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在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日本等發達的國家意識到問題兒童越來越嚴重;為此數以百計的學者和專家深入研究;終于一個重要的理論在1969年由來自美國南加州大學的臨床與心理學博士愛爾絲(Ayresa.J)教授提出,并于1972年形成了理論體系,這個理論就是:感覺統合理論。理論內容主要涉及感覺與大腦神經功能的發展、學習能力障礙、大腦神經障礙的治療三個主要方面[1]。那什么是感覺統合呢?就是我們人體的各個感覺器官:前庭覺、觸覺以及本體覺等從外界接觸信息,傳向大腦,由大腦進行辨別、比較、聯系、歸類、解釋、合并,并且根據過往的生活經驗、學習經驗等進行加強,再傳送給身體各個器官,進而對環境做出適當的反應。簡單地講,就是感官將各種信息輸入進大腦,由大腦處理再控制做出正確的反應。
兒童的神經系統不斷發育,感統綜合也在不斷發展,從最開始的感覺逐漸發展到情緒行動、身體協調、運動企劃等有目的性的活動,再到更高級的集中注意力、組織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當感覺信息在大腦中得不到很好的處理時,神經和行動就不能建立起有效的鏈接,就會出現感覺統合失調。
(1)孕婦在懷孕期間受到情緒的影響[2]:例如嘈雜的環境極大影響孕婦的心情,當孕婦心情產生波動的時候,腹中胎兒也會感到焦躁不安,這樣的環境對寶寶的生長發育有很大的影響。
(2)孕期孕婦營養過多或者營養不足也對寶寶生長發育有影響。
(3)孕婦在懷孕期間受到酒精、香煙、藥物、微波、輻射等影響。
(4)生產時產程過長或者缺氧以及使用生產工具時技術不佳造成顱腦損傷,以上都會造成兒童的感覺統合失調。
(1)幼兒經常獨自玩耍,長期居住在安靜的環境中,缺少玩伴,手機、電腦、電視成為兒童的主要玩具。
(2)目前城市生活節奏快捷使得兒童缺少父母陪伴的時間,以及缺少活動場所和活動工具;缺少身體活動是當今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主要原因。
(1)家長對幼兒的教育過于寵愛、嬌慣使得過于依賴家長,孩子不愿自己動手學習。
(2)父母對成長中的孩子的態度也會有所影響[3],長期被父母否定的孩子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在面對新事物、新環境時會本能產生抗拒,從而出現感覺統合的失調。
6~9 歲年齡段的孩子,女孩的感覺統合比男孩的感覺統合要好,發育的也比男孩要早[4]。
感覺統合失調最常見的主要有五種:前庭平衡障礙、觸覺障礙、本體感覺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
前庭系統在感覺系統中最為重要,會對視覺、聽覺、語言進行處理,與運動動作和情緒控制都有關,如果兒童前庭平衡有障礙的話會身體不協調容易跌倒,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行為動作笨拙、方向感差。
在母親懷孕期間,胎兒就有感覺,能感受到愛撫、溫度等觸覺,觸覺是最大的感覺系統。觸覺障礙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觸覺敏感另一種是觸覺遲鈍。觸覺敏感的兒童在日常生活中抗拒與人接觸、喜歡一個人獨處、社交能力差、膽小、對陌生人往往是處于防御狀態、討厭洗澡、理發等;觸覺遲鈍的則恰恰相反,對疼痛感反應低、缺少自我意識,接受新知識緩慢。
本體感覺與前庭系統有關,影響著運動動作、控制的能力和身體狀態的保持,同時也影響著情緒是否穩定,本體感覺障礙通常伴隨著以上兩種障礙,在生活中兒童經常表現出生活自理能力差、方向感不好、容易暈車、迷路、做運動時容易感到疲憊[5]。
這里說的視覺障礙并不是說失明,而是兒童不會正確運用視力做事情;例如孩子可以看電視但是不能正常讀書、寫字、在寫字時經常抄錯行、寫出格、較其他孩子更加容易遺忘;喜歡盯著一個東西發呆;喜歡自己一個人待在角落,不喜與人相處;對色彩鮮艷的畫面感興趣。
同樣和視覺障礙一樣,聽覺障礙也不是代表失聰;而是兒童對聽到的聲音不做理會;有聽覺障礙的兒童有時會對細微的聲音產生興趣;聽到嘈雜的聲音會脾氣暴躁,對不能接受嘈雜聲音的孩子應注意遠離吵鬧的環境,不然孩子會形成自我保護機制,會對聽力有影響也會變的脾氣奇怪;還有的孩子有時會突然尖叫;有時會自說自話等。
不同感覺失調的兒童的表現也多種多樣:
(1)注意力無法集中或集中時間過短;
(2)對事物的反應緩慢、木訥;
(3)缺乏自信心、敏感自卑、容易受到挫折、社交能力差;
(4)缺少方向感、容易暈車、容易迷路;
(5)手腳笨拙、平衡感不好、動作不協調、運動容易產生疲倦;
(6)脾性古怪、固執、容易生氣、容易和別人發生爭執;
(7)與同齡兒童相比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例如穿衣、穿鞋困難。
