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瑜伽起源于印度,經張蕙蘭老師傳入中國,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近幾年更是發展火熱,它的生理功能價值與精神哲學給予各類各年齡段人群更美好的生活體驗。本文通過收集發表在體育類核心期刊上有關瑜伽的期刊文獻,時間范圍為1993年至2020年共計69 篇,從發表數量、發文作者、來源機構及研究內容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旨在揭示我國瑜伽項目研究進展,以期為后續研究提供借鑒,推動瑜伽運動的健康有序發展。
以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以“瑜伽”為主題,檢索時間范圍不限,期刊文獻來源限定為國內體育類核心期刊(前16 種),共檢索到的69 篇核心期刊瑜伽研究論文為研究對象。
1.文獻計量法
運用Excel 軟件對查閱到的69 篇核心期刊的年發文量、發文作者、研究機構、等重點信息進行數據統計,揭示瑜伽研究發展態勢及分布特征。
2.邏輯分析法
采用歸納、推理、論證等邏輯方法對文獻內容進行分類總結。
數據表明,1993—2020年我國瑜伽科研論文總量少,并呈波浪型趨勢。2008年發文量最多達11 篇,2014年進入平穩期,保持每年平均2 篇發文量。考慮到我國2008年北京奧運會所帶來的促進作用,2008年前后體育類核心期刊發表量明顯增長,瑜伽課題為更多人知悉及研究。
高產作者往往也是該領域的核心作者,通過研究查閱高產作者的研究方向可以大致把握該領域的研究進展。數據表明,瑜伽主題科研的高產作者為毛娟、馬鴻韜、劉蘭娟、劉成。吉林體育學院的毛娟,持續研究瑜伽教育教學方向;北京體育大學的馬鴻韜,主要研究瑜伽社會現象傳播方面;上海師范大學的劉蘭娟,對于瑜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瑜伽課程、瑜伽健身市場等方面;東華大學的劉成主要研究瑜伽主題的研究發展現狀、高校瑜伽課程發展現狀、瑜伽市場發展現狀等。
對期刊的研究機構統計得出,華東師范大學、廣州體育學院的發文量自1993年至今都累計7 篇,是瑜伽研究領域帶頭機構,對我國的瑜伽項目研究發展有重大貢獻。但核心期刊發文量在4 篇以上的只有華東師范大學、廣州體育學院、陜西師范大學、山東農業大學這4 所機構,說明了我國瑜伽研究仍處于萌芽期,關注此領域的學者較少,研究進展滯后于瑜伽實踐應用。
1.瑜伽概念理論研究
瑜伽在我國的實踐發展快于理論研究,瑜伽的健身功能更為大眾熟知,因此現在多以“健身瑜伽”來替代“瑜伽”,學者探討健身瑜伽的緣起及進行健身瑜伽概念的界定,以防止瑜伽思想觀念異化[1]。冥想是瑜伽的重要部分之一,有研究對冥想(印度意念健身術)的起源、演變、特點及其在現代西方社會的新發展進行全面梳理[2]。蘊含東方智慧的瑜伽運動契合了生態女性主義所崇尚的生活方式,追求個人內部和諧、人與外界和諧,可為解決西方文明面臨的人本精神缺失危機和生態環境失諧危機提供新思路[3]。
2.瑜伽體式功能機制研究
瑜伽在治療慢性病和康復理療上也有出色效果,如對泌尿系統疾病、痛經、腰肌勞損、失眠、頸椎病、非特異性下腰痛等疾病有明顯改善效果,停治期瑜伽更能維持療效,抑制復發[4]。瑜伽體式練習是有氧運動,通過延展、拉伸、扭轉等身體練習能夠調節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對局部減肥塑形上有良好功效。抑郁群體通過瑜伽鍛煉,能夠解除身體功能障礙、心境障礙、思維障礙,緩解抑郁情緒。通過對40 名年齡普遍在28士5 歲的成年人在瑜伽訓練課過程中,進行實時心率采樣,結果表明瑜伽訓練課屬于中等生理負荷強度的項目,瑜伽體式練習生理負荷平均強度呈現“弧型”分布特點[5]。
3.學校瑜伽課程研究
在高校瑜伽課程研究中,有學者提出教務部門應加強基本知識宣傳普及、教師培訓提升和完善課程相關的硬、軟件需求,構建完整的課程體系建設。瑜伽的冥想思考和體式健身教授應張弛有度,循序漸進[6]。學者建議將智能手機與“互聯網+”資源型學習輔助教學模式引入到高校瑜伽教學中,“線下”課堂+“線上”擴展學習[7]。目前,高校大多安排在室內開展瑜伽課程,有學者認為瑜伽課應開放到室外進行與陽光體育鍛煉結合起來,以體現其最大價值和功效。在其他術科的課堂上,也可以融入瑜伽作為準備活動或者放松運動。
4.瑜伽教育及美學研究
