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民樂縣順化寄宿制小學 胡文澤
習作是考驗學生語文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學生表達自我和與人交流的渠道?!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按照學生的語言認知和心理發展的特點,將小學階段的寫作分為“寫話”和“習作”兩個階段,其中處于低年級的一、二年級為“寫話”階段,處于中高年級的三、四、五、六年級為“習作”階段。而小學中年級是處于“寫話”進入到“習作”的階段,是“寫話”和“習作”的過渡階段,這一階段的習作教學對學生習作能力的培養是尤為關鍵的。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習作的教學目標做了要求:第一,對習作產生興趣,愿意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第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并能將自己觀察的東西和自己在觀察中的體會和感受通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第三,掌握實用性的習作表達,學會使用書信、便條等實用性文體,發揮習作在交流中的作用;第四,學會在習作中正確使用規范的字體、標點符號等,規范的進行習作表達;第五,注重語言的積累,并在習作中合理運用平時的積累;第六,學會對習作進行修改,在修改習作的過程中,了解自己在語言文字運用上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進。
通過筆者的調查發現,多數小學生雖然能夠認識到習作對語文學習的重要意義,但依舊有許多學生不喜歡語文習作。他們不喜歡習作有多方面的原因:學生普遍認為習作題目枯燥、無趣,與自己的生活相離太遠;習作難度大,不知道如何根據作文題目進行展開論述。
習作的目的是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但當前小學生作文抄襲、重復現象十分普遍,多數學生將習作作為一種任務來完成,這種任務驅動的習作內容空洞、情感虛假,不能將學生的真情實感通過文字呈現出來。此外,由于不了解習作內容、不知道怎么寫,使得許多學生在習作時喜歡將網絡或者作文參考書作為習作輔助材料,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習作內容雷同的現象發生。
習作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經過長期的積累和訓練的,良好的習作基礎建立在豐富的習作素材之上。但是,就我國當前小學中年級學生習作素材積累情況來看,習作素材不足問題在我國小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學生在習作時,經常出現內容空洞,沒有素材充實作文的情況。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學生缺乏用眼睛觀察生活,對如何在生活中發現習作素材,如何在習作中運用素材都沒有經過良好訓練。小學習作素材大都來源于生活,只有多觀察生活并及時抒發自己的情感,才能合理運用素材進行習作。
對學生習作技能的訓練是教師在習作教學中的重點,但是習作的情感表達也是小學生習作訓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在整個習作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分重視習作技能知識的傳授,而沒引導學生去關注習作時應該表達的情感,就會導致習作教學本末倒置。
為了充分發散學生思維,減少對學生習作的限制,一般教材上習作都只是給出了習作的大概范圍,在這一范圍內學生可以按照自身所想進行自由表達,但是教師為了教學的方便,一般都是給學生規定一個題目,學生只能在教師規定的范圍內進行寫作,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讓教師在講解的時候變得簡單,不用顧及這個方面,也不用提示那個方面,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卻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表達。
教師在習作中雖然做到了指導學生如何進行寫作以及如何通過寫作表達情感,在學生完成作文后對作文進行批改,提出修改意見的重點,但沒有對學生后續的修改情況進行持續的關注和監督。寫作并不只是寫完了就可以的,學生會在習作中存在哪些方面的知識沒有掌握,語言表達方面存在哪些問題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會在學生的作文中體現,因此只有對作文進行修改,才能改正錯誤,夯實基礎。小學中年級段的學生對于修改作文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很多同學對于老師批改過的作文也只是看一下分數,并沒有重視教師的評語和修改建議,因此這就需要教師起到一個監督和指導的作用,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作習慣,重視對作文的修改,不斷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
觀察能力是學生發現并搜集生活中習作素材的重要手段,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人物、事件、物體等,能夠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從而增強習作內容的真實性。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習作訓練時,要將訓練學生的觀察力作為教學側重點,積極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的事物,逐步激起學生探究生活、觀察生活的興趣,掌握觀察生活的正確方法,養成善于觀察的習慣。小學生處于認知發展的“具體運算期”,他們能通過自己的觀察去發現事物的特征,能通過觀察去感受美,去體會情感。因此教師可以轉換思考的角度,以學生的視角來思考問題,通過學生感興趣和好奇的事物來逐漸引導他們去關注生活,去觀察世界。
創設教學情境可以使課堂教學生活化,教師在教學中模擬某種真實生活中的場景,將所要教學的內容融進去,讓學生在生活化的場景中親自去體驗和感受。通過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我們發現,教材中部分習作內容不符合兒童的語言和特點且與生活脫離嚴重,因此需要教師根據習作目標創設相關情境幫助學生進入習作狀態。此外,教師需要根據教材內容挖掘其中可以利用的習作節點,創設與生活密切聯系的習作情境,激發學生的寫作動力。
利用課后“小練筆”練習:“小練筆”一般被安排在課文的課后思考題部分,以學生自主練習為主,目的是讓學生“自由表達”。因此,在“小練筆”的訓練中,教師不要對學生要求太高,不要把“小練筆”當作“習作”來對待?!靶【毠P”多是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情感的基礎上,聯系自身的生活體驗,進行的片段寫作訓練。教師在教學中安排適量的“小練筆”除了能加強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的聯系外,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增加學生練筆的機會,讓他們在沒有條條框框的約束下,放開手腳去寫,消除大多數學生對習作存在的畏懼心理。
教師可以創造一些機會,讓學生通過小組活動,安排學生進行習作的交流,在展示學生作文的時候,通過學生間的互相評價取長補短。在習作完成后,安排學生之間“說作文”,與同學和教師一起分享自己習作的內容,還可以將作文進行展示,指出學生的作文格式、文字書寫、標點使用等方面的問題。還可以選取優秀的作文在班上進行展示,并將其作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小組活動進行習作的交流和展示,以四人為一個小組,每個人分別把自己的作文讀給別人聽,讀作文的時候,要考慮聽的同學的感受,注意語速,聽的同學注意聽同學的寫作內容以及寫作手法,然后每組選出一個代表和全班同學分享自己的作文。教師在學生進行習作交流和展示的過程中,要以鼓勵和引導為主。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習作教學要“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要對學生對作文內容、文字表達的修改進行考查,也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和方法”。學生在習作完成后往往忽略對作文的修改這一點,教師在習作批改后也不重視對學生修改的指導和監督,因此在習作評改之后應該增加對學生修改作文的反饋機制,通過反饋機制去反映學生是否按照教師的評語進行了修改,是否通過對習作的修改提高了自己的習作水平。語文教學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可以通過互助學習的形式,建立習作學習小組來反饋學生對習作修改的效果。對教師在作文評改中對學生提出的修改意見,學生在習作小組中可以對教師的修改意見進行討論:在語言上、句式上應該怎么修改。學生根據教師的建議和討論結果對自己的作文進行修改,修改完成后可以在小組之內再一次進行討論,反饋習作評改后的效果。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自我修改和同學間合作修改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由此可見,在小學習作教學中,教師要想糾正上述問題,改進習作教學策略,提高習作教學的有效性,就不僅需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創設教學情境、增加“片段訓練”,還需要重視習作后的交流與展示以及評價反饋機制。從習作教學前中后三階段入手,真正實現小學中段語文習作教學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