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揚軒 龔春燕
(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云南 昆明650091)
2016年3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指出要深入挖掘和系統闡發文物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1]。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文化部等部門的《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若干意見》的通知(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文化文物單位文創產品的開發要調動文化文物單位積極性,加強文化資源系統梳理和合理開發利用,力爭到2020年,逐步形成形式多樣、特色鮮明、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文化創意產品體系[2]。圖書館作為社會文化單位的一部分,保留有大量的文獻資源,自然應當參與文創產品的開發,圖書館界也開啟了研究圖書館文創產品開發的熱潮。
筆者在CNKI中以專業檢索方式,編制檢索式:SU=圖書館*(文創+文化創意產品),檢索時間截至2019年12月31日。經過檢索共獲得文獻200篇,通過對文獻的逐一閱讀,篩選掉與檢索主題無關的文獻以及通訊等,獲得有效文獻145篇。
通過觀察年度發文量的變化趨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領域的研究趨勢和熱度,圖書館文創領域的發文量如圖1所示。

圖1 圖書館文創研究文獻數量及分布
根據圖1所呈現的趨勢,可以很直觀地發現,雖然早在2012年我國就有學者探討了有關圖書館文創問題,但文創產品開發并沒有真正引起圖書館學界的重視,直到2016年,《指導意見》《意見》出臺后,圖書館與文創的結合才真正進入學界視野中,對于圖書館文創的研究才開始興盛起來,到近兩年達到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
文獻的期刊分布特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本領域內關注度較高的期刊,表1中的17種期刊共計發文量94篇,占總發文量的64.8%,可見這17種期刊構成了圖書館文創研究領域的主要來源期刊。其中《圖書館工作與研究》《圖書館理論與實踐》《新世紀圖書館》《圖書館建設》《圖書情報工作》《國家圖書館學刊》《圖書館學研究》《圖書館》《圖書與情報》9種期刊屬于CSSCI及其擴展版的來源期刊,共計發文量45篇,占總發文量的31%,表明雖然圖書館文創產品研究興起的時間較短,但已經形成了一些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價值的成果。

表1 我國圖書館文創研究2012—2019年期刊載文量(≥3)
筆者首先通過CNKI將實際有效的145篇文獻以Refworks格式導出,利用Citespace 5.6.1繪制主要作者合作網絡圖,時間跨度為2012—2019年,Years Per Slice=1(時間切片為1),Node Types=Author,運行后通過必要的處理得到圖2。如果作者之間存在合作發文的情況,在圖2中會以連線的形式得以體現,通過觀察圖2,我們可以發現整體上知識圖譜由零星散點構成,僅有少量作者之間存在聯系,說明當前圖書館文創的研究主要由個人完成,大多數作者少有與他人進行合作。

圖2 圖書館文創研究作者知識圖譜
再利用CNKI將選中的文獻以Endnote格式導出,用SATI轉化為可識別格式后,抽取作者字段,經過篩選得到表2。

表2 圖書館文創高產作者發文量統計(≥2)
根據美國學者普萊斯定律的推論:杰出科學家中最低產作者發表的論文數量,等于最高產科學家所發表的論文數量的平方根的0.749倍。由此表2截取了圖書館文創研究領域中發文量大于等于2篇的作者,總體來看,田利發文量最多僅為6篇,其余學者發文量普遍在3篇及以下,可見當前圖書館文創研究的積累不夠,研究深度有待提高。
