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山
(天津圖書館,天津300201)
在推進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進程中,天津圖書館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惠民,積極開展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拓展圖書館服務功能,提高閱讀服務能力,為讀者提供個性化、針對性和多元化的數字閱讀服務,使讀者在數字媒介助力下,走進圖書館、用好圖書館,養成熱愛閱讀的良好習慣,實現公共文化惠及更多讀者,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穩步提升的良好效果。
數字文化服務以數字網絡技術為基礎,以數字文化資源為內容,通過信息共享、渠道共建,為大眾提供了傳統閱讀與數字閱讀融合一體的“立體化”服務。
公共圖書館數字文化服務,通過發揮現代技術優勢將原有紙質資源轉化為數字資源,既有效存儲了各類閱讀資源,也有利于區域內數字文化資源流動、共享。公共圖書館通過發揮現代科技和新型傳播平臺的優勢,匯集各類適應大眾在線閱讀的資源,進一步創新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機制,充分履行公共文化服務職能,適應了數字閱讀環境下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需要[1]。
受資源分布不均衡因素影響,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利用效率較低,尤其在部分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地區,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更為匱乏,影響了讀者閱讀需求的釋放。隨著人工智能、“互聯網+”不斷延伸,公共圖書館在開展閱讀服務時,通過發揮技術優勢,積極拓展服務領域,創新服務方式,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全面升級。公共圖書館通過發揮技術創新優勢,整合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構建隨時隨地、便捷高效的數字文化服務平臺,憑借數字化、智能化和共享優勢,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最佳利用。
以往公共圖書館文化服務存在文化資源類型單一、結構不合理、共享機制不成熟、服務實效低下和讀者互動不足等問題,影響了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在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進程中,通過加大閱讀資源整合力度,發揮紙質資源與數字資源的互補優勢,為讀者提供虛擬在線閱讀,彌補了單一圖書館資源的有限性,為讀者提供多樣化服務,提高了公共圖書館的文化服務能力。
當前部分公共圖書館館外延伸服務基礎相對薄弱,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缺失,服務功能相對單一,讀者只有在館內才能閱讀相關圖書資源,且僅局限于館內圖書信息查詢、借閱等基礎功能,缺乏良好的服務延伸,影響了圖書館平臺的服務范圍、社會影響力和服務水平,影響了公共文化的服務實效性。公共圖書館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開展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使廣大讀者在數字網絡空間中享受多樣化的智慧文化服務,真正實現了數字文化需求與供給的精準對接[2]。
在全民閱讀背景下,天津圖書館通過充分發揮云計算、微平臺等新技術優勢,整合圖書館現有資源,完善管理機制,提高服務質量,引入多元力量參與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建設,為公共圖書館數字文化服務探索了一條持續創新、科學高效的發展道路。
當前,數字閱讀已經成為全民閱讀的主流趨勢,從數字閱讀的人數、閱讀量到閱讀時長,均呈現出迅猛增長態勢。天津圖書館及時把握數字閱讀新形勢,充分發揮互聯網平臺優勢,先后開通了“天津公共圖書館電子圖書共享系統”“APABI中文電子圖書”“優閱數字圖書館”“云圖數字有聲圖書館”等一系列數字閱讀平臺,在確保傳統閱讀服務質量基礎上,增加了網絡平臺服務和自助服務等全新服務方式,豐富了圖書館的資源類型,拓展了圖書館的服務空間,使圖書館的文獻資料得到充分利用,為廣大讀者提供了優異品質、高效服務和精彩體驗的立體化閱讀服務。2019年5月“科技活動周”期間,天津圖書館以VR、AR等新興技術應用為基礎,進一步加快數字閱讀服務進程,在為讀者提供有聲讀書、電子閱讀基礎上,將AR技術、VR技術與讀者閱讀體驗相結合,優化讀者互動,激活了讀者閱讀體驗,有效增強了讀者對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內涵的認知,為數字化時代圖書館開展閱讀服務探尋了新方向。
為提高公共圖書館服務質量,需要融合開展線上數字閱讀與線下主題閱讀,彌補數字閱讀“短板”。天津圖書館充分利用自身場地設施、品牌和地域優勢,組織開展經典誦讀、公益文化講座、“萬卷共知”閱讀競答、汽車圖書館流動送書服務等一系列主題閱讀活動,通過利用微信、直播和互聯網等各種現代媒介擴大受眾面,推進閱讀空間全面延伸,有效彌補數字閱讀的“短板”。天津圖書館與天津音樂廣播合作推出了“音樂朗讀者·五大道線下活動”,為大眾提供了全新閱讀服務內容,營造了新的文化閱讀體驗。2019年天津圖書館舉辦的海津講壇“鄉土閱讀”活動積極向社區、街道等基層下沉,為大眾提供了優質、豐富的公共文化資源,有效滿足了大眾的閱讀需要,形成了廣泛覆蓋、內涵深厚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與傳播陣地。
