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雨 福州工商學院
傳統手工藝文化是西南地區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藝術的活態傳承是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環,重慶糖畫作為西南地區的傳統技藝,是地區歷史文明的見證,在信息大發展的當今社會,如何順應時代審美的發展為傳統手工藝提供良性生存空間,已經成為當下現實而又迫切的課題。
重慶糖畫工藝作為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我們研究地區傳統民俗文化有著重大的參考價值,且糖畫工藝對傳統民藝現代轉換價值的探討不限于重慶,重慶糖畫工藝文化可為全國糖畫研究提供活態例證,重慶糖畫的現代轉換案例不僅為地區經濟帶來發展,也為傳統民間藝術的現代化發展提高了民族自信。糖畫工藝的傳承與傳統民間工藝一樣,采用師徒相傳的方式,糖畫工藝的微薄收入讓年輕從業者望而卻步。文章通過對重慶糖畫工藝的實地考察,了解到重慶糖畫工藝的藝術特征,試圖以新媒體時代信息傳達的高效性為切入點,為重慶糖畫藝術的可持續發展作推廣策略的思考。
重慶糖畫以市級傳承人劉貴兵糖畫為代表。糖畫傳承人劉貴兵1983年拜成都市新都區的糖畫藝人孫朝根為師,經過27年的刻苦鉆研,自創出“立體空心人物”制作技藝,使糖畫藝術得以發揚光大,他本人也于2007年被評為重慶市工藝美術大師。他曾多次代表重慶市非遺項目參加國內外文化交流。1999年春節他應邀到新加坡現場表演,在此期間拍過電視短片《千錘百煉,歷史文化行程》,對糖畫進行宣傳,并接受新加坡中央電視臺的現場專訪,新加坡華人報刊以《一粒糖出國拿獎》為題進行了全面報道;2008年2月,應邀到友好城市德國柏林表演糖畫工藝,使糖畫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同年5月,受中國雜劇電視臺邀請,在洋人街拍電視節目;同年7月,受奧組委邀請,在北京奧運會期間舉辦的“中國故事村”現場制作糖畫,受到中外來賓及運動員的熱烈歡迎,并獲得北京奧組委和國家文化和旅游部頒發的紀念獎牌和《中國故事》榮譽證書;2010年參加上海世博會重慶館展演宣傳活動,并遠赴美國表演糖畫。重慶糖畫的藝術創新讓糖畫這一流傳了百年的民間工藝充滿了現代的活力。不管是政府的扶持還是國際媒體的認可,重慶糖畫的現代推廣價值是毋庸置疑的。
西南地區糖畫工藝傳承人應該不斷提升信息互動能力,在充分接觸新媒體環境下的移動網絡產品后,逐步培養互聯網思維。21世紀,人們對互聯網的依賴日益加深,對于移動設備的使用率也呈現出日益增長的趨勢,基于大眾線上獲取生活服務的數據記錄,研究者可以通過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對目標消費群體進行分析,在充分進行市場調研分析之后,有針對性地對消費群體偏好信息進行篩選,并結合糖畫表現技法進行創新改革:通過糖畫產品的外包裝、制作形式、題材、藝術造型、質感等的創新,來達到傳統手工藝產品風格與目標消費群體日益更新的消費欲望的同頻。另外,糖畫曾是西南地區一代人童年生活的記憶,在充分考察糖畫的歷史、文化與民俗題材后,可以結合視覺傳達藝術表現手段,對糖畫技藝進行文創闡述,例如以年代、童年、老街等元素創作糖畫產品的衍生品。充分利用本地區文化,以文化特征為信息,以糖畫為載體,在傳播城市文化的同時,賦予糖畫以信息傳播的功能。
近年來,不少非遺文化紛紛選擇搶灘自媒體市場,在時代潮流趨勢的推動下,重慶糖畫只要選擇合適的風口,就能有效地推廣。其一,重慶城市文化具有獨特的地域魅力,以西南地區方言為傳播符號的短視頻在自媒體平臺上占據一定流量優勢。重慶糖畫可以依托本土特色,在自媒體短視頻制作過程中加入方言解說,以此凸顯地方個性。其二,糖畫作為食品類手工藝,具有很強的短視頻娛樂潛力。根據目前大眾對短視頻中美食類視頻的偏好,重慶糖畫傳承人可以在原料與糖汁加工工藝上做研究,使其在視覺上更加吸引受眾。另外,糖畫制作過程中的運勺技巧、糖畫速干速成的特點也為重慶糖畫提供了短視頻方式傳播的條件。當下,手工藝傳承人不能故步自封,為了實現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重慶糖畫應盡快適應新時代的消費潮流,完成技術角色的轉變。
