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體育大學
我國的乒乓球運動競技水平在三十多年以來始終保持在世界頂尖位置,而在現實中,傷病也常常使得處于競技能力巔峰的運動員過早地退役。一直以來,腰部的損傷始終困擾著職業運動員與教練員,尤其是網球,乒乓球,高爾夫球等此類以單側手持器械并在各種動作中主要以腰部旋轉而帶動全身發力項目。其表現為由腰背部及下腰部疼痛為主所引起的關節活動幅度受限。因此,找出腰部損傷的原因并根據原因制定相應的對策,就運動員本身而言,可以預防或減輕損傷,延長其運動壽命。對于教練員而言,合理地制定訓練計劃有助于更快更好地培養出優秀的乒乓球運動員,同時幫助運動員保持良好的訓練競技狀態。一方面,此項研究的結果或許可以對其他具有類似發力機制的運動項目提供參考借鑒。另一方面,由于乒乓球這一項目本身所具有的場地器械要求條件比較低,身體直接對抗性不明顯、容易掌握等特點,使得我國的乒乓球運動具有十分優秀的群眾基礎。此項研究的結果也同樣可以為大眾健身領域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丁玲玲[1]在對我國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損傷情況的調查與分析中對87 名省、市運動隊的調查結果顯示:腰傷的占比最高,共27 人次,占到損傷人數的31.03%;袁紹輝[2]在對中國國家乒乓球女隊運動員運動損傷致因分析中顯示腰部的損傷占比為82.3%;尚清華[3]等人在中國優秀乒乓球運動員運動損傷特點分析中顯示腰傷的占比為25%。以上數據表明,同其他損傷部位相比,腰部是乒乓球運動員最容易發生損傷的部位。
準備活動是指比賽、訓練和體育課的基本部分之前,為克服內臟器官生理惰性,縮短進入工作狀態時程和預防運動創傷而有目的進行身體練習,為即將來臨的劇烈運動或比賽做好準備[4]。利用身體的活動來增加肌肉的溫度,降低肌肉的粘滯性,以達到快速進入工作狀態并且預防損傷的目的。準備活動不合理除了不做準備活動、準備活動不充分以外,還包括準備活動的量過大、準備活動與正式的訓練和比賽之間的時間間歇過長、準備活動的內容與訓練的內容結合的不好。準備活動不充分則肌肉以及身體各器官系統的調動性就達不到要求。在長時間高強度的運動中就極其容易造成肌肉以及周圍組織的損傷[1-3]。
運動性疲勞是指在運動那個過程中,機體的工作能力下降以至于不能維持在一定水平的生理過程[4]。運動員身體過度疲勞或過度訓練以后,如果依然繼續參加訓練,極其容易造成急性損傷。若急性損傷后依然得不到足夠的休息,長此以往,將會轉化為更難恢復的慢性損傷[1]。
乒乓球是技巧性很強的項目,因此,在著重技戰術的訓練時,往往忽視了對于運動員體能和肌肉力量的訓練。乒乓球運動員的損傷部位多位于韌帶、肌腱等位置。良好的肌肉力量,不僅可以使這些部位的損傷概率降低,同時也可以幫助運動員維持更好的身體穩定性[2][3]。此外,由于乒乓球屬于單側持拍運動,長期的訓練勢必會造成一側肌肉較為發達而另一側肌肉相對薄弱,進而影響身體骨骼的生物力學特征,從而更易誘發損傷[5]。
這一原因的主要問題在于運動員與教練員對于運動損傷的防護以及治療的觀念都不到位,運動員受傷后依然參與訓練,容易將損傷放大化。另外,同其他項目相比,乒乓球運動員在比賽或訓練時使用護具情況較少。
此項原因所造成的損傷主要是針對青少年運動員。乒乓球需要快速地進行動作的轉換,對于運動員靈敏素質以及應變能力要求很高。技術動作不合理、銜接不流暢都會增加運動損傷的發生概率。
目前,國內對于乒乓球的腰部損傷研究仍然處于起步階段,研究之后給出的訓練建議也較為籠統。國外對于下腰痛具體致病原因的研究就目前而言也尚無定論。由于髖關節和脊柱骨盆區域在人體解剖結構上的關系,認為髖關節的功能可能與運動員產生下腰痛有關[5-7]。然而具體的原因卻莫衷一是,主要是因為案例的類型不同,關注的重點也各有不同。目前關注較多的重點以及對于之前的研究需要加以改進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運動中脊柱骨盆區域參與程度。在之前的研究中,很少關注運動中對于脊柱骨盆區域中骨骼肌肉的需求程度。所謂需求程度,包括運動的活動的類型、參與的頻率、持續時間和強度[8]。例如,高爾夫運動員需要足夠的髖關節旋轉活動度,如果他們的髖關節旋轉受限的話,則大大增加了患下腰痛的風險。運動的頻率、持續時間和強度的參與可能與在髖關節和脊柱骨盆區域的定向需求共同構成了造成下腰痛的一個重要原因。
研究樣本的分類標準。有一些研究表示應當根據在疾病的力學特征和疼痛癥狀上予以分類。過去的一些數據也證實了確實有這樣分組的情況。從而證實髖關節功能和下腰痛的關系在不同人群中可能存在差異[9-10]。
目前國內外對于下腰痛的肌電研究大多圍繞醫學領域。魏玉剛利用表面肌電技術對不對稱支撐及負重對脊柱彎曲放松特性的影響進行了研究;Rubens A.da Silva 等人探究了兩種運動方式在有無下腰痛人群中的差異性;Christophe Demoulin等人對下腰痛患者的脊柱和正常人進行了對比;Abbas Heydari·Antoni V.F.Nargol 等人則進行了以腰椎椎旁肌肉肌電圖為基礎推斷罹患下腰痛風險的研究。在以上的研究中,大多采用了分組實驗對比研究的方法。主要涉及的肌肉有腹外斜肌、淺部多裂肌、豎脊肌和腹直肌等。
涉及體育科學領域的主要研究內容大多與腰部損傷的應用和康復治療訓練有關。例如,Shirley S·M·Fong 等人探究了TRX 懸吊訓練中核心區肌肉活動對于慢性下腰痛的治療作用,其結果表明髖部外展平板支撐對于激活腹前區(腹直肌為主)的肌肉具有良好的效果。團身屈腿則更適合淺層多裂肌的激活。
就目前而言,國內對于乒乓球運動員腰傷或下腰痛采用肌電分析進行研究的論文尚未被發現。盡管已經有學者提出了造成乒乓球運動員腰部損傷的原因,但并未對乒乓球腰部損傷的力學機制進行深入的研究。肌電在醫學領域及體育訓練領域中,已經作為一種常用的手段而被加以運用。然而,在國內的體育研究當中,卻很少有人將其作為損傷機制的研究手段。基于上述論證,本文認為可以將表面肌電作為研究乒乓球下腰痛成因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