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松,周小莉
(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5)
偏頭痛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血管神經性頭痛,發病率高且易反復發作。屬于中醫的“厥頭痛”“腦風”等范疇,臨床表現為發作性、多為偏側、中重度、搏動樣頭痛,或伴有畏光畏聲、惡心嘔吐,??稍诎察o、或充足睡眠后頭痛得以緩解,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工作學習。此病證近些年發病率逐漸上升,但發病機制目前暫未清楚,尚無特效藥物治療,被WHO列為二十大致殘性神經系統之一[1]。西醫治療方法單一,主要是以對癥治療為主,副作用多,易反復發作;中醫藥治療偏頭痛擁有自身獨特的優勢,通過辨證論治,方藥配伍來多靶點治療,療效顯著。周小莉教授為湖北省中醫院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腦血管病的臨床與實驗研究,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筆者有幸跟隨周教授臨床學習,故將周教授從瘀論治偏頭痛經驗介紹如下。
頭痛一證首載于《黃帝內經》,在《素問·風論》中稱之為“腦風”、“首風”,同時描述了其臨床特點,并指出導致頭痛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外感和內傷。李東垣《東垣十書》認為頭痛根據病機和癥狀的不同而分為八種頭痛,同時補充了太陰頭痛和少陰頭痛。朱丹溪在《丹溪心法·頭痛》指出痰與火在頭痛發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栋Y因脈治》曰“傷風頭痛或半邊頭痛.......賊風外襲,上犯顛頂,邪氣稽留,風邪入腦,清陽被擾氣血不暢,阻遏絡道”。論述了外邪可依附風邪,循經上擾,壅滯腦絡,以致頭痛。清代的王清任在《醫林改錯·頭痛》中指出:“查患頭疼者,無表癥,無里癥,無氣虛、痰飲等癥,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劑而愈?!标U述了對于瘀血頭痛的理論,首創活血化瘀法治療頭痛,拓寬了治療頭痛的思路,后世醫家多數從瘀論治偏頭痛,均頗有成效,故有說“頭痛多主乎瘀”。歷代醫家不斷地充實和發展對于偏頭痛的認識。從中醫病機的分析來看,不同的醫家均有自己不同的見解,其辨證分型各有側重,或側重外邪,或側重內傷,或為風、火、痰、虛、瘀,或為過敏體質,或為伏邪發病[2]。
周教授認為偏頭痛病因復雜,可先將其簡單分成外感和內傷,但臨床上以內傷頭痛更為多見,故治療上側重內傷。外感常以風邪為主,因“風為百病之長”,“傷于風者,上先受之”,風性清揚,易襲陽位,風邪易兼夾它邪循經入絡,上擾頭竅,邪壅經絡則腦絡瘀阻,頭失所養則可發為頭痛。內傷頭痛可由多種原因造成,陽虛、血寒則使血遇寒則凝,循肝經上擾于頭,遇冷則經絡更為凝滯,得溫則經絡氣血壅滯暫得緩解,遇冷痛增,得溫痛減,血脈運行不暢,則變為頭痛;濕熱、痰濁為有形實邪,常可壓迫、阻塞脈絡;氣虛則運血無力,氣為血之帥,不能運血前行,易造成血行遲緩;跌仆墜損,頭腦外傷或初為它邪致病,發為頭痛,頭痛反復發作,病久纏綿,氣血滯澀,痹阻腦絡;再者內傷情志不暢,肝失疏泄,肝氣郁結,氣滯則血瘀。以上諸因,殊途同歸,瘀血貫穿始終,氣血凝滯,脈絡不通,發為頭痛。其發病多受體質、飲食起居及情志等影響。蓋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五臟六腑之精血與經絡之氣血皆上達頭部溫煦濡養,純真而不容邪氣所干,外邪侵襲,首犯巔頂,邪氣稽留,抑阻清陽,日久血行不暢而成瘀。久病入絡,偏頭痛多反復發作并逐漸加重,多有瘀血阻絡?,F代對偏頭痛的臨床研究也發現,偏頭痛常由血管舒縮異常所致, 常伴隨著患者血小板聚集力增高,因而造成血液粘稠度增加, 這就與中醫血瘀所致的臨床特點是相切合的,同時臨床上瘀血阻滯型或兼有血瘀證者的偏頭痛患者中在偏頭痛中所占比例較高[3]。因此,周教授認為瘀血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對偏頭痛的病理變化起著關鍵的作用,因此偏頭痛主要病機為瘀血阻絡,不通則痛。
瘀血所致的偏頭痛患者臨床常見刺痛、固定痛等特點,頭痛常易反復發作,日久不愈,一般病史較長;或遇勞而發,或與情緒變化有關;有久痛不愈史或頭部外傷史;伴有煩躁,失眠,多夢,耳鳴等;面色晦暗,唇色紫暗,舌紫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多細或澀。
