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白瑩 運城學院
黃河流域擁有著豐富的文化歷史底蘊,造就了黃河流域一帶風格特征顯著的傳統民間藝術,其中的山西民間布藝也更具地域性特征,包含著顯著的傳統文化與民族氣息,是當代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將山西民間的布藝文化與文創產品相結合,有助于布藝文化的進一步傳承,讓更多人了解到這一特殊的歷史文化產物。
黃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自古以來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原始社會就已經有人類在這里從事生產活動,十萬年前生活在山西的“丁村人”就是例證,最早可追溯到母系氏族社會時期。黃河流域曾孕育了從夏、商開始算起到西漢、東漢、隋、唐、北宋等朝代,同時在這一帶也產生了許多反映中華民族智慧的經典文化著作和標志古代文明的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以及文學藝術等。黃河流域的布藝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產生,并達到了其他任何地區布藝文化都無法企及的高度。
民間布藝具有其他藝術作品中所沒有的獨特魅力,是一種較為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始終占據著一定的地位,其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同時也代表著民間傳統文化的精神。
山西民間布藝的種類五花八門、造型千姿百態,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這些民間布藝在進行制作時會根據產品受眾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審美功能。黃河流域的手工藝者本身都是生長于村莊中的普通工藝制作者,他們所制作的布藝品上各式各樣的圖案包含著不同的祝福之意。正是這些美好的寓意賦予了這些布藝品獨一無二的美,為它們增添了更多的傳統民俗文化內涵[1]。
人類創造物品的行為都是基于人類本身的需要,是為了滿足人們想要達到的某種目的而進行的創作。古代人民生活方式單一,且忙于生計,因此傳統民間布藝本身的特質更多的是實用性功能。小型布藝有香包、繡花鞋、鞋帽、掛件,中型布藝有耳枕、虎頭枕、背包、挎包、服裝,大型布藝有門簾、被面等,這些民間布藝為生活各個方面提供了實用功能。民間布藝創作者大多是一些農村的勞動婦女,她們利用閑暇時間制作一些具有實用功能的服飾用品,有著濃厚的民俗特性,集實用性、趣味性與觀賞性為一體,它寄托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祝愿和盼望,是一種淳樸自然的情感體現,真摯而不造作。
人類對美的認識最初始于對圖騰的崇拜以及神話傳說,逐漸演變到對生活中常見動、植物的觀察理解以及人生價值的體悟,反映出人們的各種愿望和祈禱,最終形成大眾熟知的民俗文化。黑格爾在《美學》中說道:“東方所強調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的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識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創造力。”生活中的蛙在大自然中較為常見,且產子較多,被人類賦予了生殖崇拜的寓意,在山西民間布藝中經常能看到蛙的蹤跡,承載著多子多福的吉祥意義。以植物中的石榴為例,它也擁有同樣的含義,在對石榴這類文創產品的設計中可以采用更加自由的方式,考慮石榴生長形態的自由奔放,圖形中可運用更加隨意的筆觸表現特性,在篇幅中添加更多圓形的點綴可以保留它具有的多子多福的意味,增加設計時的整體意境。山西民間布藝發展歷史悠久,是廣大勞動人民的精神依靠,在與文創產品進行結合設計的過程中,絕對不能將傳統文化拋之腦后,它是民間布藝與文創產品進行結合的一大核心,也是區別于其他文創產品的最大亮點。
