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延利
(鄭州經貿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同向同行”和“協同效應”,其要義在于強調高校各類課程都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1]。
大學英語課程是大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提高其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求。作為一門語言課程,大學英語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價值觀念、科學知識,它既是文化傳播的載體,又在一定程度上傳遞著一定的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與其他公共課相比,大學英語課程具有以下特點:教學周期長、課時量多、覆蓋面大、影響面廣。此外,通過日常教學中所涉及到的對學生國際視野的培養、創新思維的培養以及工匠精神,可以看出外語與思政緊密掛鉤。基于以上分析,大學英語課程很適合用細水長流、潤物無聲的課程思政的教學方式,來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并對其人生觀、價值觀進行正確引導。
“課程思政”自提出以來,已經引起學者們的廣泛關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實證研究方面都有待提高。在中國知網通過輸入主題詞“課程思政”并“大學英語教學”進行高級檢索,筆者發現2018年發表的學術論文19篇,2019年發表的學術論文44篇,2020年發表的學術論文177篇。由此看出,最近3年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方面的研究才迅速成為研究對象,但經過分析發現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存在的問題、提升策略、文化的融入、價值取向等等,如:劉曉陽[2]、李平[3]、杜剛躍[4]、王卉[5]、王永超[6]等都把“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并探討了宏觀的實施路徑,但并未提供詳細的實施方案。此外,目前應用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為:學生個體差異較大,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學生英語基礎薄弱,且缺乏學習主動性和興趣性;在大學英語的課堂中,大部分教師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書本教材內容進行授課,降低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當前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實踐方面的研究廣度和深度還不夠。
為了了解當前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們的學習需求,筆者通過問卷星對鄭州經貿學院2019級部分非英語專業學生發出在線問卷邀請,回收了400份有效問卷。結果發現:只有14.25%的學生對“課程思政”比較了解;只有19.25%的學生認為自己目前所學的大學英語課程與思政教育有一定的融合。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思政教育的缺失還是非常嚴重的。59.75%的學生表示希望大學英語課程中能夠融入相關的思政元素;90.25%的學生認為如果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能夠對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行引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91.5%的學生認為教師應該在授課時多融入思政教育,可以更好地幫助他們辯證地看待東西方文化。從以上的結果可以看出,學生目前對大學英語課程中思政教育的需求非常大,學生們更希望教師能在課程中多融入思政教育,來幫助他們辯證地看待東西方文化,樹立文化自信。
同時,為了了解目前大學英語教師的思政意識以及他們在授課中對“思政”元素的融入情況,筆者對鄭州經貿學院教授大學英語課程的部分教師進行了訪談,結果發現:(1)大部分教師認為,由于目前學生的英語語言基礎整體比較薄弱,所以在大學英語課堂上,他們還是更加關注詞匯、語法、閱讀、翻譯等語言知識的講解和技能的傳授,希望通過提高學生們的語言技能來增強其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四、六級通過率和考研率。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們意識到了學生語言機制的制約因素,所以更加關注學生們的技能培養,希望通過學生的學習產出結果來衡量自己的授課效果,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他們對學生思想道德情操的培養,這也說明他們過多強調語言的工具性,忽略語言背后呈現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在主觀意識上并沒有意識到英語課程所孕育的隱性育人功能。(2)也有部分大學英語教師認為即便在課堂上涉及到西方的文化、歷史以及意識形態,也只是讓學生簡單地了解西方國家的語言和文化,并未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如何批判性地吸收西方國家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更沒有引導學生通過中西方文化對比來挖掘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從而更好地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他們認為提高學生思想政治修養的責任主要在于輔導員以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相關教師。從以上的訪談結果可以看出,部分大學英語教師這種固化的教學觀念以及對“思政教育”責任認識的偏差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三全育人”目標的實現。
基于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思政教育缺失的現狀,大學英語教師,作為西方語言知識和文化的傳播者,更需要轉變教學思路,在提高學生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的同時,將思政育人元素隱性地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中來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修養,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其思辨能力,使學生們通過比較分析中西方文化來堅定自己的文化自信。
