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克飛,楊景元
(1.內蒙古醫科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2.內蒙古綜合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流動人口即所謂的“人戶分離”“國內移民”, 特指我國在沒有改變原住戶口地址, 到戶口所在地以外的地方從事務工、經商和提供社會服務等活動。當今社會,流動人口是發生HIV 感染的重點人群,且在流動人口中HIV 的感染率居高不下,缺乏有效的干預措施是我們面臨的一大困境[1]。有研究證明,流動人口是HIV 感染的一個重要傳播因素,其流動性有利于HIV 病毒在高危流動人口,一般流動人口,以及一般人群的傳播,從而增加流動人口HIV 的感染率[2]。流動人口給艾滋病防控干預以及治療造成極大難度。本文擬對近年來相關文獻進行收集整理,了解流動人口的行為特征以及HIV感染狀況,為后續進行針對性健康宣教,以及提高有效預防干預措施提供理論基礎。
研究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流動人口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群體[3],流動人口數量和規模的日益增長是促進性病/艾滋病流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促進因素[4],流動人口比非流動人口更易感染HIV[5]。流動人口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2018 年年末中國全國人戶分離人口(即居住地和戶口登記地不在同一個鄉鎮街道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2.86 億人,其中流動人口2.41 億人。我國流動人口主要以青壯年,農民工為主,多來自經濟不發達的地區,收入較低,受教育的水平較低,接受能力較差,對艾滋病以及相關危險因素的了解不夠全面,自我保護意識較差[6-8]。另外,流動人口所從事的工作大多較為枯燥乏味,心理與精神方面匱乏,存在對性的需求,如性伴,嫖娼等,發生不安全性行為的可能性增加[6,9],導致經性傳播感染HIV 的風險也會增加。長期以往,流動人口發展成為了HIV 感染的重點人群,在HIV 感染的過程中,流動人口起著至關重要的橋梁作用[5,10]。原因在于流動人口本身與HIV 并無關聯,而是由于流動人口具有較強的流動性。在流動過程中,流動人口易發生高危性行為,導致HIV病毒不斷擴散,感染者的比例不斷增加[11]。而性傳播是引起HIV 感染的主要傳播途徑[12],最終導致發生HIV 感染。流動人口促進了HIV 的流行,應當予以重視。
吳韶彬等[13]研究發現,福建省流動人口在最近一年與配偶或同居者發生性行為時,堅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僅占11.50%[13]。研究[14]表明,42.9%的流動人口報告最近一年與臨時性伴發生性行為時從未使用安全套。孫群露等[15]的研究中,36.6%的調查對象堅持使用安全套,63.4%的調查的對象不使用安全套。多因素logistic 回歸表明,年齡越大,艾滋病知曉情況較低,文化程度越低者使用安全套可能性較低。這與楊寵等[16]的研究結果一致。
研究[14]表明91.1%的流動人口報告有過性行為, 3.3%的流動人口報告最近一年與暗娼發生過性行為。趙鳳霞等[9]的研究結果表明,流動人口中,商業性行為 、臨時性行為和多性伴者更易發生高危性行為。孫群露等[15]對深圳流動人口的研究結果,調查對象發生性行為者占比86.7%,其中男性高于女性(67.2%VS32.8%), 已婚者高于未婚者(67.9%VS32.1%),婚前高于婚后(73.5%VS16.5%),5.6%承認發生過商業性行為,58.8% 有 2 個及以上的性伴(即多性伴),logistic 回歸結果:年齡>40 歲者,發生商業性行為者有多性伴的可能性較高。李玉艷[17]等對深圳流動人口的研究結果表明,47.4%的調查對象有2 個以上的性伴(多性伴現象),分析表明,男性,已婚,收入越高,發生商業性行為者,多性伴的現象更有可能發生。
吳韶彬等[13]對福建省流動人口監測數據分析表明,福建省流動人口知曉率為80.39%。方芳等[18]對深圳寶安的流動人口分析發現,艾滋病總體知曉率為61.43%,對艾滋病知曉率進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發現,年齡與艾滋病知曉率成正相關,文化程度與艾滋病知曉率為正相關,男性流動人口艾滋病知曉率高于女性流動人口,已婚者艾滋病知曉率高于未婚者。這與其他研究結果一致[19,20]。羅映娟等[21]對四川省2012-2015 年四川省流動人口艾滋病哨點監測研究發現,建筑工人對艾滋病的知曉率較低,發生高危性行為的風險高于企業工人,這與張之海等[22]的研究一致。舒亞等[23]對2015 年綿陽市流動人口的調查結果有,流動人口對蚊蟲叮咬不會傳播艾滋病、與HIV 感染者或患者一起吃飯不會感染艾滋病、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不能從外表上看出來等相關知識不完全了解。這與多篇文獻的研究結果一致[18,24-26]。
張新剛[27]對吉林省流動人口死亡數據分析表明,流動人口總體感染率為13.3%(56/420),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文化程度較低者HIV 感染率高于文化程度較高者,已婚者 HIV 感染率高于未婚者,建筑工地和娛樂場所的調查人員 HIV 感染率占總 HIV 感染的 76.8%。與杜本麗等[28]的研究結果一致,男性,已婚,文化程度越低者,發生HIV 感染現象的危險性越大。
在流動人口中,安全套的使用情況并不樂觀,對艾滋病的知曉率不高,易發生高危性行為,尚未達到《中國遏制與防治艾滋病" 十三五" 行動計劃》的目標。說明流動人口對安全套在預防HIV 感染的作用沒有清楚的認知,對艾滋病知識沒有深入的了解,高危性行為發生可能性較大。
就目前發展,治療艾滋病并無特效藥,而艾滋病有著較強的傳播速率,死亡率逐年上升[29]。艾滋病患者第1 年,2 年,3 年,5 年的死亡率分別為50%,70%,85%,100%[27],所以對流動人口中HIV 感染者相關行為進行有效防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舉措。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防控:(1)流動群體有著較強的流動性,難以實現全面的統一管理,可借助互聯網技術,敦促各地方實行網絡化管理,動態監控,建立檔案,了解流動人口的特征與行為,同時制定相應的政策,讓流動人口中艾滋病感染的人群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干預與治療。(2)建立咨詢網站。讓人群對艾滋病能夠的得到相應的了解,做一些有效的,針對性的宣教視頻,以提高艾滋病知曉率,增強流動人群自我防護意識,降低HIV 感染的發生。(3)針對性健康宣教。在流動人口教聚集的地方,如社區,學校等,利用畫報,報紙,宣傳手冊,展板等方式進行宣教。不定期舉行專家講座,提供一些生活必需品,普及預防HIV 感染的方法,加強防護意識。因流動人口大部分人員主要是來源于農村地區。可以加大對農村流動人口艾滋病宣傳教育的力度。(4)安全套自助機。安全套是預防艾滋感染的重要干預手段,積極推行國家在” 十三五" 行動計劃中的目標,即所有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發放和推廣使用安全套;95%的公共場所擺放安全套或設置自動售套機,讓流動人口能夠及時拿取或備用,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從而減少高危性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