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鵬程 四川民族學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其中就包含體育民俗活動[1]。賽馬屬于體育民俗活動的一類,在內容和形式上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藏民族地區,無論是慶?;顒舆€是大小節日,賽馬都是進行表演的首選節目。賽馬活動既能充分體現藏區文化魅力,又能充分展示民族豪情。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于賽馬、養馬的熱情下降,使得賽馬文化受到一定的沖擊。
藏區人民對于馬文化寄托了太多的追求,不僅僅是作為一種濃重的藝術文化進行傳承,在當今物質和精神文化交加的社會現實中仍不落下風、受人追捧。目前關于藏族賽馬節的研究資料并不多,大部分是以西藏當雄、青海玉樹等賽馬節為主要研究對象,對甘孜藏區的賽馬節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如何將甘孜藏區賽馬這種民間風俗更好的傳承與發展下來,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賽馬節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格薩爾王時期。早在《格薩爾王轉》中就有記載有關賽馬的文字和圖片以及和賽馬節相關的比賽、戰爭、生活場面。其中比較著名的情節是關于格薩爾王在16 歲時通過賽馬贏得比賽勝利而被人民擁戴成王的篇章,從此他開始南征北戰、捍衛本土、抵御外敵,為民族的融合居功至偉。因此,備受世人稱道和頌揚,成為藏民族引以為豪的曠世英雄。
吐蕃時期,馬已經開始廣泛普及,載人載物,成為重要的運輸工具。不僅在生產生活上,在軍事上也占有一席之地。騎兵已經成為當時重要的軍事力量,為吐蕃王朝開疆拓土、統一藏區立下了汗馬功勞。松贊干布就是騎馬運動愛好者之一,衷愛騎馬刺殺。后來,騎射活動逐漸體育化、競技化、娛樂化,吐蕃騎術作為一種重要的出使手段與唐朝宮殿進行交流。
自古以來,藏民族地區對于賽馬的崇拜,寄托著對物質和精神的追求。無論是放牧還是遠行,人們都騎上自己的愛馬,在節日表演、民俗活動都要對自己的愛馬進行裝飾。馬在歷史上與人類有非常親密的關系,更是牧人生命的一部分。在藏民族地區隨處可見的風馬經幡,以及在眾多節日中都會選用賽馬活動進行助興,為節日添彩[2]。賽馬已經成為人們交流、娛樂的方式之一,也構成了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3]。
藏族賽馬在藏語里被稱為“達久”,是藏族人民最喜愛、流傳最廣的體育運動之一,賽馬活動的舉辦是用來慶祝豐收,緬懷先輩的方式之一,也逐漸成為藏族人民日常交流、增進感情的重要場所與平臺,是藏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種體現。
康定跑馬山會,又稱康定跑馬山賽馬大會,“跑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呦?!币蛔荞R山名揚五洲四海,每年五月十三日舉行賽馬會。相傳原土司舊衙在今色多衙門,在某一年的五月十八日發生山洪時,當即就將舊城摧毀。為了祈?!吧缴瘛北幼o,永絕水患,明正土司決定在每年的舊歷五月十日把康定的百姓、寺僧都集于跑馬山,與四十八家鍋莊頭人共同祭祀“神山”,起初的賽馬活動是以此為目的,隨之跑山會也成為百姓貿易買賣交換的集會。在賽馬會上,四十八家鍋莊各自挑選人馬進行比賽,按鍋莊大小進行分攤定額馬匹人員。賽馬者通常是十二三歲的放牛娃。五月十三日一早,點馬官就開始唱名,各鍋莊的選手依次牽馬排列。賽馬的路線是沿著跑馬山的緩坡進行,選手以對面山上鳴的槍為號,一時眾馬齊發,在觀眾喧囂的吶喊聲中飛馳而去。
理塘縣的“八一國際賽馬節”已經有400 多年的歷史,是由“祝畢日曉”發展而來的。相傳在每年的藏歷六月,理塘長青春科爾寺總會按照古老的習俗舉辦轉山會,舉行敬神山儀式祈求福祉,以精彩的馬術表演作為賽事的項目之一。因為理塘的海拔較高,每年到了七、八月景色才是最美,所以在1964年將這一節日改為8月1日,和全國建軍節同日進行,延續至今。并對活動內容作了較大的改革,增添了文藝活動如鍋莊表演、藏戲、舞蹈比賽、服裝展示等以及如打酥油茶、捏糌粑、搭帳篷等民俗比賽。
藏族賽馬從古至今傳承下來主要分為三種形式,一種是由養馬、訓馬逐漸發展成今天的走馬、賽馬項目;一種是由騎兵的軍事活動發展成今天的馬術、馬上射擊項目;最后一種是由宗教祭祀的儀式衍變成為今天的傳統節慶的重要內容。甘孜藏區賽馬活動也是以這三種形式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康定跑馬山會”和“理塘賽馬節”。
康定作為州府,是西康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康定跑馬轉山會是當地特色的民俗活動之一。賽馬節活動豐富,項目眾多,趣味性強,增加了游客來藏旅游的興趣。但對康定跑馬山會研究,結果表明,雖然地方政府在積極開發民族體育與旅游相結合的模式,打造民族體育賽事,提高旅游服務質量等,但是賽馬活動在開發應過程中還面臨很多問題,如何更好地將體育和旅游進行融合,以此打破體育、文化、旅游各自管理的壁壘,以融合發展的思路來推動賽事發展。同時不同地域賽馬活動的興起,對康定賽馬會也產生了一定的沖擊。究其原因,在宣傳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未曾形成卓越的知名品牌,在我國甚至國際上的知名度還遠遠不夠。
