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古籍及藏書印展示平臺的自主研發實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齊曉晨 孫 臻 解登峰
(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山東 青島266100)
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正式啟動了“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到2016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被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1月考察孔子研究院時曾指出“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1],對此,各古籍收藏單位都在積極響應并付諸實踐。如何能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如何找到一個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古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的方式,這是本館在參與全國古籍普查的過程中一直思考的問題。
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自2007年以來積極參加全國古籍普查,同時參與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的“學苑汲古”項目,經十年不懈努力,本館所藏一萬三千余冊古籍已于2017年基本完成了古籍普查登記工作,但是保存環境的改善和基本的普查清點僅僅是古籍保護工作中的第一步,如何對古籍進行深入研究、并對其進行更好地展示和利用便是接下來的工作重點和方向。藏書印是研究中國歷史文獻承繼傳播、藏書事業發展變化的重要歷史證據之一[2],苦于鑒定版本及古籍編目的需要,自全國古籍普查開始之初,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便已陸續辨識并著錄了一部分館藏古籍鈐印。在此基礎上,古籍工作人員以本館線裝書鈐印為對象,對其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同時在對鈐印的辨識與考證中也取得了一些收獲,比如發現了一些清代至民國著名藏書家,如阮元、李文藻、趙孝陸等的藏書印,還從中發現了一些藏書機構印,可與館藏古籍源流乃至校史互相印證,并從側面可窺得清末民初青島地區藏書情況。
本館古籍藏書印的實際數量并不多,但其中大部分藏書印卻無法從已有任何參考資源中找到,包括收錄印鑒多達數萬的數據庫,并且目前國內高校圖書館中尚無以本館收藏古籍的藏書印為專題的數據庫。有鑒于此,古籍工作人員產生了將本館古籍資源開發成一個古籍及藏書印展示平臺的想法:一方面,可以用來集中展示包括藏書印和古籍源流的本校古籍整理研究成果,為古籍研究者提供參考資源,另一方面,由于歷史原因本校古籍鮮有人知,借此展示平臺可對本校古籍加以宣傳,并達到向讀者普及古籍知識的目的。
平臺主要以普及古籍知識和展示本校古籍研究成果為目的,采用檢索和展示相結合的形式。平臺要以藏書印為主體,串聯起古籍和藏書者、藏書機構的關系,并體現出遞藏順序,借此體現藏書機構的發展歷史及社會的變遷。平臺的建設主要分為系統內容和功能的設計、數據收集、系統平臺開發三方面,系統內容和功能設計主要確定系統的功能需求及內容要求,為后續的數據收集整理及系統開發做指導;數據收集主要包含系統所需各類數據收集、整理的過程;系統開發是基于平臺的功能設計及所收集的數據,開發古籍藏書印展示平臺。
參考和借鑒部分已有藏書印或鈐印相關數據庫,如中國歷代人物印鑒數據庫、(中國臺灣)史語所數位典藏資料庫整合系統——印記、(中國臺灣)“國家圖書館”善本古籍鈐印主題資料庫、(日本)九州大學附屬圖書館“藏書印畫像”、韓國研究資源中心的高麗大學海外韓國學資料中心“藏書印”等,綜合各家之長處,確定了以下內容。
2.1.1 收錄范圍:以本館收藏古籍所鈐藏書印為主,并包括部分民國出版的線裝書;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藏書印”,而是擴展到書上的所有“鈐印”,包括出版機構印、紙張印(紙廠紙號印)、登到印等,因為這些鈐印對考證古籍源流同樣具有不可忽略的參考價值。
2.1.2 預期功能設計:首先要圖文相結合,除鈐印本身的特寫圖片外,還加入鈐印書影,書影體現的是所鈐藏書印之原貌,可直觀地看到鈐蓋順序、布局,進而可獲知該書的遞藏順序;其次要實現一站式檢索,即實現古籍——藏書印——藏書者/機構的關聯檢索,藏書印有出處,有印主姓名及生平事跡,才可將人、書、印關聯起來,方能更好地揭示出一人持多印、一印鈐多書、一書鈐多印的復雜關系,這才是能夠深入挖掘古籍及藏書印價值的關鍵所在。
2.1.3 補充內容:本館古籍涉及著名藏書家肖像及介紹、藏書印中涉及的館史和校史資料。
2.1.4 數據對應關系:

