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祥 山東協和學院
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時代的變遷與發展中,創造出具有深沉底蘊的民族傳統文化,在為人類發展與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其也被視為重要的民族精神、品格與信念[1]。可以說,歷經歲月滌蕩,能夠在滄桑變化中將五十六個民族、十三億多人民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是一同艱苦奮斗的經歷,是創造和諧美好家園的愿景,更是中華兒女共同堅守的民族信念。因此,應讓傳統體育文化在新時期煥發新的光芒,使其得到創新發展,充分展現自身魅力。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便堅持走符合國家與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2]。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闡明保護和尊重國家、民族歷史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擺正了傳統文化在促進民族、社會發展中的位置,注重構建具有突出優勢、底蘊深厚的文化軟實力。進而,讓民族傳統文化在新時期煥發永久魅力與新的光芒。為夯實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工作的基礎,應遵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關于文化強國的論述、《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及《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內容,認識基本工作原則與主要任務,在“人本”思想的指引下,構建良好的體育運動新風尚,促進老百姓,尤其應使青少年群體加深對傳統體育文化的認識,讓他們在創新中繼承。
同時,還應密切體育文化交流,關注融合發展問題。只有充分彰顯傳統體育文化的育人優勢,讓其與教育教學工作有機結合;注重遴選與保護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文化,進一步增強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應使傳統體育文化走進社會生活,打破地域、民族的限制,在面向未來、與世界的對話和交流中,讓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打破發展的困境,展現自身巨大的影響力、感召力與滲透力。
為了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新時達得到新的發展,讓更多的人走進并了解民族文化,還應具有理論基礎作為支撐。從而,大力弘揚民族體育文化,構筑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其中,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理論主要包括堅定文化自信與人民群眾主體論。
首先,“堅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缺乏文化自信,便難以鑄就“中國夢”,更談不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如何堅定國民的文化自信,能夠更加從容的面對智能時代中,網絡發展所帶來的多元文化沖擊,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傳統文化保護人員最為關注的焦點話題。在此過程中,應重視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使民眾建立體育文化自信。從而,助力中國走向體育強國之路、促進體育教學創新發展。其次,還應展開工作反思,意識到傳統體育文化在傳承與發展中存在怎樣的問題,捋清工作要點,幫其擺脫發展困境。為此,應充分地肯定促進民族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要性,使民眾發自肺腑的熱愛、尊重、珍惜傳統體育文化。避免在新型城市市化發展中,出現民族體育文化斷層。最后,應提升眼界高度,使民族傳統文化走向世界,使其在國際舞臺中發光發熱,讓民族文化更具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我國的文化實力。
“四個偉大精神”既是對人民群眾主體論的概括,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論和新時代人民中心論[4]。畢竟,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始終離不開偉大的人民。只有關注民眾的情感與體驗,促進民眾的積極參與,才能使老百姓更具體育運動的獲得感,提高他們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認同感。要知道,民眾既是優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創造者與繼承者,更是促進其在新時期獲得新發展的推動者與主要受益者。在這一過程中,人民扮演著多種角色,是傳承人,也是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主體,更將影響著體育文化傳承機制的走向。
可見,促進傳統體育文化在新時期取得新發展,構建良好的社會運動風氣,培養民眾的運動意識、健康觀念、文化理念,需遵循“加強文化自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理論。結合各項管理規定、法律法規,促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弘揚與發展,加強與國際體育文化交流,推進民族體育文化建設,不斷提高其在國際中的影響力。
