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前埔北區小學 高 燕
漢字起源于圖畫文字,“表意”是延續圖畫文字發展趨勢的必然表現。漢字因義構形又因形表意的特質,使大部分漢字能通過分析字形獲得詞的本義,由本義推導引申義,豐富對字義的理解。閱讀教學中,以漢字為媒介,能在學生明了漢字構字義理的基礎上啟發學生展開想象。
漢字具有“義從形出,形以示義”的基本特點,其表意性根源于漢字構造,字形反映造字之初的語義。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字形本身就演繹出字的本義,這正與小學生擅長形象思維的特質相契合。
《燕子》一課導入時,教師引導學生聚焦課題,關注文本主角“燕”。甲骨文“”是象形字,“”字本身就是一幅栩栩如生小燕子簡筆畫。帶有“灬”的字多與“火”有關,而“燕”字的“灬”是燕子剪刀似的尾巴的剪影。古人造字與作者的描寫不約而同地凸顯了燕子的外形特點。對燕子尾巴這一細節的關注,不僅有利于學生把握燕子形象,亦能幫助學生想象燕子的樣子。教師應從題目切入,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的認知,分享自己對燕子的印象;觀察字形,捕捉燕子的特點,使燕子的形象躍然眼前。通過巧妙地將課題和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有機整合,能幫助學生在與燕子初次見面時便建構對燕子形象的直觀感知。
準確理解字詞義是想象畫面的前提。會意字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圖像的組合,教學中通過對會意兼意音字“聚”適當溯源,讓學生直觀感受到“聚”字傳遞出的人多熱鬧的氣氛之后,繼續深入文本,勾連“趕集”,豐富意象。像這樣將語言文字還原成形象的畫面,有利于學生由點及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如《燕子》第二小節教學片段如下:師:“聚”是本課的生字。你能給“聚”組詞嗎?生1:聚攏。生2:聚會、聚集。師:很多人會集在一起,就是“聚”。“聚”字里的“很多人”藏在哪里?能找到嗎?生:搖頭。師:請看它的小篆——。生:“聚”的下方由幾個“人”組成。師:好眼力!多少人能稱為“多”?生:“二人從,三人眾”,三人為多。師:沒錯,古人以“三”表示多。如:“白發三千丈”“飛流直下三千尺”……楷書將三人寫作乑(yín),即將中間的“人”寫成一短撇和一長豎(亻),左邊的“人”用兩撇表示,第三個“人”則簡化為撇、捺。書寫時注意,“聚”下半部分的一二筆,是“亻”,表示一個站立的人。上部的“取”表示招取多人會集在一起,“取”也提示了字音。
學生聯系已有生活經驗,展開想象的翅膀,通過對“聚攏”的深度理解,想象春日里熱鬧的場面和萬物復蘇的急切心情,并通過朗讀時的語氣變化加以呈現。這樣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真正回歸語言,親近語言,也是準確詮釋語言內涵、深刻感悟語言的魅力的過程。
隨著漢字演變,經過隸定、走向楷化、簡化之后,有些漢字已難見原始字形。為了還原漢字據義構形的特點,可適時適度回溯漢字起源,補充漢字的演變信息,建立起文字與畫面的聯系。
在課文的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描繪了一幅燕子橫掠圖?!皺M掠”而過的燕子,留下了耐人尋味的小圓暈。此時,引導質疑:把“小圓暈”換成小圓圈,合適嗎?學生紛紛搖頭。教師首先讓學生畫畫“圓圈”和“圓暈”。學生發現“圓圈”可較清晰地呈現,“小圓暈”有點模糊,朦朧的感覺。有了對“圓圈”與“圓暈”的大致感受,再板畫“暈”的甲骨文——。學生一下子就看出“暈”的甲骨文像太陽旁邊一圈一圈的光圈?!皶灐北玖x是“日月周圍的光圈”。
教師在教學中駐足“暈”,引導學生見其形而知其構意,并采用“畫出來”的形式,形象直觀地感知字義;對比“小圓圈”和“小圓暈”的不同,學生體會想象“小圓暈”之美,感受表達的精妙。理解“暈”的意思,結合課文的插圖,學生對畫面的想象更容易落地。在準確理解“暈”字的基礎上,將文字與畫面對接并嘗試朗讀;聯系開闊而鮮明的全景描寫,學生的想象也容易落地。至此,學生心中的畫面不只有靜態的,還是動態的、是有趣味的。
豐富的意向儲備是想象的基本條件,對語言文字的準確理解是想象的基礎。漢字的表意性折射出漢民族善于用具體形象表達思想,在語言運用上追求和諧生動、貼切形象。意音字在漢字系統中占比最高,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具有示意功能的意符(形旁),利用意音字音符表音、意符表意的特點幫助學生建立起形音義關系。以《燕子》第五自然段教學為例:師:讀到這里,老師有個疑問,要用量詞來形容“細線”,你會用上哪些詞?出示:幾( )細線。生1:幾根細線。生2:幾條細線。師:作者為什么用“痕”,不用“根”?請大家觀察“痕”的偏旁。病字旁做意符,通常和什么有關?生1;和疾病有關。“痕”就是傷口痊愈后留下的疤。生2:例如“疤痕”。師:沒錯,“痕”又引申泛指物體或事物留下的痕跡。如“淚痕”“裂痕”。生1:我知道了,“痕”字體現出細細的電線在耀眼的藍天的背景中若有若無的樣子。生2:“痕”用在這里比“根”“條”更準確,有一種輕描淡寫的美。師:是啊,幾痕細線,數只燕子,如同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又似一首動聽的春之歌。
以上片段關注意音字“痕”的意符,由意符“疒”推想字義,借助漢字形義相融的特點,體會“痕”字表達上的準確生動,幫助學生想象“幾痕細線”的畫面。當然,“邊讀邊想象畫面”作為一種閱讀策略,不在于如何培養想象、如何建構畫面,最終的落腳點還應是由文字想象畫面,由畫面回歸文本,進而習得語言。
綜上,閱讀教學中若將文字定義為“枯燥的”“單調的”,甚至視其為“障礙”,忽視了文字頑強的表意性,則錯失了借助漢字表意性助力學生想象畫面的良機。反之,以漢字為基礎,遵循漢字的表意規律,辨字形、明字義、想畫面、談體會,讓文本中的畫面和作者的情感在學生腦中“活”起來,從而能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形,深入理解文意,感受語言意蘊,體會作者情感,獲得審美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