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校
科學選材代表著訓練成功一半,而在中小學中進行短跑運動員相關選材工作主要是利用科學手段,將條件較為優越的苗子從班集體中選拔出來,并實施有目的、科學、系統性的訓練培養,促使其成長進步為學校比賽爭光,通過結合客觀指標以及相關測量數據,進行綜合性科學判斷分析,進一步篩選優秀人才。
中小學的體育課程教學主要是按照相應的課程標準和計劃實施有組織、有目的的教育過程。基于體育教學的特殊性,教學主體如果缺少教師及學生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導致教學無法正常進展。在現代體育教學視角下,中小學體育教學并非一般認知中的“學生在操場上跑跳”,也不應局限在“做廣播體操”“強身健體”等,而是應該促進專業體育技能、技術、知識的充分融合,將體育運動作為一項必備技能,教授給學生之后,使其終身受益。
中小學體育課程的目標對象主要是中小學生,因其正處于身體成長的重要階段,中小學生擁有良好的可塑性,同時還涉及學生整體的協調、均勻發展,按照學生成長發育順序,全面發展學生身上能夠直接體現出體育課程教學效果,通過課堂教學,在同班級進行選拔,進入體訓隊進行合理訓練,能夠進一步發揮出其自身潛力[1]。
中小學中的早操與課間操是通過組織學生每天參與廣播體操相關體育活動促使學生夠充分舒展身體,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育教師教授班級數量有限,對于全部年齡段的學生基本情況掌握不夠充分,對優秀田徑短跑苗子選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早操及課間操就成為挑選體育苗子的優秀時機。通過對學生之間、班級之間進行合理比較學生的身高、體型和做操協調性等方式進行初步篩選。
體育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更需要學生自主向外“延伸”,如果僅僅依靠每周有限的體育課堂,完成對體育鍛煉的“參與”,則學生的運動量無法達標,久而久之,超重、肥胖、免疫力低下等癥狀必然“找上門來”。由此可見,開展課外體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理念下,學校必須慎重考慮并妥善解決的問題。家長對于孩子全方面發展日趨重視,各方面的才能都進行著啟蒙式的先教育,在學校安排的體育課程還未教授時,家長在課外已經開始為孩子普及和學習,如足球、籃球、跆拳道、羽毛球等運動項目。運動選材就可以從這些孩子入手,挑選適合的運動苗子[2]。
運動代表隊訓練主要是培養擁有競技運動專業相關的基礎知識和理論知識,全面掌握競技運動相關體育活動、社會活動能力的優秀人才。在學校中的體訓隊,以挑選班級中的優秀苗子,利用早晨、大課間或者放學后2 小時進行訓練,從而培養學生參加比賽為校爭光。
年級和班級之間所開展的體育競賽能夠推動學校體育的進一步發展,不但可以優化學生的鍛煉積極性,同時還可以針對課外活動以及體育教育結果進行合理檢驗,幫助學生形成團隊榮譽感和集體主義精神,還有一項重要的作用就是為學校運動隊輸送優秀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專業訓練,代表學校參加區市等以上比賽,為校爭光。學校運動會主要是學校內部自主組織開展的,以班級和年級為基礎單位的競賽活動,相關競賽形式涵蓋多種運動項目,于相同時段內實施。當下較為常見的活動形式便是田徑、足球、籃球、羽毛球等運動項目。利用運動會的方式,能夠有效檢驗和判斷田徑短跑運動員的自身素質、運動能力和運動潛力[3]。
短跑項目一般包含50 米、100 米、200 米,要求運動員在極短時間內完成起步加速,將自身速度迅速提升至最高水平,并維持該速度直至終點。故運動員的小腿肌肉必須十分發達、大腿肌肉應該相對勻稱。此外,上肢不宜過長,否則在奔跑的過程中,擺臂幅度過大,也會導致阻力的提升。綜合來看,針對中小學生進行選材中需要關注下面幾項指標。
身高方面,不會對短跑成績產生太大的影響,而身高不同的運動員都能夠在短跑競賽中獲得好成績。但結合整體狀況分析,那些整體水平較高的運動員通常身材比例也相對較好。膝關節角度變化于青少年短跑中,相關平均值從原本的152.48到148.08,隨后提高到161.67,呈現出先降低后增加趨勢。短跑中,隨著支撐角度變化擴大,垂直速度也相繼擴大,相反情況下,便會導致機體水平速度下降,結束緩沖后,后蹬中,膝關節角度為150 到160 度。在身高預測方面,可以聯系兄弟姐妹、父母身高進行預測,同時也可以參考腳大小以及骨齡推算。當下較為科學的方法便是創建省市等地區骨齡預測系統,并實施綜合預測分析[4]。
