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實驗小學古楚分校 劉西偉
閱讀教學工作涉及多個主體,關系方方面面,且時間久,難度大,稍不留意就會出現問題,需要教師小心對待,謹慎行動。為此,筆者結合當前小學閱讀教學的情況以及自身教學經驗,總結了幾點有效的教學途徑。
小學生性格活潑,貪玩好動,如果讓他們坐在教室一動不動地盯著書本、聽教師講課,肯定是不現實的。同時,學生理解能力有限,對一些抽象的、理論的知識難以理解,因此會出現各種困惑,阻礙教學進度。依據學生這一心理發(fā)展特點,筆者將信息技術引進了語文閱讀課堂中,以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點燃課堂教學氛圍。如,在學習《精衛(wèi)填海》這一篇文章時,筆者就借助網絡技術搜集到了相關的動畫視頻,讓呆板、單一的閱讀文字變得鮮活、生動起來,讓學生腦海中形成了鮮明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大家觀看的興趣。且在大家觀看的過程中,筆者還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如“精衛(wèi)為什么要填海?你認為它能成功嗎?”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這樣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再如,在教學《蝙蝠和雷達》這一課時,盡管筆者多次講解雷達的發(fā)明是從蝙蝠身上獲得的靈感,但是學生還是無法理解雷達的工作原理。為此,筆者借助信息技術解答了這一問題,通過圖片和視頻清晰地展示了這一過程,解答了大家的困惑,提升了教學質量。
角色扮演法,就是讓學生對文章中的不同角色進行扮演來再現文章故事情節(jié),從而達到讓學生掌握文章命脈、理會思想感情、獲得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提升的一種教學模式。因為其趣味橫生、符合學生口味,操作起來難度不大,因此受到了大家青睞。
在學習《曹沖稱象》這篇文章時,筆者就邀請了學生加入角色扮演中,讓其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用“演”的方式展示出來,由此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大家的參與性。學生們踴躍報名,經過一輪輪的篩選,最終選出了四名學生分別扮演曹操、曹沖、大象和臣子等人,而筆者化身為旁白,維持著課堂秩序,調控著課堂進度。當然,筆者還會時不時地提出問題,如“別人送給曹操的大象具有什么特征呢?官員們是用什么語氣來議論如何稱象的呢?當曹操聽了曹沖的方法時,心情是怎樣的呢?”從而避免學生沉迷于觀看而忘記了角色扮演法的真正目的。就這樣,生動有趣的表演讓學生梳理了故事情節(jié),捕捉到了文章主旨,還加強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提升了語文閱讀課效率,因此這是一次成功的教學經歷,值得肯定。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創(chuàng)新了教法,引進了角色扮演法,即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進入文本角色中,將自己的理解用“演”的形式表現出來,展示自我的同時還能給學生帶來精彩的表演,一舉兩得,效果顯著。
自主閱讀,是新課改對語文教學提出的新的要求,即讓學生主動與文章作者形成對話、交流的關系,以引起共鳴,產生感悟,從而達到閱讀活動真正的目的。這一新穎的教學形式尊重了學生的個性,滿足了學生多樣化的閱讀訴求,由此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凸顯了學生課堂主體地位,開發(fā)學生的潛能,提升了學生素養(yǎng);更新了閱讀教學方式,跟上了課改的步伐,推動了教學工作進度。如,在學習《寒號鳥》這一課內容時,筆者不僅發(fā)揮了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播放了同名歌曲,還組織學生開展自主閱讀活動,讓其深入文本,與作者達成共識,獲得情感共鳴,捕捉文章主旨。因為學生已經學過一段時間的漢字,也知道如何拼音,因此有能力進行自主閱讀。且文章本身難度不大,是一則寓言故事,文章主旨明顯,因此閱讀難度不大。再加上筆者在一旁及時引導,相信學生一定能克服畏難心理,大膽地進入閱讀活動中,完成閱讀任務,享受自身的權利。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實施了自主閱讀活動,給予了學生閱讀的機會,讓其主動進入文本中,獲得不一樣的情感體驗,由此提升語文閱讀能力,凸顯課堂主體地位。
閱讀功利性,指的是閱讀有一定的目的,或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閱讀任務或者為了取得高分,抑或是找到某個問題的答案,是一種短時且效率高的讀書方式。可能沒有外力的監(jiān)督,學生根本就不會閱讀。其實,閱讀是一種長期的行為,也是一種自覺的行為,即對閱讀本身有著濃厚的興趣,或咬文嚼字,或走馬觀花,總而言之是帶著喜悅閱讀的,看重的是某種情緒、感受、體驗等。當然,因為學生需要參加考試,需要獲得高分,因此剔除閱讀教學的功利性,讓其自由散漫地閱讀也是不現實的,教師要做的只是剔除過多的功利性,即為閱讀而閱讀這一想法,將閱讀素養(yǎng)作為教學新目標。
如,在閱讀《烏鴉喝水》這一課內容時,筆者沒有提出問題,而是鼓勵學生一遍遍地閱讀,去感受烏鴉找水時的無助感與焦慮感以及找到水后的興奮感,重視情感體驗。得知烏鴉用小石子喝到水后,大家紛紛稱贊烏鴉的智慧,但也有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異議:為什么烏鴉不用吸管、樹葉喝水,或者將瓶子打碎?在極少數學生的帶動下,學生“腦洞大開”,想出了一些“奇怪”的點子,有的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有的被大家當場否定,課堂氣氛十分熱鬧,甚至有點“跑題”。而這一現象的出現得到了筆者的鼓勵,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實現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挖掘閱讀背后的深意。
課堂評價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經常被教師忽視或者誤解的一環(huán),湮沒了教學評價自身的價值,亟待改善。基于此,筆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學建議:教師要重視教學評價的價值,將其納入閱讀教學工作中并改善其中的問題,發(fā)揮其應有的價值。如,在學習《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故事時,筆者充分發(fā)揮了教學評價的價值,不僅表揚了按時完成課前預習的學生,為其分發(fā)了小禮物,實現了評價手段多元化;還關注學生的點滴變化,哪怕是學生多認讀一個生字,多斷對一句話,多回答一個問題,都會得到筆者的稱贊,因此實現了評價內容多維化。此外,鼓勵學生提意見、說看法、評價教師,實現了評價主體多樣化。上述做法促進了師生協(xié)同發(fā)展,值得肯定。
綜上所述,閱讀是語文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意義重大,因此受到了教師們的重視。筆者作為其中的一員,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終有所獲,如上所示,以期能為教師同仁們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