圖1 數據對應關系
2.2.1 收集鈐印:在進行古籍普查的過程中,已積累了一定數量的藏書印的圖片及其資料,這成為建設藏書印展示平臺的基礎。平臺開發之前,為查缺補漏,古籍工作人員又重新將館藏所有線裝書從頭至尾翻閱一遍,在查找到印章的同時拍攝或掃描書影及印章圖片存檔。整個過程共收集各種鈐印297種,圖片600余幅。
2.2.2 辨識印文:運用已有知識經驗,參考公共圖書館及高校圖書館古籍聯合書目數據庫,將本館藏書章與其他古籍收藏機構有藏書章的書影對比印證,將絕大部分印章印文辨識出來。
2.2.3搜集材料:從已辨識出的印文入手,多方查找印譜、藏書家傳記等各種藏書印相關參考資源,搜集與本館鈐印相關的山東和青島地區史料,尤其是公私藏書史、教育史、有關人物傳記等,共積累素材6萬余字。
2.2.4 考證印主:綜合各種參考資源的信息,考證每方印章的印主身份并查找其生平傳記,已考證出的印主包括知名藏書家、政界文化界名人、山東地方藏書機構、出版商等。
2.2.5 數據整理:將藏書印各種信息匯總成表格,包含印文、印主簡介、印章特征、所涉及古籍的索書號及書名信息,按印主身份歸類,將藏書印分為藏書者、藏書機構、出版機構、其他四類,將每方藏書印按音序排好順序并分配唯一的編號,再將幾百幅圖片分別按藏書印編號命名以便對應。
2.3.1 技術手段:數據平臺分別采用Web網站和Windows Store App對外展示,其中網站使用HTML5和CSS 3編寫,使用響應式布局(Responsive design)實現對不同分辨率和終端的兼容,從而能使藏書印數據庫網站在手機和電腦上都有良好的瀏覽閱讀體驗,也利于日后在微信或其他平臺進行推廣;Windows App使用UWP(Windows 10中的Universal Windows Platform,即Windows通用應用平臺)程序框架編寫,可以在所有Windows10設備上運行。由于古籍自身的特殊性,在開發過程中還要注意實現簡繁體字兼容檢索。
2.3.2 開發過程:首先按照所設計的數據平臺功能模塊設計頁面版式;其次根據數據對應關系建立數據模型,編寫程序、導入數據、調試運行;最后上線測試,對發現的一些問題,如圖片缺失、文字有誤等重新增補修改,并優化頁面展示。
2019年初,古籍及藏書印展示平臺已完成試用版的開發,訪問地址:http://222.195.226.140/AncientBooks/Seal/,五大模塊具體內容及功能如下。
3.1.1 檢索:在檢索框中可任意輸入印文、印主、鈐印書名的簡體字或繁體字進行檢索,檢索結果按印主類型分類顯示,其中點擊檢索結果中的印主進入其詳細信息頁面,包括人物生平或機構簡介,并同時顯示該印主的所有藏書印;點擊印文可進入該鈐印的詳細信息頁面,包括印文及圖片、印主、鈐有該印的所有來源圖書;點擊書名可進入該書詳細信息,包括版本、書內所有鈐印及鈐印圖片。

圖2 數據平臺主頁面

圖3 任意檢索結果頁面

圖4 印主詳細信息頁面

圖5 印文詳細信息頁面

圖6 古籍詳細信息頁面
3.1.2 海大古籍基本情況介紹:該部分為本校古籍來源及十一年來古籍整理工作的簡要回顧。

圖7 本館古籍基本情況
3.1.3 本館藏書印涉及的著名藏書家選介:包括肖像、生平,點擊藏書家的介紹文字即進入該藏書家詳細信息頁面,上有其詳細生平及其在本館館藏中出現的所有藏書印。

圖8 本館藏書印涉及的著名藏書家選介
3.1.4 藏書印簡介與分類展示:該部分按私人藏書印、藏書機構印、出版機構及其他印的分類,分別隨機顯示對應類的4幅圖片,書標在圖片懸停可顯示書名,點擊圖片則進入藏書印的詳細信息頁面。

圖9 藏書印分類展示
3.1.5 從藏書印看館史:該部分為本館古籍源流研究成果,分別介紹本校歷史發展各時期中出現的藏書印及該時期的歷史背景。

圖10 與學校各發展階段有關的藏書印介紹
該應用名為“中國海洋大學古籍藏書印”,已在Windows應用商店上架。除界面略有不同外,所展示的內容基本與網絡版展示平臺一致,可下載到本地使用。

