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慧茹 武漢體育學院
爵士啦啦操是舞蹈啦啦操中的一個分類,以其獨特的肢體延伸性及動作與音樂的結合性,博得了廣泛的喜愛,并延伸出的多種風格類型,編排特色也是層出不窮,各高校保有各自特點及偏重。但現在中國的爵士啦啦操仍然處于瓶頸狀態,各高校仍在探索和反復嘗試階段,與世界強隊仍存在一定的距離。由于國內從事啦啦操運動項目的運動員較少,有芭蕾訓練基礎的運動員更是少之又少,所以使得技術難度及完成質量上難以突破,存在旋轉難度的完成度整齊度有待提高,腳尖腳背以及膝蓋的細節上質感有所欠缺,上肢、胸腰及旁跨延展度細節處理不到位等問題。
爵士啦啦操顧名思義就是將爵士舞的舞蹈風格與啦啦操的技術風格結合在一起。將身體延展性以及與音樂的相互配合融為一體,并結合轉體、跳躍、平衡與柔韌等專項技術銜接在一起,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格。爵士早期是由美國紐約古典芭蕾演變而來的,所以其中包含了許多芭蕾舞的元素,比如立、開、繃、直等。爵士啦啦操要求運動員有具備良好的身體形態、柔韌性、肌肉控制控制以及音樂感覺,強調肢體的延伸。
由地面聯系、把上練習以及把下練習,其基本要素分別是:開、繃、直、立。“開”指最大限度地伸展身體的線條,以身體的五大關節向四肢部位左右對稱向外大限度地展開并延長。“繃”指將身體每個部位及肌肉“繃”緊,除了下肢關節以及脊椎、頸椎等大范圍身體部位,還要延伸至小關節。“直”指后背部等部位向上拔起,下肢部位相對相應的保持直立狀態。“立”指軀干保持直立,并將身體重心上提,營造出舒展挺拔的視覺感知。
1.柔韌素質
芭蕾基訓中通常通過地面練習來訓練“開”,比方說勾繃腳練習,仰臥抬腿,盤腿開胯等,應用于爵士啦啦操時主要體現為幫助提升啦啦操運動員的柔韌素質,加大四肢的運動軌跡的延長線,幫助肩、腰、髖、腿的開度達到最大,肢體表現出更大幅度的活動范圍,更便于掌握對應的專項技術,幫助其他身體素質能力的發揮。
2.力量素質
把上練習較多的是軀干部位及下肢,通過調動小肌群,提升身體的控制能力,進而提升力量素質,控制著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且同時做到“繃”“立”“直”的要求,比方說把上的基本站姿訓練了后背部以及軀干的控制,站立時的穩定性,達到“立”與“直”,battement tendu(擦地)、demi plie(半蹲)、grand plie(全蹲)等的練習,有利于增強腿部肌肉的力量,促進平衡身體各個部位能力的增長。
3.靈敏素質
把下練習相對來說更為靈活,組合的形式更為復合,調動整體的身體姿態,通過迅速的移動、變換動作,來鍛煉到啦啦操運動員的靈敏素質,大腦皮層接收到訊息后立刻做出反應,使軀體具備能夠迅速、協調地完成動作的能力。
啦啦操的專項技術難度分為平衡與柔韌類、轉體類和跳躍類三類。
1.轉體類
芭蕾基礎訓練中把上練習著重訓練了身體平衡性,以及肌肉的控制,便于啦啦操運動員在完成轉體類難度時保持身體呈線性運動,芭蕾基訓中的“開”更好地幫助完成轉體類難度時,主力腿與動力腿間的夾角開度,留頭甩頭練習利于提高轉體圈數,提高完成質量,爵士啦啦操的編排中之所以廣泛的采用了轉體類難度,是因為能夠使得成套動作更具有多向性和方位性,便于展示運動員的穩定性,轉體類難度對運動員身體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多次進行把下手位練習,找到轉體時二位與七位的交替;腿部進行passe releve(單腳立半腳尖)練習,便于調整轉體時重心的上移,以單腳腳尖作為軸心;起轉前的預備位進行demi plie(半蹲)的練習,更好適應低位向高位的轉變,為轉體提供動力;pirouette(旋轉)的反復練習利于轉體時空間感的形成,穩定轉體的旋轉時機和停留位置。
2.平衡與柔韌類
