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特殊教育學校 黃曉琴
一直以來,培智學校的教師帶著愛心對智障學生進行教育教學,至于學生是否完全掌握教學內容,教師甚少關心。“有效教學”一詞的廣泛使用,使培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對課堂教學進行反思:怎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怎樣開展關注生命個體的教學?
在培智課堂,我們應當在達到“有效”目標之外,尋找并確立“關注生命個體”的核心標準,應對這一核心標準進行重新定位,以求凸顯教學的真正價值。有效教學圍繞的核心是學生的基本特性,一切離開人的基本特性,就顯得蒼白無力、缺乏生機和活力。智障學生因智力缺損程度不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都有所差異,興趣愛好等也各不相同。因此,我們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立足學生發展需要”的價值觀,堅持在教學實際中為每個特殊的個體制訂個別化教育計劃,因人而異,量體裁衣,肯定人的價值,認可“人人有需求、有興趣愛好、有性格特點、有閃光點”的觀點;不斷發現人的價值,發掘人的潛能,發展人的個性,尊重每一個生命個體、關注其每一個階段的成長與需求,讓其生命價值得以充分體現。以筆者學校為例:每周星期五下午的“快樂星期五”走班課,讓每位智障學生走進與自身的能力、水平相當的課堂,比如輪滑、非洲鼓、繪本、旱地冰壺西點制作等課程,關注個性的成長。
當前培智學校面對的是中重度智障兒童,語言發育遲緩、無有意注意或是極難有有意注意、學習能力弱,只能消極、被動地接受部分內容,“使智力殘疾學生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公民”是培智學校在義務教育階段對智障學生培養的最終目標任務。因此筆者認為:對中重度智障兒童的教育教學不單單只是知識的傳授,而應著眼于學生生存的需要,以日常的生活體驗為抓手,以生活技能的訓練為手段,以幫助學生融入社會、自食其力為終極目標,輔以聽、說、讀、寫等簡單的基礎知識開展教學。著眼于學生的生活需要的教學,是關注智障學生的價值特殊性的教學,其價值意義深遠。
學科的獨特價值應是學科有效教學的軸心。2016年《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的修訂,提出“具有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具有適應生活、社會以及自我服務的技能”的培養目標,確立“以生活為核心”的課程理念。
生活適應學科,是“生活+適應”,既要讓智障學生學會生活還要適應生活。其學科的核心任務就是讓孩子“活著、活好、活出價值”。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聯系生活的點滴關聯,將教學內容置于具體的生活場景中,或是創設生活情境,保證課堂有趣味、有啟發,保證學生有收獲,適合學生發展,讓枯燥抽象的教學目標轉化為日常生活的內在需求,使智障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生活中思考、生活中成長,發展他們的多元思維,促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學會生活。以快樂生活第十一冊生活適應第四單元“過馬路”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室內創設十字路口(引流島、斑馬線、各種信號燈)場景,通過學生與家長一同過馬路,讓學生感受生活中交通信號燈的變化,能在行人信號指示燈變成綠燈后過馬路,從而掌握過馬路的生活技能。
1.教學目標層次化。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一碗水端平,大家接受統一的教育,對于培智課堂亦是如此。2016年培智新課程“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的理念出臺,培智教育工作者開始思索實施分層、個別化教學,根據個體差異,在課程伊始,開展教學前測,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原理,提出不同的教育目標,通過“獨立、指示下、協助下”等分層目標詞,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達到自己的目標層,在課后根據教學后測,調整教學目標與內容,在下一節課繼續教學,“小步子,多循環”,提供最適宜的教育。
2.教學方法多樣化。智障學生的注意力極不穩定,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年齡比較小,上課容易疲勞,精神易分散。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提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經驗是改造或改組”的教育思想,倡導通教師過“引導學生參與活動”的教學方式,通過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體驗中學。對于培智學校的教學,教師可采用學兒歌、做游戲、講故事、動手操作、多媒體學習等方法豐富學生的活動體驗,同時對個體實施個別化教育,促使其適應社會發展,滿足中重度智障兒童的實際需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促進教學的有效實施。
3.課堂評價激勵化。“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待每一個生命,把微笑、感謝與贊美當作職業本能。課堂上,使用燦爛的微笑、親切的贊美語“你真棒!”“你真行!”“我喜歡你”“再來一次”,或者高高舉起的大拇指等,使智障學生因為“愛的暖流”而充滿自信,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成功。
4.教學環境實踐化。教學環境是一個由多種不同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對于培智教育而言,空間布置的生活化、教室及校園場景的熟悉程度將對他們多感官的認知學習、適應并融入社會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將教學環境實踐化,關懷生命的人文性。如:結合具體物件與文字,在物件上貼詞語。保證在教室清潔時,孩子能看到拖把的“拖把”二字、抹布的“抹布”等,潛移默化地讓孩子把文字與生活時時關聯,加強文字學習。又如:培智教室可以設計區角活動區域,有教學區、閱讀區、衛生區等,在閱讀區設計簡單可愛的卡通標識“我會看”“我會讀”等,衛生區洗手池設計“我會洗”等卡通洗手步驟,這些教學環境的創設,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生活能力生成。
和諧發展追求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智障孩子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分子,在高速發展的今天,教師應致力于通過創設社會融合氛圍、融合環境、融合內容等,讓其適應生活、適應社會,成為自食其力的人。以筆者學校為例,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創新,為智障學生開展了與普通兒童、社區居民一同參與的融合活動,比如與周邊學校的融合活動“我是朗讀者”“繪本表演”“我是你的眼”讀書活動;與周邊社區的“殘鍵同行奔小康”趣味運動會等的開展,所有的參與者都能感受到融合帶來的歡樂、友愛、合作與接納,每一次活動的開展都是心與心的交匯和融合,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讓智障孩子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和關愛,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綜上所述,我們只有在培智生活適應課堂教學中凸現關注生命、回歸生活、立足生存、和諧發展的教育關懷,才能使生活適應教學成為真正有效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