感覺統合一旦失調不僅對青少年兒童的身體造成一定的影響,甚至會嚴重影響到他們的心理健康。感覺統合的目的是讓兒童進行有目的性的體育訓練,有效刺激大腦神經系統的發育,奠定少年兒童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共同發展的基礎。感覺統合訓練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訓練以提高兒童大腦處理信息等能力。
(1)走線游戲:用彩色膠帶在地上貼出直線型或者S 線,讓孩子踩著線行走,雙手側平舉,抬頭目視前方。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健全左右協調能力。
(2)蹦床游戲:家長扶著孩子在蹦床上跳躍,可以播放音樂,增加花樣,提升趣味性,提高孩子平衡性。
(1)爬行障礙隧道游戲:在隧道中放入各種毛絨玩具,讓孩子在隧道中爬行時可以觸碰到毛絨玩具。
(2)沙土游戲:在各方面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家長可以通過經常帶自己的孩子到公園和沙灘與沙土多接觸,增加孩子們與外界環境的接觸機會,如果條件有限,我們也可以將干凈的細沙放在一個大的盆子里,讓孩子們在里面玩耍來達到孩子與外界環境接觸的目的。
(1)搬運貨物游戲:將舊報紙上寫好數字鋪在地上,準備一個兒童可以搬動的積木,家長說到數字幾,兒童就將積木搬去相應的數字。增加孩子協調能力。
(2)坐球游戲:用球代替椅子,讓兒童坐在球上,家長在一旁輔助。增加孩子控制身體的能力。
(1)分類游戲:準備不同顏色、不同種類的蔬菜、水果、動物繪圖,讓兒童分別根據顏色或者種類分類,鍛煉孩子的圖形顏色分辨能力。
(2)分辨小球游戲:準備多個彩色小球,將小球顏色打亂排成一條直線,然后問孩子從左向右數第幾個小球是什么顏色,以此鍛煉孩子辨別色彩的能力。
(1)我說你做游戲:1、2、3、4、5 分別代表不同部位,家長喊到數字幾,孩子要迅速指出相應部位。
(2)數字復述游戲:家長說出一串數字由孩子復述出來,一開始讀較短的數字,慢慢加長。
(1)以兒童為本原則:在訓練中以兒童為主,必須按照兒童生理以及心理的發展規律,在一定的年齡階段給予適合的訓練內容,從而達到最佳效果。
(2)控制環境原則:通過控制環境給予兒童最舒適的感覺統合訓練,遵循兒童對刺激的需求,從而改善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各種不正常表現,讓兒童在遇到不同事件時做出正確的、適宜的反應。
(3)鼓勵原則:在孩子參加訓練時,要做到多獎勵、少批評,在適宜的時間給予積極的鼓勵,同時通過孩子的反饋了解孩子對當前訓練的感受。
(4)適宜與安全原則:在執行訓練過程中,應該注重兒童個人差異,根據個人情況有目的地進行訓練,例如平衡能力差但是耐力好的兒童,可以在體能的訓練中穿插進行游泳或者體操的訓練,增強該兒童的平衡能力,同時保持體能的發展。訓練時要注意掌握各項目動作要領、注意安全、避免傷害事故。
(5)堅持性原則:感覺統合訓練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要對孩子充滿信心和耐心,堅持到底。
經過感覺統合的系統訓練,兒童更加深刻的接觸了環境,能夠幫助兒童更好的識別物體的色彩、外形、質感、聲音等;能更好的處理身體內部的信息,了解到自身與外界環境的聯系,對處理問題能力,平衡協調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通過不同程度的感覺統合訓練,可以強化青少年兒童神經系統發展,并促進大腦的發育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對少年兒童未來進行更高級的運動和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同時訓練可以促進骨骼更好的發育和生長,有助于長高。
感覺統合訓練可以使孩子在快樂中完成,運動帶來的快樂可以幫助兒童宣泄情緒,有助于身心健康;當兒童能自己獨立完成各式各樣游戲和訓練時,會產生成就感,此時家長再給予鼓勵,兒童自信心可以順利建立。
感統綜合的訓練主要針對兒童的行為問題,在愉快的訓練中,兒童增加了許多和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機會,可以培養兒童人際溝通的能力和開朗的性格,為今后性格發展奠定優良的基礎。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感覺統合訓練可以使感覺統合失調的兒童更好的發展,不僅僅是學會了體育運動,更多的是運動以外的效果,例如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的發展、培養兒童社交能力,這才是感覺統合訓練的最終目的。
通過查找閱讀關于感覺統合、感覺統合失調以及感覺統合訓練的相關資料得出:通過專業的感統訓練,兒童的大腦能得到更好的發育、可以更加有效對外來信息進行辨別、聯系、歸類、解釋、整合,提高大腦和運動之間聯系,使本身失調的感覺被重新喚起,并且提升了兒童的身心健康;感覺統合失調越早發現越好,能夠提前進行干預。感統訓練也可以和體育教學結合起來,將感統訓練與體育項目相融合,以此提高兒童體質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