芭蕾基訓中“開”的要求應用于爵士啦啦操,不僅對五大關節外展以及身體姿態有要求,對其平衡與柔韌難度也有一定要求,比如踢腿、抱腿以及劈叉等難度要求主力腿與動力腿之間達到一定角度,通過地面練習,進行盤腿壓腿、仰臥踢腿、跪姿俯身抬腿、勾繃腳背、側臥踢腿等,幫助打開胯部柔韌彈性、腿部肌肉內收力量以及后背部肌群的力量;把上腰部進行etport de bras(下腰)訓練,集中加強軀干軟度;腿部把上進行前、旁、后壓腿,最大限度拉伸腿部柔韌,grand battement jete(大踢腿),交替前、旁、后踢腿,腳尖延伸,動力性拉伸腿部韌帶,利于達到理想開度,提升難度完成度。
3.跳躍類
啦啦操中的跳躍類難度增加了成套動作的縱向空間,使平面的觀感更具立體感,因而更加考驗運動員的腿部爆發力以及核心收緊能力,起跳高度、滯空時長、開度以及爆發力,都是決定跳躍類難度完成度的重要因素,復合型的連續跳躍更是考驗運動員的下肢以及核心力量。芭蕾基訓中把下練習不同于其他練習增加了跳躍練習,分為小跳、中跳和大跳,首先進行起跳前的demi plie(半蹲)練習,利用下蹲蓄力,為起跳做準備;coupe(蹬地)練習腳底推地向上蹬起,為起跳做輔助;saute(小跳)練習有助于運動員找到滯空感,達到訓練腿部控制力和全身你協調性的目的;changement(五位換腳跳)訓練,旨在拔高滯空高度,加強腿部爆發力,同時保持正確的身體姿態;assemble(雙起雙落跳)、pas jete(雙起單落跳)練習有益于落地緩沖及大腿內收肌的鍛煉。
1.藝術表現力
藝術表現力是指通過藝術作品所表達出來的感染力,建立在對音樂的正確感知,再運用肢體動作,面部表情以及技術技巧和飽滿的情緒結合在一起并表現出來。這樣的藝術作品是豐富且完整的,傳遞給觀眾的感受更為強烈,更容易與觀眾之間產生共鳴。爵士啦啦操作為表演性質的競技項目,藝術表現力對于運動員來說也是尤為重要的,芭蕾基訓除了對肢體控制力及規范化的訓練以外,有助于審美能力以及內在氣質的提升,形成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情緒感知力,激發運動員自身的創造力和自覺的表現欲,逐步形成有意識的藝術塑造能力,更有利于藝術作品的表達。
2.音樂感知力
音樂的感知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包含音樂節奏感和音樂理解力。對音樂感知的偏差,會使得肢體動作出現表達不到位甚至不合適的情況,音樂的起伏或者是緩急都應匹配合適的肢體動作或者是技術技巧,否則容易因不匹配達不到最佳的觀感。芭蕾基訓中不同組合使用不同旋律以及節奏的音樂伴奏,不僅提高肢體控制能力根據節奏的變化,更是鍛煉了大腦根據所接受的音樂節奏形式來調整并控制肢體,當節拍能力精準時,就會進一步提升到對音樂情緒和內涵上的感知力上了,不再單一局限于音樂節拍的計算上,而是從多音樂風格和層次上更深層次的理解音樂內涵,并代入相應的情感,賦予作品本身與音樂及肢體動作協調的情緒,從而提升自主且有意識的音樂感知能力。
(1)芭蕾基訓有著科學系統的訓練步驟,強調的是循序漸進行的不斷練習,作為各舞種得入門必修課,應用于多個領域,同樣也有利于提高爵士啦啦操運動員的穩定性,通過反復的練習鞏固基本身體素質能力,為后期難度動作打下扎實的基礎,優化完善細節部分。
(2)芭蕾基訓與爵士啦啦操專項技術存在一定相關性,并起到難度動作的輔助練習作用,在提升身體基本素質的同時,更提高了運動員有效且迅速的掌握專項技術,有利于啦啦操運動員身體姿態以及難度動作的完成度,都能夠通過芭蕾基訓的反復練習進行優化,提升核心穩定能力,肌肉的控制能力以及各關節的靈活程度,并獲得正確的肌肉記憶。
(3)芭蕾基訓對爵士啦啦操訓練具有重要意義,對運動員藝術表現力、肢體協調性及音樂素養都有著促進作用,又易于形成獨立的藝術審美和音樂理解能力,合理的借鑒芭蕾基礎訓練并將其與爵士啦啦啦操日常訓練加以結合,推進爵士啦啦操訓練向科學化和系統化的方向邁進,以此對爵士啦啦啦操訓練提供教學反思,為爵士啦啦操項目的訓練提供一定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