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近年來隨著長沙市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政策逐步完善,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實質的飛躍,對生活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擁有良好的生活方式是人們享有美好生活的重要條件,而健康是其基礎。體育生活方式指個人或群體參與體育活動的形式與特征[1],是生活方式的重要分支。本文旨在了解長沙市城區居民體育生活方式的現狀和他們在進行體育鍛煉過程中有可能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通過具體分析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建議和改進措施,以期豐富長沙市城區居民的體育生活方式。
研究岳麓區、天心區、芙蓉區、高新區、開福區(長沙市五個區)部分18 歲及以上城區居民的體育生活方式。
(1)文獻資料法:通過CNKI、學校圖書館、萬方數據庫等,搜索收集相關資料。
(2)問卷調查法:結合長沙市城區居民的基本特征,制定《體育生活方式調查問卷》。被調查的600 名居民統一通過匿名的方式獨立完成問卷,共回收559 份問卷(93.17%),有效問卷為540 份(96.6%),其中男性253 份(46.85%),女性287份(53.15%)。
(3)數理統計法:將調查的結果、獲取的資料和信息整理存檔,使用Excel 進行分析處理。
長沙市是湖南省的省會城市,整體經濟水平比同省其他城市更發達。長沙市城區居民文化程度為本科及以上占48.15%,整體文化程度較高。個人月收入5000 元以上(56.67%)、2501~5000 元(28.89%)、1501~2500 元(6.11%)、1500 元 以下(8.33%),經濟收入較為可觀,生活水平較高。
人們對體育鍛煉的熱情受體育鍛煉認知的直接影響。長沙市城區居民認為參與體育鍛煉能預防疾病(77.04%)、提高運動能力(67.04%)、減肥健身(60.56%)、提高生活質量(64.07%)、促進社會交流(27.96%)。可見居民對自身的健康狀況較為重視,進行體育鍛煉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能夠擁有更好更高質量的生活。
良好的體育態度是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前提。結果表明,97.04%的居民體育鍛煉意識良好。認為參與體育鍛煉一般、不重要和非常不重要占2.6%,說明仍有少數居民對體育鍛煉的重要性不夠了解。
在一天24h 中,除去工作、家務勞動、教育子女、吃飯、睡覺、洗漱、為工作做準備、上下班路上等必要時間外的時間,統稱為閑暇時間[2]。在自由可支配的閑暇時間內,61.85%人次的居民選擇看電視、上網,還有居民選擇逛街消費(29.26%)、閱讀雜志和小說(24.26%)、棋牌等娛樂活動(11.85%)和朋友聚會(38.7%)、郊游(26.3%),僅39.81%人次會進行體育活動。由此可見,居民在閑暇時間主動進行體育活動的意識有待加強。
1.體育鍛煉頻次
體育鍛煉的頻次反映了居民的鍛煉行為,每周進行一定次數的鍛煉有利于促進身心健康,滿足體育鍛煉的需求。統計結果表明,參與體育鍛煉的人群當中,57.96%、22.78%長沙市城區居民每周進行體育鍛煉頻次分別為1~2 次、3~4 次,僅有14.35%的居民每周鍛煉在5 次及以上。
2.體育鍛煉時間
長沙市城區居民的運動時間主要在30~60 分鐘、30 分鐘以下,白天鍛煉人數較少,以晚上鍛煉為主占58.33%。訪談結果表明,大多數居民需要早起做早餐、接送孩子上下學、上班、做家務勞動等,白天休閑時間較少,只有晚上的時間相對較為充足。而60 歲及以上居民以早上鍛煉為主,且鍛煉時間在60 分鐘以上占55.56%,原因是老年人大多習慣于早起,早上的閑暇時間更為充足。統計結果發現,每周鍛煉次數越多的居民,其鍛煉時間相應增長。
3.體育鍛煉場所
