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美娟 瓊臺師范學院
《搜書院》是海南瓊臺書院流傳于民間的著名故事,其文本被海南瓊劇界改編成瓊劇劇目并常在島內舞臺演出。1956 年被改編成粵劇電影《搜書院》①粵劇電影《搜書院》由上海電影制片廠攝制于1956 年。主要劇情為:重陽節,瓊臺書院學生張逸民與鎮臺府丫鬟翠蓮相識。鎮臺夫人認為翠蓮在外面有私情,翠蓮死不招認。道臺要納翠蓮為妾,翠蓮得知后,女扮男裝逃出鎮臺府。瓊臺書院掌教老師謝寶帶翠蓮到書院,與張逸民相見。翠蓮愿與張逸民回鄉同甘共苦。鎮臺帶兵丁包圍書院,張逸民向謝寶說出實情,謝寶決定成全他倆。謝寶以書院是道臺所轄為由,拒絕鎮臺搜查。鎮臺叫謝寶同去見道臺。謝寶把翠蓮藏在轎內,走到半路,謝寶下轎步行,待鎮臺和謝寶走遠,轎夫放出翠蓮,與張逸民遠走高飛。,由上海電影制片廠播映?!端褧骸饭适略诋敃r社會反響十分強烈,其故事的精神意義已經深入人心,無論故事的思想內涵還是藝術表現形式,都已經形成了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典范,瓊臺書院因此聲振海內外。雖然故事已經過去了二百多年,但主人公不畏強權、正義斗勇的精神在民間一直廣為流傳,正值當今社會提倡民族文化發展和創新,再現其故事無疑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挖掘良好的地域歷史故事,傳遞正能量,能為海南地方增添正義、人性化、和諧美好的原生態人文思想氣息,是海南地域特色文化傳承與發揚的一個典型案例,也是比較珍貴的意識形態領域范圍內的非物質文化資源。
2010 年海南國際旅游島的政策的提出與逐步實施,省政府、文化和旅游部門迫切需要各文化單位從多方面挖掘本土的傳統文化資源,以傳承優秀的思想文化并弘揚地方人文精神;2018 年海南自貿港建設規劃中“文化教育模塊”更是強調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與落實。正是借此時代東風,創作《搜書院》另外一種藝術的動機顯得自然清晰。
但當前面臨嚴峻的客觀事實,急需新的審美形式出現。日漸邊緣化和衰落的地方戲瓊劇和瓊臺書院展館僅以書面形式存在,曾經在海南廣為傳頌的《搜書院》故事,如今只以書面文字和往昔的戲劇宣傳招貼靜置于展館的柜臺里。盡管現在有新編輯的紙質書籍文獻資料《瓊臺三百年》,但是那只不過是被擱置在歷史研究室里的神秘“化石”。戲劇《搜書院》故事呈現形式單調,環境設施陳舊,跟不上時代審美的步伐。時代的發展,經濟的騰飛,年輕一代行為思想和審美趣味的變化,過于陳舊和單一的書籍文字記錄不足以讓現代廣大人民群眾去了解它的內容、欣賞它的內涵和美,遠遠達不到文化傳承和發揚的目的。傳統教育模式使得這一文化難以傳承和發展。
主體動力因素促使《搜書院》文本轉化為繪畫創作。作為“新海南人”②在海南文化圈里,大家私下自稱后來入籍海南,居住在海南的外地人為“新海南人”。,通過19 年的瓊臺師范學院(其前身為瓊臺書院)美術教育教學工作、創作實踐和生活經歷,我深刻地體會到海南地區整體民風的純樸、友善和包容,心存有一份深厚的情感,已把自己當作是這里的主人翁。早有意創作民間故事《搜書院》繪畫視覺藝術,用與眾不同的瓷板畫技法表現,創造出獨特且具有個性的十條屏系列繪畫作品。瓊臺書院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旅游觀光勝地,展示給廣大人民群眾的應該是現代多樣化的視覺語言表達形式。瓷板畫可以使這則經典故事的意義更加長久。
在特殊的環境下,陶瓷繪畫在眾多繪畫門類藝術中有著不可比擬的優越性。眾所周知,海南島屬于南方熱帶雨林和海洋氣候,四面臨海,一年四季多為高溫天氣,陽光充足,雨多,量大,潮濕,全島植物豐富茂密,森林綠化覆蓋面積達70%以上。作為文化藝術媒介載體的紙質、布面、木板等易受潮、油漬、煙熏、發霉、褪色或沾灰,不方便長久儲存、保存和收藏,尤其是一些珍貴、稀少、具有收藏價值的繪畫珍品。比較之下,瓷板畫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陶瓷依靠材料自身的物理和化學的穩定性,不易脫色掉色、耐潮、耐高溫,方便除灰和污垢,百年不會蛻變和變質,完全可以彌補其他畫種在那種環境下存在的不足。將瓷板畫與文化故事題材相結合,具有現實獨創性。