在山西民間布藝造型中存在著現代藝術所需要學習的許多傳統元素,黃河流域的布藝品所具有的生動形象、質樸等特點,是能夠體現出傳統手工藝者技藝精湛以及工藝品富有藝術價值的重點所在。只有將黃河流域的布藝研究透徹,才能更好地將它所包含的造型元素運用到文創產品的設計中。與此同時,民間布藝的傳統造型也應當進行創新,使其更加符合現代社會的審美需求,符合現代人的思想和審美觀念。在創新的過程中應當保留具有歷史意義與豐富內涵的獨有造型和傳統特征,根據不同造型風格,將它們匹配到合適的文創產品中,從而使山西民間布藝得到進一步推廣。
民間布藝元素與現代流行元素相結合是現代設計的主要趨勢。以色彩為例,將山西民間布藝中所擁有的色彩與現代社會流行色彩進行一定比例上的融合,可以使傳統元素煥發新的活力,如山西民間布藝大多選用飽和度極高的鮮艷色彩,對比強烈,為了能夠符合現代市場的潮流,應適當降低原有色彩的飽和度,如當下較為流行的莫蘭迪色,或者借鑒國際常用的潘通色卡等方式,減少顏色之間的反差,這樣的色彩更容易被現代人所接受。
在構圖方面,山西民間布藝大多追求對稱、平衡等特征,更注重圖像完整性。在對民間布藝進行創新時,可以將原有的傳統元素進行重組、夸張、變形,利用現代的構圖方式進行更深一步的改造,使其元素既保留了原有的傳統內涵,又具有現代風格,更加符合時代潮流的需要。傳統文化的特殊元素體現著這個地區的區域性傳統文化特征,可以按照更加現代化的組成方式,使其融合傳統與現代,進而更好地融入市場中[2]。
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提升,文創產品的種類也越來越豐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綜合材料、動態插畫、3D打印和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的介入對文創產品的推廣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研究現有資源的基礎上,我們應積極、全面地對作品進行分析和研究,深入挖掘這些民間布藝的精華。我們可以向現代工業產品靠攏,做一些適用于現代人的產品,如名片夾、手機袋、錢包、化妝包、發飾、首飾、壁掛等,最大限度地尋求盈利空間,找到一條具有本地區特色、適合市場需求的布藝文化之路。例如,山西民間布藝中,布老虎等布藝玩偶多為三維立體形態,先根據基礎結構將其轉化為二維平面,參考二維圖案在設計時使用的方法進行操作,進一步將三維立體元素本身進行變形后,將其3D產品打印出來;也可將設計的元素轉化為數字建模直接應用于更多的文創產品設計中,這樣誕生的文創產品本身可以突破傳統布藝的傳統造型,更符合現代審美。只有與現代技術結合起來,不斷地進行發掘,才能誕生更豐富的現代文創產品,在科技不斷進步的當下,熟練運用科學技術更有助于文創產品的外銷。
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VR和AR技術的不斷進步,使文創產品的互動性得到大大提升,近些年各大博物館、展區、文化小鎮等對于此類技術的引進已經非常普及,人們通過手機、電腦對互聯網的訪問頻率提高,對于這種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也起到了促進作用。將文創產品與制作成動態插畫嵌入宣傳平臺,使相關文創產品被更多人了解、喜愛,進而更愿意體驗、傳播。山西民間布藝造型大多擁有其獨特的內涵,如在山西省東南部黎城縣的黎侯虎,人們耳熟能詳,在當地的民間藝術中有著賜福、鎮宅、旺財、保平安的寓意,被稱為“中國第一虎”。黎侯虎集黎城民間手工技藝的精華為一體,集中體現了當地民俗文化的精髓,從剪裁、拼貼、縫制,到內部的填充,再到五官的鑲嵌都非常精細,體形較為粗胖,恰恰形成了敦厚、健壯的形態,這使得黎侯虎在威武之余又不失憨態,小孩子們不至于望而生畏,比較符合兒童玩具的要求。制作時,可以將其轉換為VR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對布藝制作的傳統技藝進行普及,另一方面關于色彩、材質、造型、技藝等方面創新過程的交互體驗,也可以讓人們對于創新有更深入的感受,它與傳統的感受不同,現場體驗的沉浸感更加明顯。
布藝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還有許多內容等待我們更深一步研究。在不丟失本土地方特色的前提下,研制開發能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文創產品,開發民間布藝的實用價值,并凸顯民間布藝的個性,將布藝文化推廣出去,使更多的人能夠了解這項優秀的傳統手工藝,找到一條適合市場需求的民間布藝與文創產品結合的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