鍛煉場所是城鎮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重要空間和條件,不同年齡段因在項目選擇、對環境要求不同,因而對鍛煉場所選擇存在差異[3]。25 歲以下居民多傾向于健身房、收費場所,與其消費觀、運動愛好及活動項目有關;25~44 歲年齡段居民以離家近的社區內進行活動為主,這與其閑暇時間充裕程度有關;45~59 歲居民多選擇公園廣場和家里進行體育活動,這也許與家庭因素有關;60 歲以上居民多選擇社區內和公共場所,這與其對鍛煉環境和體育氛圍要求有關。
4.體育鍛煉項目
居民對體育鍛煉項目的選擇與地理環境、個人愛好、經濟條件、身體素質等因素有關。居民對體育鍛煉項目的選擇中,排前五位的分別為:散步、慢跑、球類活動、健身操、舞蹈。研究發現,青年男性更傾向于運動強度高的項目,對場所和設施的要求更高,而低強度的團體類活動在女性居民中更受歡迎。
5.體育鍛煉形式
體育活動形式是居民體育行為的一種顯性表現,可以體現出居民對體育鍛煉的意識和參與等方面的程度[4]。體育鍛煉形式具有多樣性,由居民根據自身需求而選擇。居民多選擇與朋友和鄰居(26.67%)、與家人(37.41%)、單獨鍛煉(28.7%)等形式進行體育活動,僅有7.23%的居民選擇組織團體和教練指導。居民喜歡結伴鍛煉原因是與關系親近的朋友、鄰居、家人一起活動更為放松,通過參加體育運動,達到鍛煉身體、愉悅身心、增進感情交流的目的。選擇單獨鍛煉的居民主要集中在25~44 歲年齡段,經過調查訪談發現,選擇此方式的居民少數是因為找不到擁有相同興趣的同伴,同時也與日常生活壓力大有關,希望擁有個人獨處時間、隨心地進行運動和放松。
人們對體育功能的主觀理解而形成的新型消費稱為體育消費[5]。近一年內居民的消費水平分別為500 元以下(40.0%)、500~1000 元(25.74%)、1001~2000 元(14.81%)、2001~3000元(8.15%)、3000 元以上(11.3%),其中25 歲以下居民整體消費水平較高。在體育年消費支出結構中選擇購買體育服裝(57.41%)、體育器械(31.67%)人次最多,以實物消費為主,與我國傳統消費觀念相符。
家人對體育的認知以及對進行體育活動的支持與否很大程度上影響居民的體育參與。同時由于家務繁忙、家庭經濟條件影響、家人的體育行為等,都會影響居民的體育參與。大多數居民會在乎家人的意見和看法,因此普及和提高居民的體育認知極為重要。
社區內場地的大小、體育設備條件、社區鍛煉氛圍、社區體育指導員的正確指導以及社區的管理制度等,是影響居民進行體育鍛煉的重要影響因素。目前長沙市城區大部分社區體育鍛煉場地較為狹小、體育器材尚不完善和缺乏專業指導員很大程度上影響長沙市城區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特別是下雨天由于缺少室內場地,限制了體育活動的開展。
阻礙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個體因素在于:休閑時間少;缺乏體育鍛煉意識;難以改變固有的生活習慣;個人性格心理因素;沒有鍛煉同伴;沒有喜歡的體育項目;身體狀況因素等。由于每個人對體育鍛煉的看法和需求不同,所以對待體育鍛煉的態度不一樣。要使每位居民參與鍛煉,必須對癥下藥,具體分析問題,消除各種障礙,促進體育運動的參與。
隨著長沙市體育事業的發展和體育產業結構的逐步優化,長沙市體育市場經濟得到迅速發展,人們的體育鍛煉意識也隨著社會體育活動的普及而逐步提高,但由于大多數體育場館對外開放力度較小,且實行收費制度,相關體育活動保障制度不夠完善,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居民的運動參與。
長沙市城區居民整體經濟文化水平和體育認知普遍較高,但體育鍛煉意識有待加強;居民在余暇時間以看電視、上網所占比重最大,導致體育活動時間不充足;居民體育鍛煉形式以同家人、朋友和鄰居一起及單獨鍛煉為主;居民對體育的需求具有差異性,主要體現為性別和年齡;居民整體體育消費水平低,以實物型消費為主。
(1)有關政府部門充分發揮其政府職能,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各種有效渠道,在各社區開展體育宣傳活動,普及健身知識,加強居民體育鍛煉意識。
(2)政府相關部門加大對體育場所的建設和器材設施的資金投入,加強現有體育場館的開放力度,盡可能提高各項體育資源的利用率。
(3)轉變居民體育消費觀念,樹立正確的消費價值觀,引導居民對體育消費的多元化投資,擴大體育消費行為,提高體育消費水平。
(4)加強社區體育指導,增強體育項目的多樣性和新穎性,促進體育生活化,提高居民體育鍛煉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