在全民閱讀環境下,公共圖書館要堅持服務讀者的基礎導向,按照大眾數字閱讀的閱讀興趣、平臺使用習慣等特征細化讀者群體,開展個性化數字閱讀服務,全面提升讀者對數字閱讀服務的滿意度[3]。天津圖書館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向數字閱讀空間延伸,形成了新的“互聯網+閱讀”模式,通過全面推進個性化閱讀服務,吸引了不同讀者群體走進圖書館,大大提升了圖書館用戶的黏性和滿意度。為更好服務讀者多樣化、個性化的閱讀需求,2015年天津圖書館開通了“百姓選書我買單”微信服務平臺,滿足了讀者全新閱讀需要。此外,針對少兒讀者群體的閱讀需求,天津圖書館增添了小熊自助借還設備和學習一體機,為少兒讀者提供了個性化閱讀服務。針對視障人士,天津圖書館積極開展智能聽書項目,將盲人讀物與數字傳播平臺相融合,提供了海量數字有聲閱讀資源,為廣大視障讀者提供了優質數字閱讀體驗。
公共圖書館要以數字閱讀平臺為基礎,構建虛擬閱讀和移動智能閱讀平臺,為讀者提供文獻閱讀、服務咨詢和信息利用的多元化文化服務[4]。為優化讀者數字閱讀體驗,使讀者充分體會微信服務的高效便捷優勢,天津圖書館于2019年12月開通“微信服務大廳”,除了保留以往微信平臺的所有功能,還增加了開館時間、線上活動和服務指南等多種功能,使廣大讀者充分體會數字閱讀優勢。同時,天津圖書館打造的“閱·聽”微平臺,整合了大量期刊雜志、音頻資源和視頻公開課,讀者在綁定TJLD/TJPD讀者證后,就能享受獨特的閱讀體驗,沒有讀者證的讀者通過點擊“游客體驗版”,享受讀者閱讀體驗服務。當前,天津建成了多個24小時智能書屋,圖書館內統一配備了電子閱讀屏、借還一體設備和自助辦證機等多種設施,通過將圖書館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形成了移動APP圖書館、在線網絡圖書館和微信閱讀圖書館等多種智能閱讀平臺。同時,天津圖書館以天津市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為基礎,積極探索、挖掘、整理了一批具有天津地方特色的文獻資源,將現有館藏資源數字化,通過對閱讀資源進行收集、加工和科學處理,形成了包含天津地方志庫、津門群星庫等多種資源在內的“數字資源信息網”。該網站以成熟的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依托,使用統一標準進行管理,適應了數字閱讀資源大眾共享和持續傳承的發展要求。
在數字閱讀環境下,公共圖書館要從滿足數字閱讀時代大眾的多元化、個性化文化需求出發,積極聯合區域內圖書館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完善數字文獻供給,打造基于微信、網站和客戶端等數字媒體平臺的全新文化服務形態,為提升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質量,推進全民閱讀奠定數字化基礎。
公共圖書館要以文化共享為目標,全面推進數字文化資源服務推廣工作,舉辦多種數字閱讀推廣活動,引發讀者持續關注。為更好發揮公共圖書館在數字文化服務中的積極作用,要注重更新服務意識、創新服務模式、完善服務機制,通過構建優質、科學的數字閱讀服務機制,滿足讀者多元化、個性化的文化需求。公共圖書館要將文化共享、數字閱讀推廣納入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根據公共圖書館實際情況,創新發展理念,構建符合自身實際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機制。要以用戶需求為核心,堅持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全新服務理念,及時收集用戶新的閱讀需要,構建以用戶習慣為基礎的動態文化供給體系,提升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能力[5]。2018年天津圖書館以用戶閱讀行為數據庫為核心,結合用戶行為和知識發現的規律,形成了穩定高效的“數字圖書館知識發現系統”。該項目對用戶行為進行深度挖掘和數據分析,提升了圖書館知識服務水平,在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領域具有重要的推廣價值。
為讀者提供全方位、高品質的閱讀體驗,既是公共圖書館更好履行滿足大眾美好生活需要的使命要求,也是數字閱讀時代圖書館自身發展的必經之路。智能技術是推進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因素,隨著數字閱讀不斷發展,讀者閱讀習慣和閱讀方式出現了根本性變化,為提高閱讀服務質量,公共圖書館需要發揮現代技術優勢,適時調整服務模式,構建數字傳播路徑,切實增強公共圖書館的閱讀服務供給能力,推進自身轉型升級。公共圖書館要按照科學性、便捷性服務要求,加強數字圖書館資源平臺、服務平臺和管理平臺建設,構建智能化閱讀服務平臺,使讀者通過數字閱讀平臺獲得更多文化知識。要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充分發揮數據庫、云平臺等新技術在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中的應用優勢,豐富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內容,推進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向網絡化、開放化方向發展。天津市民通過關注“天津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向圖書館選擇、推介個人喜歡閱讀的圖書,由圖書館匯總信息進行采購,讀者在“薦購圖書專架”中,就能閱讀自己推薦的書籍。通過發揮在線閱讀平臺優勢,為讀者提供數10萬冊暢銷電子書籍、4千余種期刊、50余萬集有聲讀物和大量線上視頻、音樂和圖片等內容,使大眾通過掃描天津圖書館的微信公眾號,就能隨時隨地閱讀海量數字資源,享受高質量的閱讀服務,通過發揮技術優勢,有效克服了傳統公共文化資源供給障礙。
