.5寸。但對于灸法運用,現代臨床較為少見。
綜上所述,風市穴在歷代文獻中皆有記載,以宋明清時期為甚。古代醫家多用于治療下肢痹病,可僅用單穴治療,可配穴使用,操作多為灸法。現代臨床在繼承古代的基礎上有了發展,不僅可用于下肢痹病,還可用于治療耳病及皮膚病,但多聯合使用,操作方法多樣化,除普通針刺外,還可刺絡拔罐、穴位注射、穴位埋線等,但灸法較為少用、灸法使用較少、聯合療法使用較多。
本次研究還存在以下幾點不足:①探討的古籍文獻來源于《中華醫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②有少許古文獻提及風市穴可治療“小腸氣痛”、“腎氣外腎腫”、“疝氣”、“癰疽”等病,現代記載亦為匱乏,本文未予描述,有待進一步探討;③現代臨床對于風市穴針灸機理研究較為匱乏,缺乏實驗方面的證據支持,有待加強。總的來說,風市穴的臨床應用仍值得我們進一步臨床實踐與研究,拓展風市穴的應用范圍,并使經穴專方在臨床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