習總書記指出:“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所以,教師作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首先要提升自身的政治意識和知識儲備,要不斷地學習與認真解讀國家重要的黨政精神和文件。大學英語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和思政教育能力,才能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才能成為學生思想的啟迪者和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才能充分實現教書育人、立德樹人。教學團隊需要加深對“課程思政”的內涵、目標以及原則的認識和深層理解,集思廣益,創新教學環節、教學活動設計,共同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能力。通過思政教學團隊的構建,大學英語教師可以總結常用的思政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主席重要講話、時政新聞(體現當下的價值觀、道德觀以及事件背后所蘊含的思想道德主題)、英雄事跡、中國傳統文化故事(用英文講述自己的文化故事,優秀傳統文化故事)、積極的校園文化。
無論是大學英語讀寫課程還是大學英語聽說課程,現有的教學目標只是把重點放在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基本技能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上,而并未體現習總書記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相關的育人要求。所以,只有將育人理念融入到現有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中,才可以更好地提升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在立德樹人方面的時代價值。比如:可以把鍛煉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傳統故事、中國革命故事、文化故事等融入到現有的“知識目標”中;將跨文化思辨能力培養融入到現有的“能力目標”中;將思政微課融入大學英語的實際課堂教學,以此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形成優秀的人格,把立德樹人融入到現有的“情感目標”中。
以我院選取的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1-4》為例,可以發現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內容選取的大多是“原汁原味”的英美國家文章,涉及西方文化、歷史、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面。目前關鍵的問題是:大學英語教師如何能夠充分利用單元主題來挖掘思政元素,在幫助學生們了解西方文化、提高其語用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同時,能夠使學生避免因為受到西方糟粕文化的沖擊而出現思想偏頗和信仰危機。
筆者以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3》和《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4》這兩冊書中的部分單元為例,來具體闡述如何結合單元主題合理地挖掘每個單元的思政元素,如,Book 3 Unit 4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該單元的主題是“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們可以根據習總書記提出的“青年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業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青年學生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創新創業的有生力量”來引導學生思考想象力、創造力和創新對中國經濟社會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使學生領悟在知識經濟時代需要創新意識和創新人才的社會共識,從而激發其學習熱情。Book 3 Unit 5 Giving Thanks,該單元的主題是西方傳統文化節日“感恩節”,教師們可以向學生滲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感恩思想:孝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國家的感恩之情)等方面,來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引導學生要心懷感恩,學會如何表達感恩之情,特別是對疫情期間那些在各行各業為我們做出不平凡貢獻的人們表達謝意,從而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并進一步增強跨文化理解與交流能力。Book 3 Unit 6 The Human Touch,該單元的主題是“人情味”,教師們可以從武漢疫情爆發時,各國對我國的無私援助來引出“人性之美”,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我國在抗疫期間,克服重重困難,向其他受疫情影響的國家施以援手,這凸顯了習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同時,在抗疫期間,我國遵循的“put people's lives above else”,是對我國治國理念的完美詮釋。