圖11 Windows App主界面
(1)數字化是古籍保護與應用的必經之路,本館藏古籍及藏書印展示平臺,并不是簡單的將古籍書目及書影數字化,也不僅僅停留在印文的辨識和圖片的匯總,還利用庫與庫之間的關系將藏書印-藏書者-古籍關聯起來,揭示出一人持多印、一印鈐多書、一書鈐多印的復雜交錯的關系,在古籍藏書源流和藏書家的研究上具有參考價值。另外,平臺收錄的鈐印數量雖少,卻也包含了相當一部分小眾的、地方性的鈐印,在其他各種參考資源中都未見著錄,并且還收錄了館藏古籍中出現的所有出版機構印、紙張印(紙廠紙號印)、登到印,這些都是對現有的藏書印資源的有益補充。
(2)從實用性、資源量、可操作性、后期更新等方面來看,數據庫在古籍的長期保護和有效利用上無疑有著明顯的優勢。以本館館藏古籍藏書印為專題的數據庫在國內高校圖書館中尚不多見,國內已有的藏書印或鈐印數據庫的數量也并不多,而且這些數據庫多有不足,有的側重善本,有的只選取著名藏書家印鑒或僅從篆刻藝術角度精選印鑒中有觀賞性的,有的信息過于簡單,與所鈐蓋之書籍信息脫離等。本展示平臺是借鑒各家之長、針對本館古籍藏書特點、挖掘有限的古籍資源所做的一次嘗試,期望對其他高校圖書館古籍數字化保護及成果的展示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3)中國海洋大學發展已近百年,歷史上曾與山東大學有著近30年的共同期,1958年山東大學遷往濟南后,所有校史資料、絕大部分古籍及古籍書目被一同帶走,導致本校在1959年之前的檔案缺失,古籍工作資料一片空白。在此之后,由于歷史原因,依舊留存在本館的古籍被塵封近50年之久,校內幾乎無人知曉,在古籍整理工作進行之初,甚至絕大部分本館館員也不知道館內居然還收藏有萬余冊古籍。古籍作為那段歷史時期僅存的記憶載體,對本校有著十分珍貴的意義。本展示平臺列出了根據印文考證的結果深度挖掘出的館藏古籍源流,是對現存不多的校史資料的補充,不僅給師生以館史校史知識的普及,也為相關人員對館史校史乃至民國時期青島及周邊地區藏書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文獻支撐。
(4)作為“讓古籍文獻活起來”的嘗試,將藏書印和相關人物、機構、古籍相結合開發而成的古籍及藏書印展示平臺,集中展示了本校古籍整理研究的成果,配以書影及鈐印圖片,向大眾展示,比起單純文字版的古籍目錄更直觀悅目,更為讀者所喜聞樂見。平臺還可長期作為本館的一個特色宣傳窗口在學校師生中宣傳普查成果、普及古籍知識,使讀者得以了解古籍的存在和意義,一定程度上也達到了讓更多讀者接受傳統文化熏陶的目的。
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所開發的館藏古籍及藏書印展示平臺不僅僅是匯總藏書印的數據庫,它融合了館史、校史、相關藏書家等一系列全方位研究成果,將古籍普查和古籍研究成果與宣傳展示相結合,兼具實用性、普及性和教育性,一舉多得,在初步試用中受到了一致好評,是在利用現代化技術和形式探索古籍研究成果的長期保存、有效傳承和弘揚的模式的道路上做的一次有益的嘗試。
在實際開發建設的過程當中有兩點尤為重要,一是最初的功能設計,在結合本校情況并參考現有其他系統功能的基礎上,要詳細設計好系統所需的所有功能,從而設計合適的數據結構,并保證一定的擴展性,為系統的后續發展打下基礎;另一點是資料的整理,由于牽涉復雜的關聯關系,所以對應關系一定要準確,也方便后期數據的修訂與增刪。
由于受時間和現有條件的限制,展示平臺的試用版還有很多待完善和補充的空間。比如,可通過圖像處理技術將鈐印圖片單獨分離加工,使之更加完整清晰地呈現,還可嘗試使用國際圖像互操作框架(IIIF)技術對其加以改進和優化,同時補充實際測量的印章尺寸;在印文對應的書影上標注其題名及索書號,并補充印章鈐蓋位置的文字描述;在檢索結果中的印文來源圖書信息,可加入“學苑汲古”數據庫中本館的對應書目鏈接,以及入選《山東省珍貴古籍名錄》的古籍簡介等。此外,平臺所匯總的藏書印圖片及其所涉及的印章主人的介紹內容,還可以作為特色素材,用來進行文化宣傳及制作文創產品,讓優秀的傳統文化以靈活多樣的形式展現出來,惠及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