偏頭痛患者常患病日久,中醫認為“久病多瘀”、“久病入絡”,治法主要為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自擬方為當歸10g,川芎10g,木香10g,延胡索10g,地龍10g,全蝎3g,葛根15g,丹參15g,白芷10g,藁本10g。方中當歸味甘而辛,既善補血,又能活血行滯,補血而又活血;在活血藥中,川芎一味從古至今都是治療各類頭痛的要藥[4],川芎能上行頭目,下走血海,旁通四肢,為血中氣藥,具有祛風通絡止痛之功;木香行氣力強,使氣行則血行;延胡索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李時珍謂其“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故專治一身上下諸痛”,為止痛之佳品;全蝎、地龍為蟲類藥,擅長搜風通絡止痛,如葉天士謂“久則邪正混處其間、草木不能見效,當以蟲蟻疏逐”,以“搜剔絡中混處之邪”,劉紅梅[5]通過檢索1994年—2007年中藥治療偏頭痛的文獻,進行總結分析得出在占較大比例的前7大類方劑中,均有蟲類藥(全蝎、蜈蚣、僵蠶、地龍),提示蟲類藥在偏頭痛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在搜風通絡,通利腦竅的作用被越來越多醫家應用;葛根、丹參通經活絡;白芷、藁本辛溫走竄,既能通絡止痛,又能引諸藥上行直達病所,頭為巔頂,唯風藥可至,胡志強等[6]認為使用風藥能祛血中之風、疏肝活血、通絡止痛;同時風藥能夠增效活血化瘀,而非簡單的活血散瘀作用[7];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功。有研究表明,川芎具有保護腦細胞,改善微循環的功能,同時能擴張痙攣的小動脈。現代藥理還證實中藥中蟲類藥物的搜風通絡功能遠非草木藥物所及,全蝎的抗凝作用對于有瘀血的病證治療療效明顯。若夾寒加炮附子6g,桂枝10g,夾痰濕加法半夏10g,陳皮12g;夾風邪外感加荊芥10g,防風10g;夾氣郁加郁金10,柴胡10g;夾氣虛者加黃芪15g,黨參10g;睡眠差者加酸棗仁10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隨證加減,但以化瘀通絡止痛為要。
張某,女,33歲,2019年10月23日初診,右側顳部間斷疼痛3年,加重2天。自訴3年前無誘因致右側顳部疼痛,曾查頭顱CT無異常,于當地醫院診斷為血管性頭痛,間斷發作,發作時自行口服止痛藥(具體藥物不詳),2天前因情緒激動后再發疼痛,頭痛時間持續數小時,休息后可稍緩解??滔掳Y:右側顳部跳痛、刺痛,情緒煩躁,納食可,二便調,睡眠尚可。體格檢查:血壓120/70mmHg,舌質稍黯,苔薄白,脈細。診斷:頭痛病,證系瘀血阻絡證,治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處方:當歸10g,川芎10g,木香10g,延胡索10g,全蝎3g,地龍10g,葛根15g,丹參15g,白芷10g,藁本10g,柴胡10g,郁金10g。7付,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2019.10.30二診,患者訴服上藥后頭痛減輕,已無情緒煩躁。既效守方,患者已無情緒煩躁,上方去柴胡,郁金,再服7付。
2019.11.6三診,患者訴已無頭痛,予二診方7付鞏固療效。后隨訪6月,頭痛未再發作。
按:患者頭痛3年,久病多瘀,頭部有刺痛感,舌質稍黯,均為瘀血征象,瘀血阻絡,不通則痛。患者久痛,患病日久,應重視活血化瘀藥的應用,予以當歸、川芎、葛根、丹參活血化瘀;慢性頭痛,反復發作,經久不愈,瘀血阻滯絡脈,非蟲類藥可以到達,加入蟲類藥全蝎、地龍,用以搜風通絡,兼可止痛,又可提高療效;木香、延胡索行氣止痛,同時使氣行則血行;風藥清揚,易達頭部病所,故臨床治療頭痛,不惟外感,即使內傷頭痛,配伍風藥,予以白芷、藁本祛風散邪,同時二藥辛香走竄,能行氣通絡,使瘀者行,絡中結開;并且患者就診時情緒激動,予以柴胡,郁金疏肝解郁,調暢情志,也有助于患者病情緩解。
偏頭痛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常易反復發作,長期影響病患的生活工作學習,也容易導致煩躁、焦慮、失眠。相比西藥的單一治療,偏頭痛的中醫治療有各家之長,且副作用小。周教授認為偏頭痛的治療痛為標,瘀為本,瘀血阻絡,不通則痛,治病必求于本,臨床治療要抓住核心病機,在臨床治療常取得較好療效,能更好地發揮出中醫藥的優勢,同時減少患者的花費和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