Book 4 Unit 1 Fighting with the Forces of Nature,該單元的主題是“與自然力量抗爭”,教師們可以結合習總書記提出的“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引發學生審視我們目前所面對的生態環境挑戰,讓學生深刻意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對發展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建地球美好家園,共同構建命運共同體;同時,在分析文章后,可以引出習總書記的經典用語“A belligerent country,however big it may be,is doomed(國雖大,好戰必亡)”,進而引出我國新時代的外交政策——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Book 4 Unit 2 Smart Cars,該單元的主題是“智能汽車”,教師們可以從“the rise of China(中國的崛起)”在科技方面的表現入手,如:5G,Alipay,Wechat Pay,Delivery APPs,the largest high-speed rail network,BDS(北斗系統)等,學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中國科技的騰飛,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但同時也要指出西方某些國家對中國技術的制裁、封鎖打壓,與我國實施的“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形成鮮明對比,更加凸顯中國的“四個面向”的科技發展戰略。Book 4 Unit 4 Globalization,該單元的主題是“全球化”,教師們可以從國家戰略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角度來引導學生批判性地看待全球化的利弊,以及認真審視當前全球化在一些西方國家受阻以及逆全球化傾向的抬頭,并讓學生領悟我國在對外經濟合作方面所倡導的“兼容并蓄、開放合作”的必要性,以此培養學生的“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呼吁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筆者自2020年9月開始對所教授的“大學英語讀寫III”和“大學英語讀寫IV”進行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實踐,并創新了教學模式。首先,授課前,筆者進行了學情分析。非英語專業大二學生整體語言基礎薄弱、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活躍度與參與度難以保證,所以我們必須首先學會尋找學生的需求點與溝通點,加強互動性與反思性,來引發學生的共鳴。除了幫助學生學習語言知識,拓寬國際視野外,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利用課文不同文體、不同內容、不同主題的文章,以立德樹人為出發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筆者認為,要想把“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到大學英語課程中,就需要注意設計策略,一定要做到:(1)在教學中,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涉及西方歷史文化、政治方面的知識,教師要適當引導學生批判地學習和了解東西方文化、甚至意識形態上的差異,引導學生價值觀的樹立。(2)以小見大,課程細節體現德育元素,避免大量理論術語,避免說教,要貫穿情感。(3)通過典型案例等教學素材的設計與運用,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將正確的價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國情懷等有效地傳遞給學生。(4)貼合實際,主次分明,通過東西方文化比較,培養學生對本國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接下來,筆者以Book 3 Unit 6 The Human Touch(Text A The Last Leaf)為例來分享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案例,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主人公Sue和Johnsy的友情,以及Old Behrman舍己救人的奉獻精神,揭示了人類在災難面前表現的美好人性,歌頌了平凡人之間的愛。
我們基于POA(產出導向法),遵循“輸出驅動-輸入促成-產出評價”的教學流程,來進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創新,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1.輸出驅動。教師通過優學院平臺或者釘釘群、微信群等在線發布本單元的導入微課,使學生明確本單元的背景、主題以及任務,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并幫助學生了解完成這些單元任務所需要掌握的相應知識和技能。
2.輸入促成。(1)課程導入。通過視頻、圖片為學生呈現現實場景(即在武漢疫情爆發之際,全國人民齊心協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時,其他國家也為中國人民提供了道義和物質上的援助),以此來引發學生思考與討論,引出本單元主題“人性之美”。(2)聽力練習。這部分材料選自學習強國APP的英文播報,主要是關于中國馳援全球抗疫,讓學生在練習聽力技能的同時,感受到中國所彰顯的大國擔當,中國積極開展抗疫合作,弘揚了國際人道主義精神,踐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這里可以引導學生去體會孔子儒家的仁愛精神,“泛愛眾,而親仁”。中國的仁愛沒有邊界和國界,中國在第一時間把自身的抗疫經驗貢獻給世界,讓學生深切地意識到:人類命運本來同為一體,人們要學會互愛互信。(3)詞匯和語言點的講解。這部分筆者課前已經通過優學院平臺傳到資源庫里,讓學生課前進行線上預習、做筆記、并掌握相關重點詞匯的使用。同時,為了檢驗學生的掌握程度,筆者利用“外教社詞達人”微信公眾號,在詞達人APP上給學生發布學習任務,但是由于筆者教授的班級有文理科之分,所以會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為學生選擇合適的學習模式、學習任務和測試任務,教師可以通過教師端隨時查閱學生的自學任務、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和測試任務的完成情況,最終教師可以根據最后導出的數據,在課堂上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反饋,提出改進措施,這種方法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4)語篇分析。課堂上,通過提問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去找相關內容,課上讓學生尋找以下問題的答案,“What effect did the last leaf produce on Johnsy?”,“Was Behrman successful in his career?Did he finish his masterpiece eventually?”,“What's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last leaf?”