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正 商丘學院
體育產業,雖起步較晚,但是我國經濟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科學有效的管理,是體育產業優化發展的靈丹妙藥。在體育強國這一機遇下,不斷更新管理理念,調整管理機構設置,全方位優化我國體育產業的管理體制,以改善我國體育產業大而不強、多而不新的現狀,進而推動我國體育強國夢的實現。
體育產業本身的發展問題,會給產業管理帶來諸多困難。隨著體育產業深入發展,相關從業人員數量也逐步上升,但根據國家體育總局公布的相關數據,截至2018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不到30000 億元,增加值約為1 萬億元,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1%,就整體規模而言,與國外情況相比仍存差距,國外部分發達國家的體育產業的經濟貢獻率多在10%,而我國不到1%,國內現行的體育產業發展規模難以匹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僅數量占比較小,且規模滯后,產業鏈不健全等問題也較為明顯。此外,在國家的“十三五”規劃報告中,也發現體育主體產業活力不足這一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體育主體產業在體育產業結構中具有支撐性作用,占比較大,是影響體育產業競爭力的關鍵。而產業規模滯后、主體產業缺乏活力,對體育產業管理體制的效益起決定性作用,是制約體育產業管理體制的根本問題。
我國體育管理機構系統分別由政府管理和社會管理兩大系統組成,在機構設置問題上,還缺少一定的合理成分。機構設置在管理體制中發揮著核心作用,沒有合理的機構設置,體育產業管理目標就難以實現。
首先,我國管理機構,層級之間關聯度低,機構設置欠缺。在政府管理系統中,僅有國家體育總局設置了產業處,但在其他各級行政區的體育產業邊緣化現象嚴重,尤其是在落后地區,未設有專門體育產業的管理機構,幾乎沒有管理可言。大部分地方體育局將體育產業管理部分與其他部門合并處理,如與法規、財務等部門合而為一,不同性質的業務積壓于一個部門,在繁雜的工作日常中,管理人員也難以集中精力處理好產業管理任務,體育產業管理機制也容易混亂不清。同時,在社會管理系統中,缺乏相關協會組織的設置,且不具有獨立性。社會體育中介組織,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能力、水平均欠佳,難以搭建起市場主體和政府間的有效橋梁。
其次,體育產業管理機構劃分界限模糊,分工不明晰,部門間職能交叉,也未形成健全、有效的監督系統。一些部門既承辦體育產業(體彩公司、俱樂部等),又履行著管理職責。如,項目管理中心和協會,在實際操作中,項目中心兼有雙重職能,既操作著運動項目運營,又對項目審批進行管理。機構管辦不分的現象,極易造成,以非營利性組織來搪塞運動項目的問題,逃避行政問責。或是僅表現出法律授權的管理部門角色,“積極”管理,消極服務。體育產業管理職能的權責不清,交叉管理等現象大大削弱了相關企業創造性發展的空間,打擊了其積極性,極易使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陷入被動局面。
體育產業雖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朝陽產業,但起步較晚。體育產業的企業化、市場化水平有待提升,且缺乏有針對性的體育產業宏觀管理制度。然而目前,體育產業市場體系多變動,魚龍混雜現象突出,宏觀管理制度的缺失,將很難應對體育產業市場的波動,也容易導致以下問題:其一,管理制度的缺失,給宏觀管理部門的消極處理問題帶來了“溫床”,比如出現“不作為、尋租”等問題,缺乏健全的產業管理制度體系,監管不到位,就為部分管理機構創造了“尋租空間”,也為其消極作為提供了契機。其二,管理制度的滯后性,將造成產業管理環境的惡性循環,比如出現高筑市場進入壁壘、行業壟斷、管理紊亂等現象。這些問題將導致體育產業在市場自我發展內在潛力不足,阻礙體育產業前進腳步。
體育產業能為當前市場經濟注入新鮮血液,也為市場多元化的培養和社會資本的吸納提供積極因素。而體育產業從管理向治理的轉變,成為了當前國家頂層設計領域的重點,是對《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深入貫徹,也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內容。明確社會組織職能、清晰瞄準管理機構職能定位、完善體育產業市場參與機制,簡政放權,貫徹民主、多元化治理理念,追求共同利益,真正做到產業管理轉向治理之路。政府作為頂層設計管理實施的首要角色,嚴格落實第一責任制度,把體育產業管理納入部門考核標準里。如建立相關產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以及社會組織協調工作制等,從頂層到基層都嚴格落實體育產業發展布署和管理政策,加強體育行業管理力度,以制度化的方式引導行業的管理和發展,市場監管、體育行業標準兩手抓,體育公共服務和政策規劃都不能松懈,將體育行業的標準和服務落到實處,
