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醫學院
龍舟運動是中國民俗傳統的競技運動,自1984年起,龍舟競渡被國家體育委員會列為全國競技比賽項目。1985年,在湖北宜昌成立中國龍舟協會,之后各機關及各地市縣鎮村政府相繼成立了職業或業余的龍舟隊伍。我國的龍舟競渡一年比一年熱鬧,龍舟競渡規則有序合理、公正公平、競技科學規范、器件日益完善、技術愈加精良。從2005年到2010年的綜合性大賽中,第四屆東亞運動會和第十屆亞運會就已經安排了龍舟競技項目。伴隨運動科學的發展,世界高水平龍舟隊的競技水平蒸蒸日上,成績越發迫近、難分高下。然則,在技術戰術全面的處境下,體能成為制勝的重中之重。龍舟體能訓練有岸上訓練和水上訓練二種方式。其中,不管是岸上訓練還是水上訓練,作為龍舟運動隊中最大的擔憂是傷病問題。筆者有著10年之上龍舟運動訓練、比賽和執教的閱歷,目前依舊擔任龍舟教練員職務,針對本隊50 名龍舟運動員傷病狀況調查研究,探究其情況,旨在為了減少運動員的傷病率,更好的引導隊員學會自我保護,提出預防策略,為此后訓練及比賽中采取有效措施。
研究對象:和順鄉以十二生肖命名的龍舟隊伍共12 支,其中,以本人組建與培養訓練的生肖屬“豬”的龍舟劃槳手50 人作為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文獻綜述法、數理分析法、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
在所跟進的人員中,全部為“豬”屬相,皆是農民運動員,每個人受傷部位、受傷程度均有異同。在調查的50 名隊員中發現,龍舟隊員的選拔主要來自愛好者和經常健身者,占被調查對象的五分之四,分別為66%和16%,而其他的選拔則來源于體校在校學生和業余龍舟選手,占統計人數的五分之一,分別為12%和6%。可見,龍舟比賽的舉辦為組建龍舟隊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龍舟運動員多數常見損傷部位:肩、腰、臀、手掌、上方手,占受傷總比例的96%。上方手、轉腰、支撐、抬肩、蹬腿,占受傷總比例的94%。以上數據中看出,龍舟運動員的損傷比例十分嚴重,幾乎所有的隊員都存在著損傷狀況。在訪談中發現,龍舟運動員之所以在諸位置容易產生運動損傷,主要是岸上體能訓練、水上專項訓練、競技比賽等過程中形成的。尤其是龍舟運動員在大、小強度的體能訓練及水上有氧與無氧劃槳時,技術動作不熟練、不規范,準備活動與整理不充分,體育文化知識理解不足等因素,皆會造成常見的傷病問題。皆出現在手掌擦傷、肩關節拉傷、腰部損傷、臀部受損等,這些部位的損傷會影響到訓練和比賽的進行。所以,要結合當前有效的科學手段,進行控制、預防和治療,采取相應保護措施。
龍舟訓練過程中岸上體能訓練和水上長距離訓練出現損傷的概率較高,為46%和36%,占受傷總數的一半以上,傷病影響很大,給訓練和比賽帶來較大的困擾。水上短距離訓練和水上負重訓練損傷比例相對較低,分別為14%和4%。結果可見,被調查的隊員中,岸上體能訓練和水上長距離訓練損傷比例較大,這些損傷的起因是技術動作不規范、發力過猛,產生過多的運動負荷,導致身體處于疲勞狀態,故而形成傷病。其次,龍舟選手對慣于受傷的位置沒有采取相應保護措施,對準備活動認識程度淡薄,各關節拉伸未到位,就進入訓練階段,在高強度持久性訓練中導致運動損傷的形成。因此,龍舟運動員應完善訓練和比賽之前的前期工作,落到實處,強化自我保護意識,如專項體能訓練和水上耐力訓練時可選擇性的使用手套、護腰、護墊等,這些器件的使用能夠給易傷部位起到很好的保護效用。而水上負重訓練、水上短距離劃槳和比賽相對受傷概率較低,應加以控制,盡量減少損傷的產生。學習和理解運動康復學、運動受傷學等體育文化知識,提高運動預防觀念,從而減輕運動損傷發生。
競技龍舟至關緊要的是體能訓練這一素質。眾多龍舟運動隊對體能訓練進行了積極的探討,也對體能訓練上模式提出了更高、更強、更全面的要求。在訓練和比賽中如何利用各種手段取得有用的功效,是當前龍舟訓練急需解決的疑問。
