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景鋒 江蘇省江陰市青陽初級中學
體育傳入我國百年,之所以沒有被淹沒,反而成為時代主流的原因,就是體育具備強身健體的功能以及技能特征。通過體育運動,國人既可以有效提升身體素質,又可以從競技比賽中獲得成就感。也可以說,西方體育發展壯大的主要原因,是其與時代的腳步相一致。本文從中國體育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以及文化抉擇進行分析,主要是為了全面闡述中國體育,并據此對其發展進行展望,以使中國體育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漢朝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中國開始崇文抑武,社會中甚至出現了以手無縛雞之力為榮,以成為武夫為恥。直到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才在大國的美夢中醒了過來,急于通過西方文化實現自救。正是基于這一基礎,體育才流入了中國。最初,我國將體育當作了“兵操”,并將其運用在了士兵的訓練中。隨著對體育認識的不斷加深,體育也開始被引入學校。但是,當時中國并沒有“體育”這一觀念,也不懂體育與軍事訓練的區別。而是盲目將西方文化照搬照抄過來,并將所有的體育,稱為體操,這就是早期的體育雛形。隨著洋務運動的失敗,維新派又開始主張學習日本變法,以圖實現國家的富強。雖然戊戌變法僅持續了百日,但是它卻有效推進了現代化的進程,為國人全面認識體育奠定了基礎。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面臨著亡國的危機。至此,清政府不得不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此時,改革所囊括的范圍極為廣泛,不僅包括政治、軍事,也涵蓋著體育、文化等。1904年,《奏定學堂章程》頒布,確定了學校體育的教育地位,這被認為是中國體育現代化的開端。
五四運動后,國民意識開始覺醒,中國社會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隨著社會的動蕩,體育也一直處于探索與發展階段。借由洋務運動,西方體育正式進入中國,此后的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運動,打破了清末將體育當作“兵操”的狹隘認知,使得中國逐步完善了體育制度,發展了體育事業。此外,為了進一步宣傳西方理念,讓年輕學生認同西方的觀念,我國青年會不斷向學校介紹西方的體育理念以及訓練方法,并通過開班訓練班的形式,培養了一批體育人才。五四運動之前,舉動體育運動會的權利,都在西方國家手中,而隨著體育意識的覺醒,中國也有了參與體育的意識,于是1923年,我國參加第六屆遠東會,沒有想到慘敗而歸。國人將這次恥辱歸結于美國人葛雷,并借此要求中國的運動應該由中國來辦,不應該交給西方國家。此后,中國逐漸具備了舉辦運動會的權利,并于1924年成了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體育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建國后,我國結束了戰亂的局面,迎來了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體育事業的發展,在這一時期也發生了本質的變化。新中國成立后,其發展之路是曲折的,體育的發展之路也并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了波折與異動。體育雖然是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卻不是主導力量,只能作為附屬品存在,因此,在經濟還沒有迎來騰飛時期,體育也難以實現現代化。建國后,中國體育主要經歷過三個階段,其一是新體育的奠基。這里所說的新體育,是形象的對標,代表中國體育事業與建國前相比,迎來了全新面貌。1952年,毛澤東同志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們體質”,這為新體育的發展奠定了方向。當時,中國也在著力構建各級體育組織,旨在通過體育運動提升全國人民素質。其二是新體育的波折。建國后,中國的發展歷經波折,國人也曾迎來過較大的災難,面臨著食不果腹的困境。體育是生活的調劑,當人們的基本生活都成了問題,體育的發展也就無從談起。其三是新體育的機遇。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經過三次調整,中國體育事業也達到了歷史新高。當然,這與真正的現代化仍舊存在一定的差距。
自20世紀80年代后,中國體育經過了三次戰略轉移,也過渡到了成熟與穩定階段。其中新體育的復蘇指的是,中國體育渡過了建國后的坎坷,迎來了新的發展平臺。1978年,全國工作會議指出,要在21世紀到來前,將中國建設成為世界上體育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這一目標的提出,為中國體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礎。這一階段,我國體育基礎相對薄弱,為此,我國果斷將戰略目標從政治運動轉移到了體育工作中。新體育的改革,主要是受到了市場經濟的推動。1992年,我國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有效帶動了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當時,雖然我國體育事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競技體育的發展與國人對體育的需求,卻無法兼顧。為此,我國基于全民健身,將兩種體育形式進行了融合,這不僅使得我國在運動會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也加快了體育類學校的建設腳步。新體育的機遇,源于漢城奧運會的失利。雖然,經過反思與調整,1992年的奧運會上,我國一雪前恥,但是對于體育的發展方向仍舊不明確。隨后,在鄧小平同志的指導下,我國明確了新體育的發展方向,就是進行改革,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與經濟發展趨勢的體育道路。經歷了90年代的改革,我國體育自此走上了成熟與穩定階段。