21世紀的移動信息潮流促使社會群體脫離了傳統封閉的溝通環境,隨著智能終端用戶體量的迅速增長,文化媒體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移動互聯網為文化藝術信息的傳媒介質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一批批成熟的文娛IP陸續登錄App平臺,當代交互設計與視覺傳達藝術的蓬勃發展也為文化遺產的移動數字平臺搭建不斷輸出產能。
首先,重慶糖畫工藝可以借助數字化技術,將糖畫實體轉化為數字模型,并利用電腦建模技術豐富糖畫中的立體糖畫的造型設計;其次,借助虛擬仿真技術提升移動平臺的交互體驗,可以讓重慶糖畫的文化推廣效果盡可能地接近潛在用戶的預期;最后,重慶糖畫應積極學習借鑒時下熱門IP的App運營方式,結合自身文化特色,推出主題活動,加強線上線下互動,強化用戶黏性。
信息時代的到來為傳統手工藝的產業轉型提供了技術支持,文化遺產的數字化轉向已經成了遺產保護不可忽視的重要現象。如何順利搭上信息技術的快車,并迅速做出市場預判,是當今西南地區手工藝文化遺產傳播的重大切入點。
重慶糖畫作為傳統“走街串巷”式營銷的民間工藝,具有濃厚的市井風俗意味,糖畫的滋味是一代人美好的童年回憶,其存在價值超越了物的屬性,轉化為中華傳統文化中不可抹殺的精神存在。傳統糖畫的樣式充滿了民俗審美趣味,同時也是傳統生肖文化和民俗故事的物質載體,為傳統文化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傳播作用。在對重慶糖畫做推廣的同時,我們應該尊重傳統文化的歷史發展方式,在保留傳統的同時提升專業技藝,積極研究創新形式的表達,讓糖畫走進更多人的視野,融入現代人的生活,讓大眾對傳統文化有新的認識,在積極與傳統文化藝術交互的情況下將民間藝術發揚光大。
2009年,重慶糖畫正式列入重慶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將糖畫定位為“活在身邊的非遺”,糖畫成品率高,互動性強,極其適合移動表演。重慶糖畫的現代發展應該緊跟時代步伐,其一,傳承人應該更多地體驗生活、記錄生活、積累素材,“搜盡民生打草稿”是民間藝人創作的基本素養,貼近生活,才能更好地表現生活;其二,重慶糖畫傳承人應該更多地參與“大師進校園”等雙向培訓活動,民間手藝人可以在活動中學習并體驗學院派的藝術氛圍和技巧,學生也能近距離欣賞和認識傳統工藝;其三,糖畫的受眾自古以來是兒童和年輕女性,重慶糖畫傳承人應該更多地研究目標群體的審美取向才能更好地融入現代群體;其四,糖畫藝術具有很強的交互趣味,研究者也可以嘗試對糖畫的表演方式進行藝術的表現,糖畫藝術也可雅俗共賞。
在當今社會中,民間藝術的傳統推廣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時代需求,舊時代口傳心授的師徒傳承方式雖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這種單一傳承方式囿于場所,限制了民間手工藝的傳播廣度以及推廣效率。在信息技術發展如此迅猛的今天,讓民間傳統手工藝搭載互聯網思維,借助新媒體工具為其自身建構提供新的詮釋方式。大數據技術為目標群體的消費畫像制作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持,新媒體時代,民間藝術與多媒體互融共生不失為一種順應時代趨勢的策略,其相應的推廣方式在當今社會文化語境中為原生空間有限的民間藝術爭取大眾流量,力圖緩和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危機,讓民間藝術在市場經濟發展中逐步提升產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