管理機構的設置是管理體制的核心。遵循體育產業發展規律,基于體育產業戰略布署,完善管理結構框架,且與其職能相適應,在國家和社會的協調配合下,合理配置體育產業管理機構。從國家角度來看,發揮國家體育總局的宏觀調控、管理的作用,保障其下產業處的可持續發展。從政府管理系統層面,用“看得見的手”抓好機構設置工作。從地方層面,重視地方體育產業管理部門設置,成立專項管理科室,細化其管理職能,專門負責地方體育產業管理工作。在社會管理系統中,敦促其體育產業協會的形成,尤其是社會中介組織在體育產業中作用至關重要,目前北京、廣東等地已有產業協會的成功實踐,產業協會作為中介機構,發揮著各級組織機構的重要橋梁作用,利于加強各級管理機構間的聯系密度。同時,管理機構要遵循政事分離的原則。各地各級有了明確的管理部門,就能避免體育項目管理中心與協會之間權責模糊、政事混淆、管辦不分的現象。加強項目協會的獨立性,推動其實體化改革,使之從權、職上做到真正獨立。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處理好一般管理和專項管理機構間的關系,政府管理與社會管理系統相輔相成,而非相互替代,推動體育產業管理機構設置的現代化發展。
市場經濟條件下,為體育產業創造好的發展環境,離不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相應的法律、法規的引導,只有在健全的管理制度體系中,才能更好的規范體育行業,使之良性發展,貢獻產業經濟效益。體育產業和文化產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具有共性,其建章立制的策略值得借鑒。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體育產業立法體系,基于我國國情,制定相應的立法綱要,做好綱領性指導,進而在我國現有體育法中,增添產業管理內容。其次,補充制定專門針對體育產業管理的行政法規,頒發相應的法規性文件,且細化到體育產業的各個門類,如體育健身娛樂、體育賽事、體育對外交流、產權知識保護等具體的法律法規。接著,及時更新各級管理部門規章制度和規范綱要,合理分配體育系統內部關系和宏觀管理法規內容。最后,地方性法律法規的制定也要緊隨步伐,在理解整體法規的基礎上,根據地方體育產業特色,和當地產業實情,來調整地方規章制度的內容。
“治國經邦,人才為急”,專業人才是體育產業管理的主體,也是影響體育產業管理效益的主要因素。教師在高校人才培養中,對學生又良好的引導作用,嚴把師資質量關,同時加強復合型教師團隊培養,定期對專業老師進行理論培訓、以及教學實踐考核等,豐富教學實戰經驗。專業老師要參與到體育企業的管理、運營中,通力合作提升水平,塑造文化素養與實戰經驗兼具的雙師型教研人才。高校應與時俱進,在師資力量建設中,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原則,積極應對體育產業發展變化,在吸引外來人才的同時,加強本土教師與國際的交流、合作,雙向提升教師質量水平。高等院校是體育產業管理人才培養基地,在校教學過程中,要將理論知識的傳授,與為社會發展服務的實用性宗旨相結合,人盡其才、盡其用。高校產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要與現行的體育產業實際相結合,優化人才培養計劃,把教育理念與學生實際需求相聯系,嘗試多種合作方式,如校企聯合、與科研單位合作、與科技中介平臺合作等,為高校、科研單位、社會間,搭建起更為廣闊的合作、交流平臺,推動學生綜合發展,引導體育“產-學-研”三位一體,共同參與,如成立體育產業合作會等,為體育行業輸出高素質管理人才。
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不斷改善體育產業的管理體制,才能適應體育產業的發展需要。科學、有序的管理體制,為我國體育產業的壯大奠定良好基礎,更是實現體育強國夢的應有之義。通過合理轉變體育產業管理理念,完善體育產業管理機構設置,健全體育產業管理法律、法規,加強體育產業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等途徑,以改善我國目前體育產業管理現狀,提升管理質量和效益,從而提高我國體育產業的綜合競爭力,讓體育產業真正的做到為人民服務,吸引更多人民積極投身于體育鍛煉之中,擴大體育產業的積極影響,提高體育產業經濟效益,進而拉高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值,實現我國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