利用Citespace對導出的文獻進行分析,除Node Types=Institution外,其余操作與作者分析一致,運行后選擇聚類視圖,經過必要修飾后得到圖3。

圖3 圖書館文創研究機構知識圖譜
同時,對發文量大于等于兩篇的研究機構進行統計,見表3。

表3 研究機構發文量統計(≥2)
通過圖3可以發現,當前主要是高校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人員針對圖書館文創展開了研究,其中存在著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公共圖書館之間、高校等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研究關系,不過當前跨單位合作研究不夠頻繁,公共圖書館應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以及其圖書館的合作,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根據表3,可以看出雖然有許多高校圖書館人員在探究圖書館文創開發問題,但并沒有進行深入且持續性的研究,而公共圖書館則展開了較為持續的研究。從結果來看,鄭州圖書館、河南省圖書館、國家圖書館以及南京圖書館發文較多,而這些地方圖書館文創工作發展的相對成熟,可見當前對于圖書館文創產品的研究與實踐聯系較為緊密。
圖書館界開始關注文創是從探究圖書館如何服務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開始的。早在2012年,王偉就闡釋了公共圖書館文化創意產業服務模式的基本內涵,并探討了公共圖書館服務文化創意產業的意義以及開發文化創意產業模式的路徑選擇等問題[3]。范麗娟從生態環境、提供專業服務、扶持地方特色產業和傳承文化創意4個方面探討了圖書館服務文化創意產業的策略,并提出要積極利用文創產品,來改變傳統圖書館的服務方式[4]。雖然最初的研究并沒有涉及到圖書館自主開發文創產品的問題,但也開始關注到了圖書館與文創之間的關系。在2016年《意見》頒布之后,圖書館界開始著重探討圖書館文創開發的相關問題,筆者通過逐一閱讀文獻,將主要研究內容分為4個部分。
2.1.1 圖書館文創產品概念研究
當前學界對于圖書館文化創意產品的概念界定尚未達成一致。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圖書館文化創意產品下了定義,劉軍軍將圖書館文化創意產品定義為是圖書館人以文化創意為主導,將圖書館各類文獻精華與高科技、文學藝術創作手段有機結合形成的產品[5];趙曉紅認為圖書館文化創意產品是與該館的圖書典藏以及當地文化特征相關的,具有創新型、文化性、教育性等特點的產品[6];張立朝指出圖書館文創產品是以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為核心,以滿足公眾文化需求為導向,以圖書館藏品信息、業務成果等為基礎,通過市場活動實現價值轉化的特殊商品[7]。付國帥則認為圖書館文化創意產品在充分運用圖書館館藏、品牌等元素進行開發的同時,也不必拘泥于某一開發主體以及圖書館自身的館藏[8]。
總的來看,目前學者們對于圖書館文化創意產品的概念在許多方面已經達成了共識,如圖書館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應充分運用圖書館館藏,起到傳播文化價值的作用。
2.1.2 圖書館文創產品種類研究
在對文創產品種類的探討上,莫曉霞結合國內外文創實踐,概括出館藏資源復制品、出版品、衍生紀念品、體驗型產品、文創APP 5個類型[9];王毅分析了10所國外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圖書館商店的文創產品,按載體類型概括為“圖書類”“服飾類”“日用品”等8個類型,其中主流載體類別主要是“圖書類”“服飾類”“日用品”“裝飾類”“文具類”“玩具類”等[10];陸曉君根據館藏資源利用程度及產品對讀者的影響,將我國目前的圖書館文創產品劃分為館藏資源仿制品、編選出版品、次生品、親歷型產品、服務型產品[11]。可見學者們主要依據文創產品的表現形式以及產品與館藏資源的結合轉化程度來進行劃分,通過梳理相關文獻,可以發現當前圖書館對于館藏資源利用程度較低的文創產品開發已經有了許多實踐,但對于服務類、體驗類等需要充分結合館藏優勢的文創產品開發尚顯不足。
