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光輝 河南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傳統村落指建村較早,現存建筑有一定的久遠度,建筑的造型、結構、材料及裝飾有一定的美學價值的村落。從抽象意義上來看,傳統村落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農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擁有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2012年至今,“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項目共公布了五批受保護的中國傳統村落。然而,即便是這些受保護的傳統村落,也不得不面臨著人口外移、村舍荒蕪、記憶流失、走向空村的尷尬窮途。隨之而來的就是村落中各種“裝飾”的損壞或消逝。
我國關于傳統村落的研究時間雖然不長,但是很多傳統村落已經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與改造,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靠開發旅游帶動發展,即依據傳統村落原始的特有風貌與該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很多人對此情懷滿滿,節假日更是人滿為患。馮驥才先生說:“村落不是一個人的家園,它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保護傳統村落,留住的不是個人的‘鄉愁’,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鄉愁’。”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些古老的傳統村落是所有華夏兒女的家鄉,承載著每個人的鄉愁。而之所以近些年鄉村游越來越火爆,也正反映出了現代人對都市生活的疲倦,以及對傳統故鄉的懷戀。對傳統村落裝飾元素的研究與保護,是現代人尋找鄉愁、與歷史對話的重要手段,也是人們追蹤溯源的重要依據。
裝飾作為傳統村落濃墨重彩的一筆,凝結著其文化和藝術的精髓。歷史久遠的建筑、技藝精湛的雕刻等元素都是傳統村落獨一無二的“硬裝飾”,“硬裝飾”背后的文化、技藝和精神就是傳統村落耐人尋味的“軟裝飾”。如何解鎖這些千瘡百孔的裝飾之美,是用實際行動去愛之護之揚之的首要前提。
裝飾其“形”,在這里著重指有形的裝飾。傳統村落中的裝飾元素形式多樣。首先,大多村落建筑本身就非常具有裝飾特征,如村落牌坊、院落大門以及建筑群所形成的整體裝飾效果。其次,裝飾藝術在民居建筑中的應用也非常廣泛,小的如瓦當、滴水,大的如月梁、梭柱等。另外,剪紙、紙雕、布藝品、草編、竹編、鐵藝裝飾,建筑中的石刻、木雕、磚雕、陶塑、泥塑、彩繪等都是有形的裝飾,讓傳統村落更顯氣質。
在種類繁多的裝飾元素中,與人們視覺輝映最多的當屬石刻、木雕與磚雕。以這些雕刻裝飾為例,時至今日,能完整留存的雕刻裝飾很少,大多破損殘缺嚴重。筆者認為,對這些有“形”的裝飾元素的態度,重點是“留”,要保留原貌的統一性,把握修舊如舊的保護方法。“修舊如舊”中所謂的“修”,主要是針對一些建筑力學結構的處理,避免房屋坍塌破損,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而其中的裝飾元素即使已經破損甚至缺失,也要盡量保持原貌,切忌用仿品去讓其“完整”。因為人工的復制無非是形式上的補全,靈魂因這種嫁接往往蕩然無存。一旦這些破損都用仿品去讓其“完整”,會造成千村一面的尷尬后果。同時,古老的制作技藝也要盡量保留傳承,“技藝掌握在工匠的手中,是活的傳統。如果不用,即使在形式上模仿傳統,傳統仍然必死”[1]。所以,保留即便是殘缺的原貌也比修繕成完整的仿品要得體得多,無謂的補全無異于畫蛇添足。
