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民樂縣第二中學 朱 遷
深度學習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學生思維方式的發展與語文素養的形成,將教學目標指向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深度學習,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的學習層次,使教師教得開心,學生學得輕松。
語文課在很多學生眼里是枯燥無味的,這也是他們不愿意認真學習語文、學不好語文的關鍵因素。面對這種現狀,如果語文教師仍然用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法,勢必會讓學生對語文產生厭倦感,使語文教學面臨新的困境。通過開展深度學習,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到語文的魅力,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特征體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一旦有了興趣,會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發揮自身的主體能動性,學習效率自然而然也就得到了提升。
學習語文時需要閱讀與思考,通過閱讀理解文字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意義,通過思考去挖掘文字中想要表達的更深層次的寓意。學生之所以覺得語文難學,主要就是因為缺乏反思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深度學習,能促進學生持續性地進行語文學習。在深度學習過程中,學生會全神貫注地將精力集中于學習中,心無旁騖,從而更快速地讀懂文章,并且使自身的語文素養得到強化,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新課程頒布以來,初中語文課堂進行了大量的改革,且已初見成效。但是,由于傳統觀念、教學軟硬件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了教學效果的進一步提升。目前,深度學習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學習內容太過淺顯,并沒有實現深度學習的效果,導致最后難以完成教學目標,學生也沒有進入真正的深度學習狀態中。
好的教師認為“學生永遠都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應該扮演監督者和引導者,而不是讓整個課堂成為“一言堂”。但有的教師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教學時大包大攬,不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究的意識與能力,壓制了學生主動性的發揮。此外,深度學習需要給學生預留大量的時間去進行發散思考,但由于教師占用了大量課堂時間,導致學生沒有時間去進行發散思考,不會跟著自己的思維去解讀課本,這就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深度學習也沒有得到真正落實。
《學記》有言:“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從這句話中可以得知,教與學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也是師生一起進步的過程。那么,怎樣讓教師樂于教,學生沉于學。在課堂上衡量課堂質量的標準是什么?是學生聽教師的話,不搗亂課堂?還是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并各抒己見?這是學校和每位教師都應該考慮的問題。就目前深度學習的落實來看,教學活動的質量偏低,教學活動創新力度不足,都是存在的問題。
深度學習是側重于理解與應用的學習模式,是新課改背景下順應教育發展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模式。深度學習的目的是實現學生、教材、教師三者之間的深入對話,使學生深刻理解教材內容并且能夠實際應用。為了落實深度學習模式,教師首先要設計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參與到學習中。教師可以找到課本中有趣的興趣點和學生進行深度探討,鼓勵學生不斷地進行閱讀和探索,改變語文課在學生心目中的面貌。例如,在上《桃花源記》這篇課文時,教師通過教室里的多媒體設備播放互聯網資源上有關桃花源的視頻和圖片,通過美麗的風景,讓學生深度感受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美景,再用其來反襯作者對于現實生活的不滿,進一步反映出作者在寫這部作品時所處的背景與生活狀態。教師通過本次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積極地與教師、和同學進行溝通討論,對本節課也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由于班級中每個學生的學習層次不同,為了照顧所有學生,教師在拓展教材內容時可以稍微降低一下難度,這樣能使班級上的學生都適應教學內容,也能夠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緊跟教師的腳步。教師在進行教材內容拓展時,要緊密連接教材,做到不脫離教材和教育主旨,在這個基礎上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對整個知識體系進行大膽拓寬,讓課本中的文字真正“活”起來。例如,在上九年級語文《鄉愁》一課時,教師首先讓學生朗讀兩遍這首詩歌,詩歌中作者把鄉愁比喻為“海峽和郵票”,在學生了解詩歌意象后,教師可以開展拓展練習,讓學生自己當詩人,寫一句有關于鄉愁的句子,然后對學生的創作進行評價。教師通過簡單的一個環節,就能培養和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對鄉愁和整篇詩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使教材的價值得到充分發揮。
“傳道授業、解惑”自古以來都是教師的職責。新時代下,通過深度學習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除了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外,還需要學生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談論和探究,實現教學目標。合作學習把課堂主體的地位重新交給了學生,不僅強化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還能讓同齡人的思維進行碰撞,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如在教學朱自清先生《父親》一節時,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組織學生討論自己對父親的深刻印象,并用紙張寫出來,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靈感,體會到朱自清文章中對于父親深沉的愛,感受父愛的偉大。這比單純地閱讀課本,能發揮更好的教育效果,從而實現了深度學習的目的。
深度學習不局限于課堂上,除了課堂教學外,教師還可以組織課外閱讀、集體參觀、課外寫作練習等方式強化效果。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去圖書館進行閱讀,并且把自己的閱讀經驗寫為觀后感。這樣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同時鍛煉了他們的寫作和文字語言組織能力。
綜上所述,深度學習需要學生沉浸在學習中并且獲得深刻的感悟,這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以人文素養培養為目的,做到人性化教學,從而真正推動語文教學的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