針對目前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相對有限的現狀,要積極推進數字閱讀資源共享機制建設,通過與高校、教科研機構和出版社進行合作,拓寬數字閱讀資源來源。公共圖書館要有全局意識,注重推進區域內數字閱讀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建設,通過挖掘地域特色資源,形成收集、生產和整合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服務體系。要加大閱讀資源整合力度,完善圖書館在線搜索系統,為讀者提供文字、圖片和視頻等多類型閱讀服務。要轉變服務意識,強化與文化部門、相關協會的協調合作,為讀者提供文化閱讀、生活信息等多種服務。要以公共數字文化精準供給為導向,及時調整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內容,提高讀者參與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建設的積極性,實施“訂單式”服務模式,推進公共數字文化創新發展。為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擴大文化惠民的覆蓋面和實效性,天津圖書館聯合全市各級公共圖書館,依托公共微信平臺,積極推進服務創新,構建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探索公共圖書館數字文化服務平臺建設和長效服務的全新模式,充分滿足數字閱讀時代大眾的閱讀需要。
公共圖書館要以提升服務效能為目標,借鑒市場模式,吸收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構建現代、高效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機制,為讀者提供選擇自由權,推進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全面覆蓋。要注重培養公共數字文化創新型人才,夯實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基礎。公共圖書館要堅持“邊建設邊服務”的原則,以讀者需求為基礎導向,充分發揮現代智能技術優勢,整合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資源,凝聚服務力量,推進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更好地服務讀者和社會,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在數字文化服務供給中的積極力量。公共圖書館在為讀者提供數字化閱讀服務時,不僅要利用微信平臺、客戶端等多種媒介進行推廣,也要發揮數字資源的共享優勢。在確保閱讀資源多樣性、穩定性優勢前提下,充分滿足讀者多樣化、個性化的閱讀需要。同時,要利用數字閱讀平臺添加多類型服務模塊,為讀者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務[6]。天津圖書館通過組織開展公共文化云建設、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文化共享工程資源建設與服務等多項主題培訓活動,提升了利用文化共享平臺開展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能力,為推進文化共享服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著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不斷發展,公共圖書館文獻資源日益豐富,數字化水平明顯提升,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成效凸現。天津圖書館在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程中,立足數字閱讀時代特征,堅持以現有文化資源為基礎,借力數字文化資源服務機制建設,聚焦讀者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創新數字閱讀供給機制,取得了良好發展態勢,有效保障了大眾新的閱讀需要。構建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機制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化工程。為此,要從完善管理制度、整合閱讀資源、聚焦讀者個性化需要等多個方面出發,構建完善的數字閱讀服務模式,發揮公共圖書館在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中的積極作用,為大眾提供普遍均等、高效便捷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供給,從而不斷提升公共圖書館的社會服務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