比大小腿長方面,速度是短跑的生命,而速度主要是步幅×步頻,下肢長度會對步頻和步幅產生直接影響。為此在相應的身高條件下,那些下肢較長,特別是小腿比大腿長的運動員更加適合短跑。而下肢較長的人,整體步幅也相對較大,但步頻相對較低。步頻于少年階段便呈現出較高水準。在年齡持續增長條件下,速度的提升通常是依賴步伐實現。大腿長度較短,能夠促進跑步支撐環節中出現重心前移,提高跑步速度,大小腿相關折疊前擺較快且十分省力。如果運動員下肢較長,在相同角速度條件下,扒地速度更快,有助于縮短支撐時間,提高步率,為此選材中,應該盡量減少大小腿比值應力,最好低于95%。
專項耐力、速度力量和速度決定了短跑成績,而相關素質和遺傳關系之間的聯系較為密切,屬于選材測試重點。為此需要重視短跑運動員自身素質選材,包括跑速相關內容。而和短跑相關素質主要包括協調性、爆發力、靈敏柔韌、專項耐力、速度力量和速度等。速度方面包括60 和30 米跑能力,年齡較小,能夠表達出一種較高水平,證明速度遺傳相關因素影響相對較大。為此于短跑選材中,需要把少年和兒童速度表現置于首位。速度力量,即短跑運動員除腿部力量要求外,上肢還應該具備良好快速力量素質,通過降低擺臂幅度、提升擺臂速度的方式,減輕奔跑過程中自身機體遭遇的外部環境阻力[5]。
高水平運動員在運動技術、身體素質、戰術訓練等方面都已成熟,其整體水平旗鼓相當,但在比賽密度和比賽強度持續擴大條件下,運動員心理素質對運動成績方面的影響會進一步擴大。特別是年齡較小的運動員幾乎大部分比賽結果都會受到心理因素影響。基于校體訓隊人才儲備需求,應該重視中小學思維、意志、性格和心理穩定性等因素。為此在選材中,教練應該對候選人的拼搏精神、自控能力和意志品質等心理素質進行全面考察,準確判斷和預測其未來對比賽和訓練的承受能力[6]。
短跑項目強調“短時間內完成速度上的爆發”,故實現“單位時間消耗較大能量”的前提條件在于運動員必須注重對自身生理機能的鍛煉。基于此,運動員在日常訓練時,除了不斷提升機體(尤其是下肢)的無氧代謝能力,提高心肺活力外,還應通過“維持最大奔跑速度”的方式完成“長距離跑動”訓練,由“量變產生質變”。因為血色素能夠從某種條件下反映出氧氣輸送能力和健康水平,而肺活量能夠體現出人體于呼吸功能方面的發展潛力。通過臺階實驗可將人體動態水平機能準確反映出來。具體要求如下:女子血色素在10.5到12.5 克以上,男子在12 到14 克以上,臺階指數為105 到115,比肺活量大于75[4]。
短跑技術方面,跑主要是單腳支撐和騰空互相交替,擺和蹬相結合周期運動,周期性技術除了可以從動作結構方面體現出來之外,同時還可以從節奏空間和時間關系層面體現出來,隨著技術結構持續完善,和短跑水平方面成正比。為此,在面向技術選材中,需要對其跑的技術進行分析,看其動作是否放松,足弓以及踝關節是否擁有力量、上下肢的協調配合度、腳底是否干凈。科學的短跑技術是積極擺動、動作輕松、全身有力、步伐開闊、重心穩定、軀干適當前傾、擺臂積極、奔跑直線性好,結合短跑技術特征,包括下面幾項指標:第一是支撐時間。高水平短跑選選手在快跑中,蹬離支點速度較快,大概在0.08 到0.09 秒之間,整體騰空時間較長,屬于一種富有預測性生物力學特征[7]。第二是步頻指數。相關研究證明,于成長發育階段內,步頻不會隨著年齡增長產生任何變化,而步頻指數會隨著身高增長逐漸擴大,一般那些較為優秀短跑選手相關指數也較高,大概在7.4 到8.1 之間。第三是步幅指數。即100 米平均步幅和身高的比例。在成長發育中,步幅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持續擴大。因為速度是步幅×步頻,而隨著年齡增加,步幅提升決定了速度的提升。相關研究證明步幅增長通常和身高為等比關系,相關指數僅為一種常量。一般高水平短跑選手在相關指數方面數值較高,大于1.07 到1.24。
相關科學研究證明,運動員身體機能、身體素質和身體形態通常是遺傳因素決定的,在運動員自身運動能力中,先天素質占據較大比例,其中部分指標在經過營養強化與訓練后無法得到太大改善。所以在運動員初選過程中,應該將重點放到短跑運動先天指標方案,準確挑選出擁有良好短跑天賦的人才。身體形態遺傳方面,身體形態具有較高遺傳度,為此選材中應該注意那些具有較高遺傳度的指標,幫助選拔發展潛力較好的青少年。
身體素質遺傳方面,柔韌性、無氧耐力、相對力量、反應潛伏和反應速度等素質具有較高遺傳度。為此于短跑選材中,應該重點挑選那些反應速度較快、無氧耐力較好的人才,反應潛伏高度和反應潛伏速度相關,相關指標能夠幫助提升短跑項目選拔針對性。為此體育教師可以聯系子孫、親代、祖代等性狀,對備選人未來發展進行準確預測[8]。
綜上所述,結合短跑運動員相關選材研究分析,短跑運動員選材活動依然處于初步探索階段,而短跑運動員選材還擁有極大發展空間,為此體育科研工作中應該秉持謹慎、科學、認真的態度對短跑運動員整個選材工作實施系統研究,避免按照外在形態選材的單一觀念,不能單純憑借某一數據進行評價。在選材把關中,除了考慮遺傳、心理、生理、形態和年齡等因素外,還需要考慮備選人員速度、耐力等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