瑜伽不僅有功能性的體育醫學特征,也有外在顯著特征和內在美學特性。瑜伽具有教育性,是從整體上完善人“身、心、靈”的養生教育。形式美是瑜伽美的外在展現,瑜伽運動最顯著的美學特征是體育美,藝術美是瑜伽的美學內涵。瑜伽練習者既是展現美的表現者也是美的享受者,瑜伽與體育、藝術的契合豐富了美育的內涵,而且使其美學價值進一步得以體現。瑜伽不涉及競技性。充分展示了體育美的特征:肢體美是基礎,技術美是外延,意志美是靈魂,而健康美則是終極目的[8]。
5.瑜伽文化傳播研究
19世紀中期至今這一時期瑜伽進入現代瑜伽發展階段,印度瑜伽傳到西方世界并得以改進發展。大多數人把它看作是減脂塑形的健身方式;也有一些人把它當作調息凝神的手段;對越來越多的人來說它是熱愛、擁抱生活的一門體育哲學。瑜伽也屬于一種知識精神文化,具有文化同一性,契合馬斯洛需求層次論,滿足不同需求層次人群的需求,這就使瑜伽突破了不同民族之間存在的意識壁壘,實現了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我們可以看到,要成為一項大眾歡迎的新興運動樣式,不但要有文化理念上融合,同時也要有形式的變通和具有廣泛的包容性。瑜伽的中國化主要分為三個階段:與佛教契合的傳入、與氣功相似的傳入、當健身方式的傳入,經過吸收、同化、異化形成了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瑜伽。
6.瑜伽市場發展研究
研究表明,當前瑜伽健身市場發展存在諸多問題。通過借鑒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認證的體系流程,學者設計了健身瑜伽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認證規章框架,以期規范瑜伽教職認證制度。具有返璞歸真、深厚文化淵源特點的瑜伽,可以成為旅游市場的新亮點。具有很重要的開發價值,將是我國休閑體育旅游中的一個新創點[9]。
綜上所述,我國學者在研究瑜伽基礎概念理論方向在于,對瑜伽概念的界定,對于冥想法、近代瑜伽派生類型的分析研究等,以及人們對瑜伽的認知轉變。學界對瑜伽呼吸法練習的理論及應用研究較少涉及。學界對于瑜伽體式功能機制方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瑜伽對各類人群的心血管、血脂、肥胖、心理情緒,女性痛經、頸椎及腰痛等慢性病的影響及其機制等方面。學者對于學校瑜伽課程層面的研究,對于實踐性的瑜伽教學內容、教法組織研究較少。此外,瑜伽也可以作為其他術科課程的輔助練習,現有研究只有健美操、啦啦操、體育舞蹈等同質性項目融入瑜伽練習,其他類型項目結合瑜伽訓練的研究幾乎沒有,還需創新研究思路。瑜伽美學以及瑜伽教育方向的研究,存在同質性研究,缺乏創新性的研究思路和著眼點。瑜伽文化傳播研究層面,學者在分析瑜伽在中國的發展傳播之路,以及在中國掀起“瑜伽熱”的原因時,應盡可能做到多方位、多視角的研究。關于瑜伽市場發展的研究,主要有各地區的瑜伽商業場館的調查分析,對本地市場發展有指導性意義。瑜伽旅游研究啟示了,瑜伽也可以與其他行業交叉結合,成為市場發展新的吸引力。
通過對瑜伽核心期刊文獻的統計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我國瑜伽科研仍處于萌芽期,科研成果總體較少,2008年及前后三年發表論文較多。
(2)瑜伽研究核心作者分別為:吉林體育學院的毛娟,研究方向瑜伽教育;北京體育大學的馬鴻韜,主要研究瑜伽社會現象傳播方面;上海師范大學的劉蘭娟,對于瑜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瑜伽課程、瑜伽健身市場等方面;東華大學的劉成主要研究瑜伽主題的研究發展現狀、高校瑜伽課程發展現狀、瑜伽市場發展現狀等。
(3)華東師范大學、廣州體育學院是瑜伽研究領域帶頭機構,對我國的瑜伽項目研究發展有重大貢獻。但發文量在4 篇以上的只有4 所機構,說明了我國瑜伽研究仍處于萌芽期,關注此領域的學者較少,研究進展滯后于瑜伽實踐應用。
(4)雖然有些瑜伽練習側重健身方面(如哈他瑜伽、王瑜伽),而另一些側重心靈或精神方面(如智瑜伽、語音冥想瑜伽),但還是不能夠把瑜伽練習截然劃分為“健身”類或“精神”類。現有研究對于瑜伽的生理功能價值研究較多,但瑜伽的思想、哲學體系理論對于現代人生活的啟示與實踐應用暫無研究涉及。
(5)現有研究針對人群以女性、老年人、大學生為主,對其他人群如幼兒、男性等較少展開研究。其次,將瑜伽作為輔助術科教學的手段時,只有對健美操、啦啦操、體育舞蹈等同質性項目展開實驗研究,瑜伽訓練對其他類型項目如球類、田徑類的技術提升價值的研究幾乎沒有。因此,建議筆者在今后拓展研究思路,發掘新的價值研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