在以往對民族體育文化傳承的研究中,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更側重對民族體育傳承人、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弘揚路徑等探析。在新時代背景下,為加強對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應當拓寬視域、擁有綜合思維,形成新的視角與思路:
促進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需廣泛擴充“傳承人”群體。為此,需深刻地意識到人民是文化的締造者,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形成與發展中有著重要作用,也是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傳承者。因此,在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研究中,不可將其局限于對某一地區、某一民族文化研究的“框架”內。應發揮非遺傳承人的作用與價值,更應形成有效的傳播與文化保護模式,做好對傳統體育文化的溯源,使其具有嚴謹性。同時,也應著眼于“人民群眾主體論”視角,更加有效、科學、合理的培養“民族體育文化傳承人”。為此,一方面應形成規范的非遺文化傳承人認定標準,推出相應的“集體傳承人”認定準則,為相關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人提供學習、研修、參加培養等機會,使其了解國家新的政策、法規,探求促進民族體育文化發展的新路徑。并且,在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還應加強對高校、相應文化部門等合作。同時,還應使政府發揮橋梁與紐帶作用,利用傳統媒體、新媒體等做好傳統體育文化的宣傳、教育工作。另一方面,還需形成“全民都是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人”社會氛圍,組織特色體育賽事,吸引民眾的關注。此外,應當使傳統體育文化滲透到基層,豐富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之前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問題調研中,有專家學者將家庭、校園以及社區等視為體育文化傳承的主要“傳承場”。并且,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與當地的祭祀、傳統節日慶典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新時代背景下,應當進一步拓寬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場”,為其提供廣闊的平臺,突破定式思維,促進對民族體育文化寬口徑、深層次的輸出。為此,應善用信息化平臺,利用融媒體、國際性活動、文化研究基地等形成創新文化傳播路徑。譬如:在突破思想的局限性中,應使體育文化傳承不局限于本民族、本地區、本國的傳承與發展。應密切與國際體育文化的交流與互動,以便形成高質量的體育文化輸出。可借助“一帶一路”、布局全球的“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等,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武術、氣功、摔跤、八段錦等。另外,可在B 站、抖音、西瓜等短視頻平臺中,結合青少年的閱覽習慣與喜好,使其認識、了解具有趣味性、文化內涵的傳統體育項目,激發他們的探索欲與好奇心,促進青少年對傳統體育文化的了解和學習。以新媒體傳播的方式,促進優秀民族體育文化傳承,讓青少年建立正確的三觀,并使其堅定文化自信。
在促進對傳統體育文化的弘揚中,“傳承物”發揮著媒介作用。在促進工作創新中,除了可應用書籍、語言、教學等方式進行對傳統體育文化的弘揚,還應積極開辟新渠道。一方面,應將民族特有的體育文化進行聯合國的非遺申請,形成完善的民族體育文化保護體系,進一步提升民族體育文化的國際影響。并且,還需構建地方–省級–國家–世界非遺名錄,加強對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另一方面,可增設相應的民族體育文化博物館,對相關的器具、物品等進行陳列,既有助于促進國際體育文化交流,更將使傳統體育文化被更多的人知道。
為了使中華民族優秀的體育文化在新時代展現新的生機與活力,促進其創新發展,還應形成新的“傳承機制”。以往多以口頭傳承、技能傳承、家庭傳承等作為主要的方式,還需實現對教育傳承、信息傳承及學術傳承。為其構建完善的理論基礎,結合不同傳統體育文化的特點,將其融入到學前教育、中小學、高校教育活動當中去,并需展開學術研究,召開國際體育文化探討活動。從而,做好中華民族體育文化傳承創新工作,明確“如何傳承”“向誰傳承”“傳承什么”等一系列問題。通過形成完善的傳承機制,進一步明確傳承人,豐富與拓寬傳承物與傳承場,使新時代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得到進一步的弘揚與發展。
綜上,傳統體育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寄托著深厚的民族情感,也是民族自信與民族品格的重要體現,應在新時代得到創新發展。因此,應清晰地認識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理論依據,創新其發展路徑,使每個人都化身為“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者、傳承人”,增強民眾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實現對民族體育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在抵御外來文化的沖擊中,使民眾建立民族文化自信,讓其具有文化認同感,顯著提升文化軟實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