裝飾其“神”,在這里著重指文化裝飾或稱其為無形的裝飾。傳統村落之所以能夠彰顯地方特色,正是因為這些無形的裝飾為其夯實根基。從磚雕中“耕讀傳家”“勤和家興”的治家之道,到“松風梅品”“寧靜致遠”的品格之操,都反映了古人的追求與信仰。我國山地地區傳統村落房屋的選材和規模與自然融為一體,是中國哲學思想“天人合一”的體現。中華傳統文化這一“軟裝飾”作為村落之魂,如今也隨著村落的消亡瀕臨危機。時下流行的所謂中式、新中式的樓盤與裝修風格,除了在借鑒模仿中式的“形”之外,大多忽略了中式的“神”,即空有外殼,缺少文化之魂和內涵,往往顯得輕浮、缺乏魅力。筆者認為,對這些無形的文化裝飾,關鍵是“守”。這種“守”,一方面是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它體現在我們民族不忘根本的決心,學習弘揚傳統的用心。另一方面是對其保留內核基礎上的再設計。對無形的裝飾進行挖掘提煉,從中提取設計元素,是傳承發展裝飾其神的重要方法。例如,中國聯通的司標就是由回環貫通的中國古代吉祥圖形“盤長”紋樣演變而來,類似于中國結的樣子。標志造型中的四個方形有四通八達、事事如意之意,六個圓形有路路相通、處處順暢之寓,而標志中的十個空穴則有十全十美之意,洋溢著古老東方的吉祥之氣。而這“盤長”紋樣便是從傳統裝飾中提取的設計元素,并賦予了其新的生命力。這些樣式與設計都是中國人骨子里的東西,不會產生違和感。即在對這些無形的裝飾文化扎實領會后,才能內化于心,融入設計理念,結合自身特點,最終外化于行,達到再設計、再裝飾的目的。因此,“守”住神是讓傳統村落重塑文化自信的重中之重。
留住傳統村落中裝飾的“形”,也就是留住了傳統村落的“人”,守住傳統村落中裝飾的“神”,也就守住了“靈魂”,才能讓深沉古老的歷史記憶活起來,才能讓這些尋根歸鄉之人親切、踏實、激動地安放鄉愁,理得心安。形神兼備,才是保護發展傳統村落的原則和方向。
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就發現自然本身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即自然的本身就是美的。身處傳統村落之外,遠眺村落斑駁蒼蒼、千瘡百孔的姿態;走進傳統村落之中,破敗的屋檐、殘損的石獅雖看似蕭條,卻更具歷史的厚重與滄桑。正如葉郎所說:“在中國古典美學體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疇,也不是最高層次的范疇。”[2]所以我們在欣賞這千瘡百孔時,要脫離簡單的、狹義的美的范疇。怪石以丑為美,丑到極致,便是美到極致。“自然本身才是完美的,藝術應該讓那個‘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自己來說話!不再是人本位的、人定勝天的征服者,而是自然本位、生命本位的、情同手足的共同體。”[3]藝術家不只是生產藝術,還充當了藝術的搬運工。傳統村落那千瘡百孔的裝飾帶來的觸動,應該就是村落所散發出的“生意”,這“生意”是隔山就已望見的一縷炊煙,是遙聞的雞鳴狗吠,抑或是古人生生不息的大智大慧。
當前政府提出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方針,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關注點從有形的物質建設深入無形的文化凝聚、情感維系和精神追求層面。這樣的新形勢和新環境,給傳統村落裝飾藝術的發展也帶來了好的機遇。“固守并延續藝術生命,將之系于其最初的民族傳統,中國是唯一的活例。中國藝術頻繁受到外來影響,但從來沒有背離其獨有風格。相反,它總是吸收這些影響,使之為己所用。它借用了外來的裝飾形式,甚至可能借用了外來的技法,卻將之置于自己的原則和規范之下。”[4]所以,我們提倡建造中國式城鎮,少一些山寨版紐約。提倡匠人精神,保留“千瘡百孔”的形,堅守“千瘡百孔”的神,欣賞“千瘡百孔”之美,努力尋求其關鍵的傳承基因并加以現代化體現,才得以獲得真正的創新之源。
在城鄉關系重構的今天,傳統村落已成為傳統文化傳承與重塑的重要載體、詩意情懷棲居的精神家園、重拾中華傳統文化的希望。傳承創新的口號已經喊了很久,筆者堅信,扎實地傳承自然、激活有價值的創新,不久的將來,“望山見水”“記得住鄉愁”,就會是城鎮化下一階段的“中國夢”。到那時,傳統村落的夜晚燈火通明,傳統文化已然星火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