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戀香 哈爾濱體育學院 何元春 廈門大學
國際奧委會于2014年12月全票通過《奧林匹克2020 議程》,隨后辦奧“新規范”于2018年2月在平昌冬奧會開幕之際頒布,改革措施將諸多奧運會改革構想落實到具體操作層面,“新規范”中可持續發展、降低辦賽成本等改革方案的提出與北京冬奧會“以運動員為中心、可持續發展、節儉辦賽”這三大理念完美契合,體現出國際奧委會重塑未來辦奧模式的信心。基于可持續發展原則,我國冬奧組委從場館建設、冬奧賽事人才培養體系、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全方位加強北京后冬奧時期綜合效益的提升。通過深入探討和剖析冬奧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將辦奧的三大理念深入貫徹到冬奧會的每一個環節,為提升2022年后冬奧時期的綜合效益提供有效途徑。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冬奧會作為耗時長、投入大的世界級體育運動盛會,北京后冬奧時期綜合效益的提升,在生態方面仍面臨著艱巨的挑戰。首先從自然環境層面而言,有關場館的選址和建立,交通樞紐的系統規劃都將對自然環境造成干擾,尤其體現在原有植被的砍伐、后期交通排放的壓力等方面;其次考慮到城市環境層面,舉辦地面臨著大批城市人口的涌入、社會經濟活動的劇增所帶給城市負面環境的挑戰,例如:人口流量增加導致的生活污染、水電資源的需求擴大,漸而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污染等,以上現象均不利于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1]。從古至今,人與自然一直是值得重視和深思的話題,2022年北京冬奧會潛在的生態破壞以及對城市環境的影響不容小覷,可持續發展理念必須落到實處,才能為舉辦地創收生態效益。
奧運場館是舉辦冬奧會的必要基礎設施,2022年冬奧會計劃總共使用25 個場館,賽后場館的科學運營是歷屆舉辦過冬奧會城市所面臨的重大難題[2]。賽后場館的運營難題集中在滑雪場館的可持續運營等方面,以張家口賽區的滑雪場為例,該賽區共有五個競賽場館。在能源成本方面,滑雪場依靠電能、熱能、油能、水能和其他壓雪設備等資源來運營,目前張家口的經濟發展不足以支撐五個滑雪場運營;在人力成本方面,滑雪是高難度的運動項目,需要專業的人才進行指導,而招聘和培養相關人才的成本高于其他行業。由此可見,在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前提下,同時要做好賽后場館運營的科學籌劃,才能全方位提高冬奧會的綜合效益。
每個舉辦過冬奧會的城市,賽后的城市發展規劃會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因素的變化進行調整。2022年冬奧會主要由北京、延慶、張家口聯合舉辦,而張家口在后奧運時期,該城市的發展方向則成為一個難題。首先從張家口經濟發展水平來看,張家口位于四線城市之列,冰雪運動是一項投入成本較高的運動,盡管國家及相關政府部門會為張家口舉辦的賽事注入一定資金和技術支持,對于該地區后奧運時期的城市規劃,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其次張家口冰雪裝備產業基礎薄弱,冰雪訓練中心供應不足;最后從人力資源方面可看出張家口冰雪人才緊缺,冰雪運動推廣力度較小,因此我國冬奧可持續發展團隊需要對“后奧運”舉辦城市進行細致地規劃,以實現更高的綜合效益。
在2022年冬奧會的前期籌備中,關于冬奧場館的建設,相關部門重視賽時和賽后場館的綜合使用,但場館功能轉換成本風險的不確定性較為明顯,賽后運行支出的風險更是難以估計。2022年冬奧會,北京賽區主要舉辦所有冰上項目,就場館而言,僅新建國家速滑館這一競賽場館,其他場館均由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8 座場館改造而來,并承擔部分冬奧賽事舉辦任務,該舉措充分體現了綠色辦奧的理念[3],而由于場館轉換成本無法準確估算,后期對場館進行轉換使用的行為是否對場館造成損害,目前無從得知,因此可持續發展對冬奧場館建設和賽后運行而言,存在著未知的挑戰和風險。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產物,我國成功申辦2022 冬奧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密切相關,同時也是綜合國力的體現。展望2022年冬奧會,我國將彰顯大國風采,讓全世界看見中國的崛起和繁榮,提升國際話語權。在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下,《新規范》《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產戰略計劃》等文件,均強調可持續發展對于提升北京后冬奧時期綜合效益的重要性[4]。一方面為我國各部門嚴格遵循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了政策指導,加速體育強國的建設;另一方面通過媒體的傳播,展現我國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辦奧標桿,贏得世界的支持和信任,提升政治效益。