圖書館文創產品開發模式主要包括自主開發、合作開發、授權開發3種方式。①自主開發是指圖書館獨立負責文創產品的開發與設計,自負盈虧,風險自擔的開發模式。公共圖書館通過成立下屬企業專門負責文創產品開發,從而避免公共圖書館作為公益性事業單位從事商業活動可能會出現的不相適應[12]。②合作開發可以分為圖書館與社會力量合作、圖書館行業內協作兩種方式[13]。圖書館受限于市場、人才等因素,無法獨立完成產品的設計與研發,因此可以由圖書館負責產品的設計研發與銷售,由社會力量承擔產品的生產制作[14]。圖書館也可以采取知識產權作價入股參與文創公司開發的模式,這樣可以調動社會力量,形成混合型經營模式[15]。③授權開發是圖書館以合同的形式授權代理商從事生產、銷售等經營活動,圖書館在給予被授權者一定資源、指導的同時,也可依據合同獲得部分經營所得[16]。授權模式分為直接授權、委托授權和綜合授權。在直接授權模式中,圖書館獨立性較強,可直接參與授權業務;委托授權則是被授權方按照合同規定使用授權標的物,并支付相應報酬的方式[17]。
除了上述提及的開發模式,學者們也從其他視角入手探討了圖書館文創產品開發模式。如郭慧玲為應對“互聯網+”新態勢,構建了面向用戶創新驅動的圖書館文創產品開發模式[18];謝雨探討了圖書館結合眾籌模式開發文創產品的可行性,并結合圖書館文創產品開發現狀,設計了一套具體的開發流程[19]。
在推廣營銷方面,袁紅軍指出單靠傳統營銷方式很難完成圖書館文創產品的銷售目標,圖書館文化創意開發人員應以解決用戶煩惱為導向,依靠互聯網銷售終端收集用戶各類型數據,從而有針對性地設計文創產品[20]。喬嶠提出圖書館應培養開發推廣文創產品的專門人才,既要依托文化活動開發推廣文創產品,還應結合互聯網、電子商務、社交媒體進行推廣[21]。朱東亮認為,在“互聯網+”背景下,圖書館一方面應該加強與傳統媒體、新興媒體的合作,另一方面在加強官方App和微信公眾號建設的同時,也可以嘗試開設實體店,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銷售[22]。
2.4.1 博物館文創經驗介紹
2013年,臺北故宮的“朕知道了”紙膠帶在網上走紅,故宮博物院、蘇州博物館、山西博物館相繼推出的文創產品也引起了網絡的關注,公眾對于博物館文創的關注與日俱增。可見博物館文創起步早,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因此也有部分學者借鑒博物館文創的成功案例,為圖書館文創提供思路。田艷艷結合蘇州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單位開發文創產品的優秀案例,認為圖書館文創應樹立科學的產品開發觀,以館藏資源為主,開發多元化的圖書館文創產品[23]。張曉翔結合故宮博物院的數字付費節目《你好呀!故宮》、國家博物館開發文創產品的IP授權模式等,分析了博物館文創工作的亮點在于對藏品資源深度解讀、形式多元、突破性的運營模式等方面,并進一步從藏品和受眾兩個方面探究了圖書館與博物館文創工作的異同,為發展圖書館文創提供了一些建議[24]。王毅則是通過考察英國國家博物館與國家圖書館網站文化創意產品的物質載體、文化創意內容、開發模式和營銷策略,從中獲得了我國公共圖書館如何開發文創產品的啟發[25]。
2.4.2 國內圖書館文創經驗介紹
在國內經驗的總結方面,國家圖書館在文創工作上已經取得一定成就,因此謝芳分析了國家圖書館“紀念日禮品”業務,從把握用戶需求、拓展用戶群體等多方面對圖書館文創工作提出了思考[26];劉威妍從品牌建設、電商應用、產品研發等5個方面,比較了國家圖書館與故宮博物院文創工作的成功經驗[27]。相較于我國大陸,臺灣地區圖書館文創工作比較成熟,尤其是在對館藏資源的開發利用上頗有心得,曾淑賢介紹了臺灣漢學研究中心創造典藏文物新價值等方面的經驗[28];楊玉惠介紹了臺灣圖書館利用“文創加值”開發特色館藏的典型案例[29];劉浩[30]、黃佳玲[31]、包鑫[32]等學者從產品開發、創意來源等多個方面,總結了臺灣地區圖書館文創實踐經驗,認為我國圖書館文創開發應打造特色產品、實行多種營銷策略,在追求商品價值的同時也應履行公共服務職能,借助文創產品宣傳傳統文化。
2.4.3 國外圖書館文創經驗介紹
