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曉 伍玉彬
桂林航天工業學院
桂林以山水風光聞名于世,也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中國古代南越地區治理重要中心,也是西南地區文化交融的重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桂林地區先后發現的甑皮巖、廟巖、大巖三處萬年古陶遺址,進一步證明了桂林歷史文化曾經的繁榮,并將中國陶瓷燒制歷史向前推進了一萬多年。[1]唐宋時期,桂林地區窯業繁榮發展,東窯、永福窯、興安窯、嚴關窯、全州永歲窯、桂州窯等最具代表性。[2]桂林地區的古代陶瓷從器型構造、色彩表現和圖樣元素等方面都充分展現了地方陶瓷工藝獨特的文化魅力。
中國陶瓷業的發展以宋瓷最具代表性,尤以其器型豐富、釉色多彩、燒制技法成熟成為古代陶瓷工藝最高峰。其中被世人譽為國之瑰寶的五大名窯是“汝窯、定窯、官窯、哥窯、鈞窯”。[3]宋窯最大特點是釉面溫潤、亮而不耀。陶瓷的制釉源于仿玉文化的工藝性實現。中國古代文人墨客歷來崇尚玉石器物及其蘊含的文化自擬,常以玉石的溫潤純潔自比個人品質或理想。宋陶的這一特色是構成中國瓷器的獨特魅力,既有“隱”的內涵也有“顯”的表達,“隱”于釉面的溫潤而澤,“顯”于表色的繽紛奪目,呈現了古人對自我高潔品行追求的器物表現。
桂林是連接中原文化與南越文化的重要紐帶,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西南水運通道的必經之路。桂林地區的陶瓷業發展始于漢唐開始的對外貿易政策,繁榮于兩宋的海上陶瓷貿易,衰落于元朝的戰亂與民族壓迫。[4]此后,明代以來采用含三氧化二鋁的“高嶺土”制坯,減少高溫窯燒時的變形和變色提高成品率,使得江西景德鎮、浙江龍泉、福建泉州等地成為陶瓷業的中心。曾經繁榮一時的廣西陶瓷因陶瓷工藝技術相對落后,在市場中缺乏競爭力,從而迅速走向衰落。
文化自信源于中華文化獨特的發展優勢。中國地大物博、文化燦爛,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從地方性的資源和民族性的文化出發才能實現世界性的文化傳播。習總書記在重要場合多次引經據典展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獲得了國際的廣泛認可,并逐漸形成了中國熱的文化環境。陶瓷是中國文化的重要代表,然而近代以來,日本、英國等憑借工業化優勢在陶瓷出口交易額上已經超過中國。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好的陶瓷原料——高嶺土,要結合現代工業制陶工藝,采用最精湛的工藝提高中國陶瓷工藝價值,實現量化生產,避免用大量低價值的勞動去追趕其他國家的出口交易額。
文化內涵是提高陶瓷產品附加值的重要基礎。[5]因此,在進行陶瓷文創產品的設計時,要通過一定的探索和細致的思考,對陶瓷的形態、肌理及顏色、花紋等進行抽象提取,使其能夠體現傳統文化的韻味,又能顯示地方特殊的文化元素。
陶瓷文創品和其他產品不同,不僅要有創意,更要突出設計背后的文化內涵的藝術創新表現。[6]這樣才能讓人們通過陶瓷文創品感受到產品背后的文化意義,可以由內而外地感受陶瓷文創品具有的創新和文化情感。[7]陶瓷器具原本就是古人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其本身蘊含著古人對生活及其自身品行的追求。設計者對歷史陶瓷的復燒,從藝術表達上就需要承前啟后,既有對古陶瓷文化歷史的提取、轉化、抽象和重構,也有結合現代人們的審美與實用需求的地域化文化表現。從地域性、民族性的特色文化中捕捉和挖掘古今陶瓷藝術美的元素,并結合設計者自身的文化理解和審美取向,在陶瓷文創品的復燒成品中表達出陶瓷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之美,使其具有民族情感表現力和收藏價值。[8]