通過尋找答案,引出中華文化中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人文精神,“生命至上”更好地詮釋了我黨執政為民的價值理念;接下來,在對文章內容進行詳細分析時,引導學生根據文中出現的某些信息點來對故事中三個人物的性格特點進行概括、總結,學生能夠感同身受,把自己置身于故事情節中,準確地描述了三個人物的性格特點:Johnsy-a young girl surviving the challenge of death,對Johnsy性格特點進行分析后,可以結合目前“00后”的思想現狀:自媒體時代,“00后”學生受到各種網絡信息轟炸的挑戰,有些糟粕內容對學生心智產生不利影響,學生親情觀念比較淡薄,對自己的人生期望值設定過高,遇到挫折時極易產生心理失衡,思想滑坡,在教學中可以適當融入挫折教育。Sue-a kind and faithful friend,這里,教師們可以向學生再現這樣一個場景:在中國抗疫吃緊的時候,世界很多國家向中國伸出友好之手,緩解中國燃眉之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承載著援助與友誼的話深深地打動了我們每一個中國人。Old Behrman—a selfless man who is willing to sacrifice his life for the sake of another person's life,Old Behrman讓我們想到在武漢告急時,有那么多“最美逆行者”舍生忘死,向疫區出發,他們在疫情面前不退縮,不悲觀,誓同病毒斗爭到底,體現了他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生動詮釋了中國精神。(5)修辭。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引導學生進行修辭總結(擬人),并用What President Xi Says的語句作為例句來練習。(6)翻譯練習。選取與單元主題相關的句子進行練習,盡量選用習總書記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所出現的與本單元相關的詞匯或者所引用的典故,可以用作例句進行練習,比如:“仁愛”“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此來引導學生在對比中西文化差異的同時,來提高自己的語言輸出和文化溝通能力。(7)篇章總結。通過課程學習讓學生總結學到了什么?然后觀看思政微課,讓學生總結和反思,并挑選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心得,但是筆者發現有些學生對自己語言表達能力甚至對自身綜合能力方面都缺乏自信,所以筆者就利用這個機會,讓學生認真反思,找到自身的閃光點,鼓勵學生增強自信,并借此談到習主席多次強調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3.產出評價。(1)教師通過優學院平臺給學生布置寫作任務“My Understanding on the Human Touch”,作文采用系統評分方式提交,學生可以根據系統給出的修改意見反復修改作文,也可以采用互評互改的方式來提交。(2)教師根據學生整體的作文情況,課堂上選擇優秀范文和語言錯誤多的范文來進行點評,使學生在以后的寫作中避免常見的錯誤,學會謀篇布局,遣詞造句。(3)學生們需要通過在線提交自己的口語作業,通過與同學分享自己疫情期間身邊感人的故事,來深刻地理解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并樹立正確的生命觀,深刻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友善的具體內涵。教師可以在線對學生上傳的錄音內容進行評閱,也可鼓勵學生們自評、同學間互評等多種方式來進行評價。(4)教師通過線上設計的一系列測試題來檢驗學生們是否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而實現有效的產出,教師根據在線檢驗到的學生學習效果,可以調整接下來的教學內容與方法。(5)教師通過學生一系列的產出,要及時反思自己在教學中是否實現了語言和育人的有機融合。
每進行一輪融入思政元素的大學英語讀寫課,筆者都會自我反思,并做出評價。筆者發現:(1)通過新的教學模式的實施,教師的政治素養和文化素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教師會自覺學習關注時政要聞。(2)大家更愿意加入思政教育團隊集體備課,來探討每個單元的思政元素。(3)在教師提問環節,會發現學生開始自覺地進行跨文化思辨,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他們在發表觀點的時候,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感油然而生,他們的這種熱情感染、激勵著身邊的每一位同學。(4)學生們在教師的引導下也會利用碎片化時間在中國日報雙語新聞微信公眾號上堅持閱讀英語時政文章,聽時政新聞、聽文化動態、聽科技進步,主動摘抄與中國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關的英語詞匯,并且寫出自己讀完經典作品后的心得感受。(5)鼓勵學生課下通過B站、場庫、人人視頻、TED來觀看有關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弘揚積極的價值觀以及學習英語技巧等一些短視頻,課堂上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口語展示,學生堅持一段時間后,會對思政產生濃厚的興趣,也愿意用英語來談文化差異、來講述自己的校園生活、講述中國文化、講述中國精神、講述中國故事。(6)學生們會有意識地關注一些英語賽事(如可口可樂杯英語演講比賽、詞達人大賽、全國大學生翻譯大賽、校園文化藝術節配音大賽、全國大學英語競賽等各類比賽),并主動詢問相關賽事事宜,熱情報名參加各類比賽,并進行積極的準備,這說明學生思想上有一個很大轉變,這是學生自信的一個表現,也踐行了習總書記提出的文化自信,同時,學生的視野得到了一定的拓展,也推動了他們團隊協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大學英語教師,特別是應用型高校大學英語教師,平時要深耕教材、將教材內容與價值觀和人文素養緊密對接,在日常教學中融入時事,保持與時俱進;注重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傳承,充分利用“學習強國”,China Daily來提煉中國特色表達,樹立國家意識,把思政內容更好地傳遞給學生,給學生更多學英語的底氣和動力;把帶有思政意義的教學活動常態化,可以選擇一些專業性強、比較權威的官方渠道(如學習強國APP中的英文播報、慕課、人文史哲、雙語用典)來鼓勵學生進行英語的思政閱讀,內容一定要具有易讀性和趣味性,因為只有有趣的閱讀內容才能引起學生共鳴,才可以吸引學生進行長期學習;同時,教師要有意識地提高自身的思政水平,課堂上多進行情感輸入,選擇真實的、不脫離生活的思政元素場景,給學生還原真實的生活場景來打動學生。所以,大學英語教師通過融入育人元素來創新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在提升人文素養、發展其思辨能力的同時,能夠通過中西文化對比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