我國圖書館文創起步晚,產品開發缺乏成熟經驗,學者們通過文獻梳理、網站分析等方法,梳理國外圖書館文創的成功案例,為國內圖書館文創開發提供參考。劉佳欣總結出歐美圖書館開發文創產品的3種形式,分別為“傳統產品型開發”“數字化開發”與“創新型開發”[33]。盛怡瑾則是從產品開發的定位、設計、運營3個方面總結了國外圖書館文創經驗[34]。王毅[35]、張雅琪[36]主要結合美國圖書館文創經驗,從開發主體、開發方式、產品類型和素材、服務場所、服務成效5個方面介紹了美國圖書館文創產品開發的發展。李平[37]、唐義[38]分析了英國和澳大利亞圖書館文創產品開發實踐,歸納其圖書館文創產品開發的特點。在借鑒國外圖書館文創開發經驗的基礎上,學者們針對國內圖書館文創產品開發現狀,提出圖書館文創開發要促進與文化元素的深度融合,創新文創產品營銷體系,尋求多方合作共同開發等建議。
3.1.1 研究廣度有待提高
我國圖書館文創開發與研究的熱潮始于2016年《指導意見》《意見》等文件出臺,至今發展不足5年。通過梳理文獻可以發現,近幾年論文主要集中于探討圖書館文創產品的概念與價值、發達地區圖書館及博物館文創開發經驗借鑒以及所處圖書館文創工作的總結。圖書館文創工作的流程大致包括前期準備、調研策劃、設計、制作、營銷、售后服務與反饋6個部分[16],每一個部分都存在著許多問題等待解決,然而設計與營銷的研究才剛剛起步,目前的成果還十分稀少,而對于圖書館文創工作的售后服務與反饋上更是少有人研究,圖書館館員與高校學者應該拓寬視野,聚焦圖書館文創開發的各環節,推動圖書館文創進一步發展。
3.1.2 理論視角有待豐富
如上所述,圖書館文創工作包括前期準備、調研策劃、設計、制作、營銷、售后服務與反饋等多個部分,其中蘊藏的問題涉及到工業設計、市場營銷、質量管理等諸多學科領域,并非是依靠圖情檔領域的知識與方法就可以解決的。當前圖書館文創開發研究的相關文獻對于其他學科領域知識的吸收利用還遠遠不夠,使得相關討論存在研究視角單一的問題,從而也導致了研究廣度難以拓展。這也啟示圖書館應該完善館員隊伍建設,實現館員知識結構多元化。
3.2.1 文旅融合背景下圖書館文創工作創新
“文旅融合”就是以文化資源為核心,以旅游市場為紐帶的新型“旅游+”產業模式。2019年,由中圖學會學術研究委員會舉辦的“新時代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發展浙江現象研討會”的召開,表明圖書館文旅融合發展進入新的階段[39]。圖書館文創就是結合本館、本地區特色文獻資源進行二次開發的文化創造行為,其與圖書館文旅融合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國外美國國會圖書館、英國大英圖書館等世界知名圖書館,幾乎都擁有禮品商店,其文創產品對人們的吸引力很大,甚至帶動了當地文化旅游乃至經濟迅速發展[40]。國內也有學者注意到了文創工作與圖書館文旅融合的聯系,如黃安妮在討論文旅融合下公共圖書館服務創新路徑時認為圖書館應該主動參與到文創產品的開發設計中去[41];單紅波在總結公共圖書館與旅游融合的主要模式時也指出公共圖書館通過建立文創工作室,在延伸公共圖書館增值服務的同時,還能豐富其旅游特性[42]。可見圖書館文創開發是圖書館響應文旅融合的主要方式之一,如何開發并有效利用文創產品吸引更多游客進入圖書館,圖書館文創工作與旅游業銜接過程可能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都將成為未來圖書館界應當思考的問題。
3.2.2 閱讀推廣與圖書館文創
當下閱讀推廣已經成為了圖書館的主流服務之一,隨著閱讀推廣的發展,諸多學者、圖書館從業人員開始思考如何進一步改進閱讀推廣方式,從而進一步提高閱讀推廣的效果。目前已有學者探究利用圖書館文創產品輔助閱讀推廣,劉洋結合“嗑瓜子理論”,認為圖書館文創產品與閱讀推廣結合,可以將讀者的閱讀體驗固化,從而有助于培養讀者的長期閱讀習慣[43]。張曉陽認為圖書館文創產品對于閱讀推廣主要有兩方面作用:一方面,基于特色館藏信息開發出來的文創產品,可以吸引讀者對產品所承載的文化產生閱讀興趣;另一方面,文創產品也可以起到宣傳的作用,通過增強閱讀氛圍促進閱讀行為[44]。雖然當前圖書館文創開發尚不成熟,文創產品與閱讀推廣的結合尚未引起廣泛的關注,但伴隨圖書館文創開發的日益進步,文創產品對于閱讀推廣的助力作用將會引起更多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