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 黃岡師范學院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是我國工作的重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提出的具有深遠意義的目標,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才能實現農村現代化,進而實現國家現代化。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改善農民生活、滿足農民需求、提升農民生活質量的基礎。體育公共服務是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農村發展的重點與核心。系統分析新農村背景下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對健全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促進農村體育的發展具有積極且深遠的意義。
農村指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勞動人民的居住地,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包括經濟、社會、生態等諸多方面。新農村即在社會主義制度條件下,依據時代要求對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進行建設,從而將農村變為文明、整潔、民主、和諧、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即政府部門使用公共權力和資源,為了滿足農民公共體育需求而提供的各種體育產品和服務的總和。其特征主要有三個:首先,目標是滿足農民的體育需求,保障他們的體育權益;其次,提供的體育產品和服務必須符合農民的需求;最后,必須提升服務水平和效率,對農民的體育需求進行一定的引導[1]。
農村公共服務的發展能夠保障農民的體育權益,為他們提供基本的體育公共服務及產品,滿足農民的多樣化需求,解決農民的體育需求與供給不足方面的矛盾,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體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發展,進而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我國的體育事業具有突出的文化傳播力,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的作用。做好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建設工作,實現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能夠為體育文化發展創建良好的平臺,促進農村體育文化的發展,提升農民的體育意識。創建體育文化氛圍,促進基層體育文化的發展,進而實現我國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將我國建設成為體育強國是我國體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前進方向,而建設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是建設體育強國的重點和難點,農村的公共體育服務建設與發展更是重中之重。實現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能夠切實保障農民的體育權益,使農民提升自身身體素質、培養體育意識、養成鍛煉習慣,促進農村體育發展及全民健身體系的完善,從而為體育強國的實現奠定群眾基礎,促進體育強國目標的實現。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發展農民體育事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則是農村體育事業的重要內容與重要體現。因此,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其在推進農村現代化發展、促進農村產業轉型、幫助農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能夠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
1.供給主體單一
當前,我國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是政府,但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資源配置的方式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政府的社會組織功能發生了分化與重組,政府獨立承擔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人民對體育公共服務的需求。農村的經濟基礎相對較差,自給能力不足,投資回報率較低,因此對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吸引力較小,只能由政府承擔農村地區的體育公共服務投入,但是這種由政府單一供給的模式并不是長久之計,供給主體單一是阻礙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長遠發展的重要問題[2]。
2.供給結構單一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與農民經濟水平的提升,農民對體育場地設施、體育活動組織、體育信息服務等體育公共服務項目的要求呈現出多樣化、差異化的趨勢,與之相對應的,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供給結構則相對單一,遠不能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具體表現如下:第一,從場地供給上看,農村的體育場地主要是籃球場、田徑場、乒乓球臺等,排球場、游泳池則相對較少;第二,從教練員供給上看,農村的教練員主要以足球、籃球教練員為主,教授其他運動的教練員則相對較少,甚至沒有,導致村民的可選擇性相對較小;第三,從體育信息供給上看,信息供給的方式相對單一,一般是廣播、宣傳板報等,沒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
當前我國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重點是體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對體育運動知識宣傳、健身指導與體質監測等相關內容的重視程度不足。如隨著“農民體育建設工程”的開展,我國農村的體育基礎設施雖有一定的完善,但是這些基礎設施卻沒有得到充分地利用,出現了體育基礎設施閑置、甚至被破壞的現象,體育場地設施利用率相對較低。根據相關研究,我國的體育健身設施利用率僅為23.5%,田徑場利用率為63.1%,健身房利用率為45%[3],總體上體育場館的利用率遠遠不夠。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并沒有解決農民的體育意識問題,沒有做好農村體育問題宣傳工作,沒有做好健身指導和體質監測工作,農民也就無法意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
體系建設不健全是當前我國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存在的一個重要的問題。體系建設的不健全主要體現為組織機構體系、人力資源體系及物質保障體系的不健全。第一,從組織機構體系看,我國農村體育政府的管理作用相對有限,存在各級管理機構和主體間權力劃分不清的現象、具體實踐中供求分離的問題;第二,從人力資源體系看,我國農村的體育教練員嚴重缺乏,很多行政村中沒有專職的體育社會指導員,個別行政村僅有數名兼職的社會體育教練員,這是遠不能滿足農民體育鍛煉需求的;第三,從物質保障體系看,我國體育場地多集中在鄉鎮,行政村的體育場地數量相對較少,且場地相對單一,另外不同地區的行政村體育場地建設相對不平衡,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地區的農村體育場地設施的質量和數量比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地區的農村好。
實現我國農村體育服務體系長期發展,僅僅依靠政府單一供給是不夠的,必須建立由政府主導的,社會其他組織共同參與的多元化供給體系,實現政府、市場與社會供給的有機結合。政府要起到主導作用,不斷擴大農村體育公共服務投入的社會效益和影響力,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以增強對社會組織和企業的吸引力。對于農村純公共體育服務,如普及體育健康知識、培養體育指導員等,應完全由政府來供給;對于體育場館的經營、體育健身俱樂部的經營等公共體育服務,可采用政府主辦、企業贊助或企業主辦、政府補貼的方式供給;對于農村市場型公共體育服務,政府可放寬條件,吸引企業投資。
為了解決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內容相對單一的問題,各地應依據本地區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發展的實際情況為農民提供服務,不斷完善體育服務的內容,并加大宣傳力度,培養農民的體育意識,為農民提供體育知識講解與鍛煉指導,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如體育競賽、農村運動會等,還要做好體質監測服務工作,從而在農村形成濃厚的體育運動氛圍,提升農民的身體素質。
科學的農民需求表達機制的建立,能夠使農民全面表達自己的體育鍛煉需求,幫助供給方全面且系統地了解農民的真實需求,從而能夠依據農民的需求有針對性、有計劃性地進行供給,有效緩解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問題,實現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精準供給。要建立科學的農民需求表達機制,需做好三項工作:一是通過宣傳教育強化農民的體育需求表達意識;二是組織專門人員對農民進行表達能力培訓,提升農民的需求表達技能;三是建立多元化的農民需求表達平臺,暢通需求表達渠道。
要完善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需要做好以下三點工作。第一,要深化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明確各級基層政府的權利與義務,實現基層政府財權、事權的合理劃分,完善供給和需求監督機制,維護農村體育服務供給的平衡;第二,要大力培養體育指導員,建立一支體育人才隊伍,可以充分利用農村中小學的體育教師資源,將體育教師納入體育指導員的隊伍,讓這些指導員為農民的體育鍛煉提供科學的指導。另外,當地政府也可以和體育高校合作,由體育院校的教師擔任體育指導員,為農民提供專業的指導;第三,要做好體育場地與設施的建設工作,依據村民的實際需求建設并補充體育場地和器材,適當增加體育場地與器材的種類,以滿足村民體育鍛煉的多樣化需求,從而有效提升村民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新農村的建設離不開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與完善對提升我國國民的身體素質、實現我國建設體育強國的目標具有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的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政府和相關人員要正視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問題,實現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健康發展,促進我國的新農村建設,促進我國體育強國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