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璇,蔣媛靜
(1.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0;2.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廣西 南寧 530000)
癲癇是以神經元異常放電或神經元過度興奮并同步為特征的疾病,具有短暫性、刻板性、反復發作的特征,其反復發作可導致認知功能障礙、情感及人格障礙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近年來隨著發病率不斷升高,癲癇已成為僅次于腦卒中的第二大神經系統疾病[1]。先兆通常被認為是癲癇局灶發作初期臨床癥狀,大約55%~65%的局灶性發作癲癇患者會經歷某種先兆[2]。先兆與癲癇密切相關,是癲癇發作的臨床預警。了解先兆可以早發現癲癇,為治療爭取最佳時機。現對癲癇先兆的中醫防治進展做以下綜述。
癲癇先兆的源流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靈樞·癲狂》最早指出癲癇發作前會出現頭痛、肢體僵硬的癥狀。隋·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設“欲發癇候”專論[3],認為身體壯熱連滯、喉中痰涎作聲、心熱弄舌、四肢抽搐、眼目斜視、夢中咬牙、驚摯皆為癲癇先兆。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驚癇》中關于癲癇先兆癥狀的描述更加具體化[4],羅列了關于癲癇先兆的描述超過20條。因此古代醫家對癲癇先兆認識及論述尤為具體,強調“癇證必先有候”,癲癇發作前會出現先兆表現,透露出對疾病早期治療的重視,這與中醫“治未病”思想不謀而合。現今對癲癇先兆的信號癥狀可歸納為煩躁、易怒、頭痛、肢體無力麻木、幻聽、突發惡心、恐懼感、坐立不安、頭昏目眩等[5]。癥狀表現雖明確但對癲癇先兆的辨證方法體系還不完整,這將是日后研究的重點。
癲癇先兆與癲癇的病因病機有著密切的聯系, 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癲癇屬中醫學“癲疾”、“癇證”范疇。歷代醫家對癲癇病因病機的認識各有千秋。現代醫家在總結前人認識基礎上,認為癲癇發病是由先天稟賦不足或稟賦異常等先天因素和情志失調、飲食不節、跌仆損傷或患它病致腦髓損傷等后天因素,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機逆亂,元神失控。發病關鍵尤以痰為主。
癲癇先兆是癲癇發作的臨床預警,發生在意識改變之前,發作后可被回憶起來,因此認為癲癇先兆即癲癇部分性發作。2010年國際抗癲癇聯盟在新的癲癇詞匯表中將癲癇先兆定義為“在意識喪失前發生的,并且隨后能保留記憶的那部分發作”,單獨出現相當于是一次簡單部分性感覺發作[6]。先兆是患者主觀感覺到的發作現象,可先于觀察到的發作,持續幾秒至幾分鐘不等。研究觀察19例癲癇患者時發現其發生先兆感覺約占比70%[7]。而另一項關于176例癲癇全面性發作患者的研究發現癲癇全面發作前產生先兆感覺占比26%[8]。表明癲癇先兆要盡早發現、盡早干預,從而降低癲癇發病率,提升癲癇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社會壓力。因此中醫“治未病”理論的運用顯得尤為重要。癲癇先兆既病防變內涵就是對于已經確診癲癇的患者,應針對癲癇先兆盡早干預治療,防止癲癇進一步大發作。劉向亮等人[9]在探討《金匱要略》時發現奔豚與癲癇兩者病機有類似之處,奔豚可作為癲癇先兆,主張對奔豚提前干預,截癇于發作之前,減輕患者痛苦。有研究發現癲癇發作前有眩暈、胸悶等先兆表現,與水飲證候有共同之處,認為可提前治療水飲證進而干預癲癇先兆,防止癲癇發作[10]。