在冬奧會后期,舉辦地消費水平的升級以及冰雪事業的快速發展是提高全國人均GDP 的主要途徑。消費水平升級方面,冬奧會作為國際性的大型體育賽事,在舉辦期間會迎來世界各地的注意力,進出口貿易隨之增加,諸多因素將共同促進舉辦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北京冬奧會建設奧運場館的理念在于推動場館的可持續運營,后奧運時期部分場館對居民開放,由助于提高居民消費水平、其他部分場館將用于舉辦或承辦各種大型體育賽事;另外還能通過賽事的承辦、電視轉播等措施,進而增收經濟效益;冰雪事業發展方面,主要表現在冰雪旅游和冰雪運動所產生的經濟收益。通過2022年冬奧會的舉辦,以上途徑必定成為拉動舉辦地GDP 增長的新動力,為北京冬奧會創造出更持續的經濟效益。
我國冰雪運動發展進程較為緩慢,群眾基礎薄弱,北京冬奧會是一個傳播冰雪運動文化的國際舞臺,也是一次促進各國文化交流的絕妙機會。通過北京冬奧會,冰雪運動文化能夠得到多方位的推廣和普及。隨著北京冬奧會的成功申辦,北京、張家口等城市開始加強冰雪運動文化的推廣力度,其中拉動冰雪旅游是后冬奧時期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有效手段之一,帶領國民走進滑雪場、滑冰場,將旅游和運動相結合,能讓國民深切地感受冰雪運動的文化魅力,增強國民體質、渲染冰雪文化氛圍[5]。在可持續發展理念背景下,有利于推動北京后冬奧時期冰雪運動長期發展、促進冰雪運動文化交流,從而為我國營造出更加濃郁的文化效益。
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曾在平昌冬奧會期間贊賞北京冬奧會籌辦工作做得出色,對此我國冬奧組委市場開發部長樸學東表示,2022年冬奧會不以營利為目的開發市場,而是注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經濟效益作為表層效益,能夠增益于社會的發展速度,賽后場館的可持續運營能夠為冬奧會后期創造額外收益。同時冬奧時期所吸引的外來投資也是我國經濟增長的新方向,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就業壓力,為城市注入更多人才,加強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為社會的發展變遷起到關鍵作用。由此看來,冬奧會的可持續發展為我國能夠催生更多的社會效益。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表示,2019年北京市PM2.5 等四項主要污染物平均濃度值明顯改善,但北京和張家口市的霧霾現狀依然是亟待解決的難題。我國在籌辦冬奧會過程中建立了可持續發展建議咨詢委員會,就生態可持續發展而言,首先依照相關法律和政策規定,《北京環境總體規劃(2015—2030年)》等環保政策均為冬奧會生態的發展起到法律約束作用;其次我國可利用科技力量為綠色奧運提供技術保障;最后增強國際之間的生態合作也是冬奧會踐行可持續發展的方式之一,加強各國之間的經濟合作、科技交流、共同開發節能環保的項目,最終實現互利共贏的目標,作用于奧林匹克事業的綠色發展[6]。通過法律手段、科技力量、國際合作,全面落實可持續發展、綠色辦奧理念,助推“奧運藍”目標的實現。
2022年冬奧會秉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一方面有利于提升賽事綜合效益,另一方面卻仍然面臨著潛在的生態破壞、場館可持續運營的難度以及賽后運行支出的風險等挑戰。通過嚴格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帶動消費水平升級、促進冰雪文化傳播、改善城市環境、推動城市建設等路徑,為北京后冬奧時期創造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綜合效益。對于北京冬奧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有關單位和部門要節約資源、科學規劃、高質量完成北京冬奧會籌辦工作,以可持續發展作為基本出發點,從而助益于奧林匹克事業長期而穩固地發展。總言之,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不僅有益于實現北京冬奧會的辦賽目標,同時也將為奧林匹克事業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活力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