運動損傷知識了解不全面的隊員有18 人,占總調查隊員數36%,龍舟選手對損傷知識了解存在欠缺,運動康復學和運動受傷學知識學習不全面,導致肌肉僵硬、身體不靈活,是形成傷病的首要問題點。熱身運動與恢復理念淡薄的隊員有12 人,占總調查隊員數24%,訓練與比賽時熱身不足,手段不合理,輕視熱身運動和拉伸的重要性,因而沒有準備活動或減少準備活動時間就進入訓練和比賽階段。此外,部分選手對訓練與賽后的認識不夠,選擇靜坐休息一下就完事了,甚至有部分隊員直接不做放松運動,單純依靠洗澡、休息、睡眠來代替整理運動。源于沒有充分和正確的認識理念,又因訓練和比賽后而產生的肌肉酸痛和疲勞因素,沒能足夠的恢復,漸漸堆積而發展成肌肉挫傷,這是致使運動傷病的一個重要致命問題。麻痹大意的隊員有10 人,占總調查隊員數20%,隊員技術方面不熟練,在高強度和大運動量刺激時,出現疲勞,導致精力不夠集中、麻痹大意,動作不規范、不到位等造成部位損傷。心理方面存在問題的隊員有6 人,占總調查隊員數12%,選手心理狀況不佳存在問題。在訓練和比賽中隊員面對很大的壓力,需要強大的精神支撐。隊員的訓練期間不僅是提高身體素質和技戰術水平,也要不斷提高和完善心理素質。訓練的目的是為了比賽取得好成績,比賽對心理上的要求也較高。隊員的心理素質訓練是運動員調理心理狀況的有效手段,以便能夠保持訓練與比賽中身體素質發揮和技戰術水平的超常發揮。場地器材不合格造成損傷的隊員有5 人,占總調查隊員數10%,例如場所設施、保護器具、裝備不合格、自然環境因素等。運動員應避免用即將要淘汰的杠鈴桿,在如此狀況下進行訓練,運動員發生傷病的概率極大。
可見,體能訓練在龍舟訓練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和順鄉龍舟隊多半以上體能訓練方式用于器材訓練,把重量不同的器材無數次的提起,提鈴受力的核心部位是腰背肌。但長期大強度過度訓練,腰椎間盤突出已成為常病。隊員們受傷后最初反應是:腰下部部分稍痛,其次大腿前外側及小腿前側出現麻木。龍舟運動腰支撐發力關鍵,肩關節也很關鍵。肩關節負重力來源于舉杠鈴一剎那,這個負重力是不言而喻的。源于屢次反復對肩部施壓,再加上劃槳時的上方手上提、下壓發力,因而受損傷的部位比較嚴重。從損傷情況可知,以上損傷是普遍存在的。對于各部位損傷的復原和康復我們普遍采用靜態伸展、人工按摩、物理療法及封閉康復等手段。有時候也采取心理康復法,積極的言語鼓勵運動員戰勝心理疾病。因此,在訓練和比賽中預防和控制損傷的發生是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中醫康復手段勝于西醫康復手段,中醫康復手段主要以人工康復法和藥品為首,分別占比例為30%和20%,而西醫康復手段重點以藥品和物理治療為首,分別占比例為22%和14%。由此可見,中醫療法在運動隊中經常使用,加強龍舟運動員對冷敷、熱敷、針灸、按摩等的學習和實踐認知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休息的隊員有16 人,占總調查隊員數32%,選擇進行康復的隊員有16 人,占總調查隊員數32%,營養恢復的隊員有13 人,占總調查隊員數26%,其他的隊員有5 人,占總調查隊員數10%。可知,休息、康復和營養是運動員關鍵的恢復方法。其他方面占的比例相對較小。因此,休息、康復手段使身體機能在運動完成后得到充分的調節,減緩疲勞程度,能量貯存;營養手段則對人體所消耗的能源物質進行補充,促使身體機體的恢復和發展。
通過對和順鄉龍舟運動員傷病的調查分析,不難發現運動員對損傷運動知識掌握、準備活動、康復手段、場地器材等認知觀念存在淡薄,以上因素是形成運動傷病過多的緣由之一。其次,龍舟運動員在心理狀況不佳時造成的運動傷病,多于龍舟運動員在正常的心理狀況下產生運動損傷的概率,因而運動員心理狀況不好時投入訓練和比賽,也是運動損傷容易發生的關鍵緣由。
(1)加強龍舟運動員體育文化知識學習,提高龍舟運動員的認知程度。增強龍舟運動員學習和解析體育運動知識的能力,如營養學、保健學、心理學、訓練學、醫學等相關知識。
(2)全面發展龍舟運動員身體素質的基礎之上,提升基本技術和專項技術水平的正確要領,改善自我保護能力和應變能力。如在日常的訓練中有意識的增強協調性、平衡能力、柔韌性、靈活性等層面練習比重,確保對運動傷病起到保護措施。
(3)落實龍舟運動員在訓練與賽前做好充分熱身,保證運動的質量,以至于達到訓練和比賽的良好效果。其次,重視訓練和比賽后的康復運動,康復運動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身體狀況的恢復和運動成績的提高。因此,應加大對康復訓練認識力度,落實到實踐中,在科學中良好的恢復。
(4)龍舟運動員應該在心理處境有差別的情形下接受區別的負荷訓練。心理處境良好時,依據教練員的訓練安排,要求保質保量完成訓練計劃;心理狀況不佳時,教練員要和隊員及時溝通,多了解、多鼓勵,要讓隊員減輕壓力,學會放松心態,適當調整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