4.1 攝生調養。①順自然:順應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規律。機體會因氣候的驟然變化,使寒冷或暑熱侵入體內,誘發癲癇先兆。②暢情志:驚恐郁怒易導致癲癇的發生,突然情緒刺激使腦部活躍速度瞬間加快,腦神經異常放電,發生先兆癥狀。要做到恬淡虛無,避免突發刺激,精神內守,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從而避免發生癲癇先兆。③重飲食:有報道認為飲酒可導致體內維生素B1缺乏引起腦組織代謝障礙,發生腦萎縮,繼而導致癲癇。飲食上當謹和五味, 戒煙戒酒,辨證施食。避免暴飲暴食,忌羊肉、咖啡、濃茶等刺激性食物一切含酒精的飲料[11]。④適勞逸:過度的體力和腦力勞動可誘發癲癇[12],“五禽戲”、“八段錦”等適宜運動能夠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調節臟腑功能,平衡機體氣血陰陽。
4.2 常規西醫。目前關于癲癇先兆的治療仍以口服抗癲癇藥物為主,且療效顯著[13]。但抗癲癇藥物副作用明顯,易產生精神行為異常[14]等不良反應。
4.3 中藥治療。中醫認為癲癇先兆未發時患者仍可能伴有焦慮、抑郁、乏力、氣短、急躁易怒、畏寒等癥狀,當調理臟腑以治本為主。痰為癇病的重要病機,王立忠教授認為痰邪貫穿于癇病的始終[15],在癲癇未成、發作期及緩解期皆可見到。基于數據挖掘下,癲癇及癲癇先兆用藥規律以平肝熄風類、化痰類、開竅類及安神類中藥治療癲癇先兆及癲癇療效為佳。其中單味中藥以天南星、石菖蒲起主要作用[16]。蔡文玉[17]自擬基本方二母定癇丸治療癲癇先兆總有效率95%、痊愈率80%,療效顯著。田振華[18]、吳博[19]在總結前人治療癲癇經驗時發現應用祛痰藥預防癲癇先兆作用明顯。
4.4 針灸治療。針灸操作簡便、不良反應出現率低,對癲癇先兆有良好的干預作用。目前針灸治療癲癇先兆仍以體針治療為主,側重化痰通絡、息風舒筋,調節氣血陰陽臟腑[20-21]。上世紀醫家們針對癲癇治療研究發現癲癇間歇期患者取承漿、神庭、豐隆穴治療總有效率為89.3%,同時癲癇平穩期選涌泉穴連續14 d行弱刺激并配合中藥蓽拔研末吞服50 d,治療總有效率達98%。邵明經教授治療癲癇先兆時取大椎、百會、風池、間使、腰奇等穴同時配以定癇散,療效顯著[22]。研究[23]證實針刺百會、神門穴可以降低原發性癲癇患者間歇期血清皮質醇水平,進而改善癲癇的臨床癥狀。
4.5 穴位埋線療法。穴位埋線作為中醫外治法的一種,由于易于開展,作用時間長,依從性較好,常結合西藥治療癲癇[24]。其作用機制主要為抑制海馬細胞凋亡,調控海馬神經元氨基酸含量[25-26];調節腦細胞功能,抑制神經元的過度興奮,調控腦電頻率等[27]。化痰息風選豐隆、太沖,調理五臟、疏肝凝神常選心俞、肝俞,另外大椎、筋縮、鳩尾、足三里、臂臑、百會、腰奇等穴位也為常用穴[28]。楊斌[29]發現穴位埋線聯合西藥治療小兒癲癇療效優于單純西藥治療。穴位埋線配合卡馬西平治療顳葉癲癇復雜部分性發作時可明顯降低發作頻率。
4.6 推拿治療。推拿治療主要針對小兒癲癇。實踐證明直推或按揉脾土穴、腎水穴、肝木穴、心火穴200~300次,每日早、中、晚各1次,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宿紹敏[30]對180例癲癇患兒進行推拿結合針灸治療進行臨床療效觀察,其中推拿結合針灸的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44%,遠高于單純抗癲癇藥物的對照組,證明針灸推拿聯合治療較單純藥物治療療效顯著。劉瀟等[31]臨床觀察表明推拿配合丙戊酸鈉可明顯改善患兒腦電圖,明顯減少癲癇波次數。
癲癇先兆作為癲癇病的早期預警信號對及早發現癲癇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在癲癇先兆期早期干預治療就成為延緩或抑制癲癇發病的重要研究思路。但當前臨床研究并不全面,精細研究較少,對癲癇先兆的治療比較局限且未形成體系。因此今后應多開展推拿、中藥貼敷、刮痧等中醫特色療法領域的研究,發揮中醫學的獨特優勢,為日后治療癲癇先兆、干預癲癇發病提供良好的指導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