對于理塘縣“八一國際賽馬節”而言,高原賽馬節作為高原地區人民喜愛的一項傳統體育項目,雖然前期部分賽事的成功舉辦積累了一些經驗,但是還存在些許不足。首先是舉辦地城市品牌效應不強,高原地區經濟發展緩慢,知名度和影響力較低;其次是特殊的地理環境,理塘屬于高海拔地區,空氣稀薄,低海拔地區的人來到高原參賽很容易出現高原反應,對低海拔地區的游客不太友好,更有甚者會有生命危險;最后是缺乏資金的支持,根據以往舉辦賽馬節承辦方分析,大部分都是由政府或者企業贊助,很小一部分是來自社會的支持。高原地區地處偏遠,發展緩慢,資金上限制了賽馬節推廣的手段。比賽前期宣傳方式單一,大都采用傳統的宣傳手段。
由于甘孜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經濟相對落后的現狀,農民更多的是關心收入水平高低,因此對賽馬的熱情也有所下降。再者,多數年輕人外出務工,留守兒童和老人沒有體力和能力去參與賽馬活動,導致參與的人數和范圍都在縮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賽馬活動的傳承。就目前而言,雖然甘孜藏族賽馬節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也在不斷吸收新的理念、形式,賽事也有所改變,但藏族傳統生活方式和生態環境的改變已導致賽馬的社會功能減退,文化傳承制度的缺失和社會保障滯后也加劇了賽馬的傳承困境。
甘孜賽馬面臨的困境包括部分人不了解甘孜州、部分人對甘孜州的認知不全面,一小部分人不了解甘孜藏區的賽馬活動。為此,應該擴大全面化宣傳,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第一,政府性宣傳。賽馬活動作為甘孜藏區的民俗活動之一,對于政府而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責無旁貸。將賽馬活動作為地區旅游與體育融合的亮點項目進行推廣,增加曝光度。積極打造城市的品牌效應,以城市的品牌形象促進賽馬活動的發展。第二,增加新渠道進行宣傳。充分利用當下網絡媒介包括自媒體、短視頻、直播等形式進行宣傳,制作小視頻、圖片等精彩內容吸引廣大群眾的興趣,還可以利用明星效應進行宣傳讓人們廣泛了解甘孜州,對賽馬活動進行關注。
賽馬活動的規模逐漸擴大,它不再是一項單純的賽馬表演,更是具有悠久歷史、寄托美好祝愿、融合文化內涵的“饕餮盛宴”。賽馬節產生的經濟效益明顯,包括有養馬、賣馬、騎馬、賽馬、馬術、騎馬文化的馬業產業鏈條,還涉及到了與賽馬節有關的其他產業,例如交通、運輸、酒店、餐飲、服裝、房地產、媒體、印刷、通信、體育競賽表演、電子商務等行業,這些都有助于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效益。這些產業鏈的發展都有助于更好地完善甘孜州賽馬節,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將賽馬節打造成甘孜州極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
一直以來,人們的固有思維就是體育即體育、旅游即旅游,沒有過多的思考,只是按部就班的進行宣傳,沒有從發展的角度看問題。將二者融合打造“旅游+體育”的新模式,充分利用體育效應帶動旅游發展,通過旅游發展促進體育賽事。讓賽馬節符合當今市場化的先進理念,就應該注重科學化研究,發揮賽事多元化的功能[4]。利用體育賽事帶動旅游經濟的發展。在內容設置上面進行內容簡化,讓更多的普通人可以直接感受賽馬的魅力,通過降低難度增加趣味性,讓賽馬民俗活動成為大眾可以接受的項目,促進賽馬活動的發展。
甘孜藏區賽馬文化想要得到更好的傳承,需要更多人參與,擁有更多的優秀繼承者。目前甘孜藏區的賽馬傳承主要是以家族傳承或自學為主,與專業從事馬術教學的人員還有很大的差距[5]。目前,在國內許多地方已經形成馬術專業院校,尤其發達地區更為明顯。可以充分學習先進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利用校園體育進行傳承,開展全方位體育課程,不僅可以讓更多的學生接受專業化教育,還有利于甘孜藏區賽馬的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瑰寶,賽馬活動作為甘孜藏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理應在傳承和發展上得到更好的保護。甘孜藏區由于自身地理位置的特殊原因,經濟條件相對落后,多數年輕人選擇外出,再加上人們對于甘孜藏區的了解甚少,使得賽馬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出現危機。通過加大宣傳力度,推進產業化發展,再加上科學化的引導讓賽馬活動讓更多的人熟知,重視賽馬活動的傳承,讓更多的年輕人愿意參與其中,甘孜藏區的賽馬活動才會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