1.從形式到內容的西化
最初西方體育進入我國是帶有侵略性的,雖然我國學習西方文化是為了自救,但是中國的災難也是由西方國家帶來的。所以對于體育文化,國人在本心上也有著強烈的排斥感。因此,體育進入我國初期,只是形式上的細化。而在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國對體育的認知也在逐漸發生變化,這就使得人們對于體育的接受程度在逐漸提升,在本心中認可了西方體育內容,中國體育現代化發展進行,也完成了形式到內容的西化。
2.從意識到形態的統一
體育是文化的附屬品,本身沒有任何屬性。然而,體育自傳入我國,其意義就被統治者進行了定義。當時,體育被當作“兵操”,體育的主要作用就是提升士兵的作戰力,鞏固清政府的統治,避免清政府的滅亡。此后,體育經歷了坎坷的發展,其形態也被不斷重新定義。對于體育來說,其存在的主要價值就是提升人們的身體素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體育的內涵首次被詮釋了出來,共產黨認為應該還體育權于人民,讓工農大眾通過體育提升身體素質。此后,體育雖然也一直在曲折中發展,但是其意識與形態卻逐漸完成了統一,真正成為了提升人體素質的重要途徑。
3.從對立到共存的轉變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我國人民都以本土文化為榮,對于外來文化極為抵觸。雖然一直以來我國并無明確的體育觀念,但是傳統文化中也有與強身健體有關的文化。西方體育的融入難免會與傳統體育產生沖突,此時,傳統體育的免疫系統,會將西方體育排斥在外,使得二者處于相互對立的陣營。中華文化本身博大精深,對于外來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因此,兩種文化,在對立中,逐漸找到了共存之路。部分研究者認為西方體育與傳統體育的關系是對立與共存的,其實這兩者之間也是存在融合點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與包容程度逐漸提升,體育的融合已經成為了必然發展趨勢。當然融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需要經過反復錘煉的。如此,在文化抉擇面前,西方體育才能找到與傳統體育的共存之路。
4.從無為到競爭的飛躍
中國傳統體育主要以強身健體為主,其體現出來的特點就是無為。而西方體育注重的則是力量,強調競爭。隨著西方體育的融入,兩者在數次交鋒中,最終西方體育占據上風,成為了時代的主流。從宏觀角度來看,體育事業的進步,可以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國家綜合實力,我國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從微觀來看,競爭是時代發展的主題,人們需要競爭的勝利來證明自己的實力。所以具備明顯功利化的西方體育,更加符合時代發展的趨勢。
1.珍視傳統,堅守本心
當前人們所認為的體育,主要是西方體育,忽略了傳統體育的價值。中國之所以被譽為文明古國,主要就是因為其富有魅力的傳統文化。因此,在體育的發展歷程中,也不能忽略傳統文化的傳承,而是應該珍視傳統,堅守本心。首先,我國需要傳承傳統體育項目,對傳統體育項目的內涵進行挖掘,并通過多種途徑進行詮釋和保護。其次,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發展的歷程中,還需要保護少數民族的體育項目,發揮體育文化的多樣性。最后,支持并推廣新興的體育項目。我國傳統體育項目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改革創新的,對于這些新型的項目,也需要尊重與保護。如此,我國傳統文化才能被代代流傳下去,人們在體育鍛煉時,方能堅守本心。
2.以民為本,發展體育
體育的發展不應該局限于競技,而是應該著眼于全民體育。想讓國人全部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就需要注重以民為本,尊重人民的訴求。為此,首先,要做的就是著力發展經濟,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如此,人們才能有時間和精力進行體育鍛煉。其次,國家需要宏觀調配體育資源,為群眾配備體育資源,提升國人的參與興趣。最后,相關體育部門,也需要豐富體育活動的形式,吸引人民的注意力。科普體育知識,讓人們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如此,中國現代化體育,才能真正融于民,用于民。
綜上所述,中國體育現代化發展歷程是充滿波折的,而且文化抉擇,也經歷了從形式到內容的西化、意識到形態的統一、對立到共存的轉變以及無為到競爭的飛躍,這充分證明體育的發展歷程是與時代的需求以及經濟的趨勢相吻合的。但是,無論體育如何發展,應該始終珍視傳統,并做到以民為本,如此,體育現代化發展之路才能更為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