古代陶瓷制作全流程包括“陶土配制、塑型制坯、礦釉調配、控溫窯燒”等流程,技術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環節:前端的配制陶土要考慮成本和屬性;陶坯制型要考慮可塑性和伸縮性;釉料調配不僅滿足裝飾效果及性能指標同時又要配置同比的膨脹系數;最后窯燒更是要綜合之前所有特性和設計要求預置時間、溫度、氣氛(含氧量)、氣壓等多維度的考量。而現代工業復燒“宋”陶成品的技術實現卻是“倒置”過程。現代窯爐的設計和制作以技術應用為基點。相比于古代窯工豐富的燒制經驗源于代代相傳或反復實踐經驗的總結,現代窯爐燒制的技術控制依托現代計算設備的精確測溫、控溫來輔助實現更穩定的燒制控制。例如,在溫控上我們先后選用鐵鉻鋁,改進后選用鎳鉻合金發熱絲,最后定型于炭硅棒升溫。這些技術改進大大提高了設備在高溫強氧化環境中的使用壽命。
古窯燒制時的還原焰是窯燒的最重要指標,我們在高溫區使用耐火材料密封和類似窯門的裝置,實現還原焰大小的控制,使燒制過程中的含氧量達到技術設計標準。在“宋”窯復燒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在燒制中性氣氛銅發色的釉種時,對還原焰大小的控制極其重要。燒制過程中對升溫曲線的控制是根據設計作品的胎土、大小、釉料等進行調整,我們首創了“12階段還原焰復合燒”工藝技術,成功實現了古代柴窯中極難掌握的還原氣氛多溫階燒窯環境的控制,從而完成古陶瓷的復燒實踐,如宋代東窯“宋”陶作品的月白釉、天目釉等,這一技術突破大大提高了古陶瓷復燒工藝的合格率和窯變釉色的豐富性,同時解決了傳統燒柴窯浪費木柴資源以及碳排放過高的環境污染問題。
古陶瓷的復燒再現,以其純天然的原材料和古法工藝標準,它的釉料、坯土是不經過工業煅燒、選礦的特性,使古陶瓷的現代應用更符合人們崇尚“健康天然”原始追求。在原材料選取和應用上,首先在古窯址上采挖原礦泥,使復燒陶瓷具有古代當地陶土的特色;其次粉碎淘洗除去雜質,通過自然陳料增加陶泥的可塑性;最后在選材中充分保留陶泥中豐富的有機物與各種人體所需微量元素,使陶瓷燒制后在外觀釉色的紋理表現上更具豐富性和表現力。在選擇陶釉料時,采用未經工業加工的各類長石、石英、瑪瑙等十幾種原生礦物研磨成粉,經過古方配制制成“生釉”。利用這種生釉煅燒后可以有效還原“宋”瓷釉面本色,表現出溫潤似玉或剔透如冰的視覺美感。另外,在制坯過程中全部采用純手工制坯工藝,結合設計者的藝術審美,坯型或高或低,或圓或棱,或古拙或風尚,無不匠心別具。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藝術代表之一的陶瓷藝術,“宋”陶的復燒實現,無論從藝術設計還是從產品形式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使用價值。在現代審美中,人們越發覺得陶瓷產品美好,愿意了解和感受陶瓷文化背后的精神與故事[9],并更多地使用或收藏具有古陶工藝的陶瓷產品。桂林觀志窯的新制陶瓷秉承尚古創新的新生代工匠精神,立足桂林本土特色文化、陶土材料,結合現代科技工藝提升古陶的復燒水平。古拙的原生態自然理念再次興盛,工匠精神的傳承技藝得到認同,文明的繼承和科學的發展以及藝術匠心的傳承,讓陶瓷產品與現代審美相融合,給予現代陶瓷工藝發展更多的靈感,從而更好地繼承和保護陶瓷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