以瓷板畫為創作的形式,一方面海南幾乎很少有畫瓷板畫者,此次創作用新的表現形式來沖擊大眾的視覺感官;另一方面瓷板畫較契合海南環境的特殊性,容易保存。因此,《搜書院》故事創作便用瓷板畫表現形式來進行。
瓷板畫創作實踐具有花費時間長、精力大、使用材料豐富、程序規范、技法多樣、風險客觀、效果偶然等特點。
前期花費大量時間研究故事文本情節內容,多次觀摩瓊臺書院展館,翻閱現有的關于《搜書院》的相關文獻和網絡資源、圖片,通過博物館和圖片展示介紹,進一步了解故事主題思想內涵,明確主角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等,認真學習和借鑒國產老電影《南拳王》和古典連環畫《雍正皇帝》關于反映雍正時期民俗風情藝術形式的優秀美術作品;利用現代圖書館數據庫平臺,查閱關于古代民族服飾的優秀論文和圖片資料;反復揣摩角色性格、服飾特征和社會背景;深入??诠沤ㄖ哼M行實地考察,通過寫生、拍照等方式獲取瓷板畫創作需要收集的相關資料(建筑、熱帶雨林植物花卉、主角雕塑人物造型等自然環境背景),收集、整理素材。
中期設計創意草圖,反復推敲、修改,借鑒現代連環畫和插畫表現形式,參照傳統國畫的線描、構圖、造型、設色和題款方法,設計表現出有整體節奏變化的大致效果圖,不停修改效果圖,直到滿意為止。為積累更多的瓷板畫創作經驗,我參觀過南昌市首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瓷板畫精品展和名家現場制作和展覽活動,在南昌瓷板畫研究中心人物肖像瓷板畫培訓現場,通過觀摩繪制過程,參加優秀瓷板畫作品展覽,翻閱瓷板畫優秀作品集等方式,學習借鑒國內知名專業畫家的瓷板畫創作經驗,揚長避短,開闊眼界;走訪導師和景德鎮陶瓷大學的專業教師及他們的個人工作室或作坊,對瓷板畫創作實地考察,認真向名家、導師和同學學習,深入了解瓷板畫的創作過程和工藝流程,從而獲取現代瓷板畫創作的動態信息。
具體繪制過程中使用多種材料:大型厚重的十條純白色瓷板、各種陶瓷顏料、著色計、調和油和畫筆,各種紙張、烤窯爐設備等;基本創作實踐程序由讀懂文本、收集素材、草圖設計、具體繪制、修改完善、入爐燒制等有計劃、有步驟、有順序地進行;運用線勾勒、渲染、拓色、針修、油漬、撞色、修改調整、燒制等多樣化技法繪制;后期干燥、除灰、燒制、冷卻、補色重燒、裝裱等。最后形成色彩、造型穩定和堅固的繪畫作品。現實瓷板畫創作實踐中無可避免地出現創作設計效果與實際燒制后的最終效果有差異,燒制中油質揮發、色彩淡化、透底色顯臟等,甚至由于瓷板質量和燒制技術的不可控風險,開裂、破損、變形的情況偶爾存在。
瓷板畫《搜書院》創作實踐中的收獲和不足共同存在。審美體驗是愉悅的,瓷板畫《搜書院》創作本身就是一種熱情專注、對話交流的過程:細致分析了畫面中清朝時期的各種人物角色的身份、性格、服飾、動態與表情等,對十個故事情節的環境和配景作了理性分析、思考和設想,初定稿圖和色彩效果圖,定稿后在景德鎮陶瓷作坊制作,15 天左右完成制作、燒制、裝裱和運輸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陶冶了思想,無形中提高了審美趣味。
瓷板畫創作中無疑存在不足。歷史不可倒流,無法回到當時社會,對景物寫生無從著手,古代人物塑像造型難度大,參考與想象的方法運用得比較多,表現形象欠生動自然,有些僵化呆板;最后作品展示效果與預先理想的設計效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反差,創作過程中雖愉悅了自己,但結果不一定愉悅所有大眾,因此還需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