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琛輝/福建省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發展服務中心 363118
生豬養殖中的保育豬階段的養殖非常關鍵,直接影響飼養管理效率和生產性能。在保育豬斷奶的初期階段,仔豬從母乳喂養準備喂飼料喂養,很容易受到飼料應激和環境應激的影響,出現疾病的概率升高,影響保育處的生長性能。為此,養殖人員應該格外的關注保育豬的生長情況,采取科學的思飼養管理措施,合理搭配營養均衡的飼料,做好疫病的防控,提高保育豬的生長性能,提高養殖戶的經濟收入。
一般情況下,哺乳期仔豬在21~28d左右斷奶,之后轉群到保育舍。仔豬在斷奶中容易出現應激反應,包括心理應激,指母子分了以后心理上失去了依靠;另一方面為環境應急,飼料突然發生變化之后出現應激反應。為此,應該為保育豬創造適合的生活環境,降低應激因素帶來的不利影響。
1.1 母子分離在仔豬斷奶中,采用母走仔留的技術,讓母豬轉出產房,仔豬繼續在產房喂養5~7d,這樣一來飼養環境、溫度和濕度條件沒有變化。
1.2 溫度濕度在轉群前一天,保證保育舍的溫度和濕度與產房一致,有助于仔豬順利斷奶。管理人員可以適當的提高保育舍前期的溫度,減少斷奶中產生的應激反應。
1.3 早期控料仔豬離開母豬之后的1~2d 內可能采食量明顯下降,經過兩天之后可能暴飲暴食,造成消化不良,引發腹瀉。為此,在斷奶初期階段,堅持少量多餐的原則,每次不用添加過多的飼料,每天可控制7~8 餐,減少因為飼料改變而出現的應激反應。
1.4 飼養密度飼養密度大小直接影響注射的溫度、濕度、通風和有害氣體的變化,會影響仔豬的采食量、飲水、排便、活動等行為。密度太大會影響仔豬的采食量,尤其在夏季,溫度升高之后采食量下降,容易引發疾病,而密度太小造成資源浪費。
1.5 仔豬飲水仔豬剛進入保育所對飼料和飲水還需要熟悉,針對剛轉入保育舍的仔豬,要調整飲水器的位置,便于仔豬快速找到水源,提高仔豬的飲水量。當前飲水器有3 種:鴨嘴式飲水器、乳頭式飲水器和杯式飲水器。
2.1 人工飼喂在喂食之前要觀察料槽內飼料的量,然后結合上次的喂養量適當添加。該階段要堅持少喂勤添的原則,喂食6~8 次即可。
2.2 自由采食為了促進仔豬的生長,可采用自由采食的方式。結合仔豬日齡和采食量適當的增加,滿足仔豬的生長需求,提高飼料的轉化率,減少飼料的浪費。
3.1 飼喂在產房仔豬補料時,要采用人工添加飼料的方式,讓仔豬容易獲得飼料。仔豬剛開始自由采食可能不會拱料,飼養員應該加以引導,可以人工轉動料筒或者擋桿,以免飼料的浪費,同時幫助仔豬采食,當仔豬適應之后再自由采食。
3.2 飲水仔豬轉入保育舍時,應該對飲水器進行放水,用手按壓鴨嘴式飲水器的擋桿,將臟水放掉之后可以引導仔豬飲水,檢查飲水器是否正常。可以適量的添加營養物質,連續3d 能夠減少應激。
3.3 分群仔豬轉群之后要結合體重、性別、年齡等合理的分群,可以引導仔豬平等競爭,減少不平等的競爭造成的仔豬衰弱。分群10d 之后,對比較弱的仔豬需要調欄,放在其他的保育舍,在穩定的濕度和溫度環境下生長。
3.4 調教仔豬轉群以后要做好飲食工作,還要做好排便和睡眠的管理,有利于之后的飼養管理。此外,在仔豬排便的地方灑水,或者將糞便集中在排泄區,加強糞便管理。
4.1 飼料添加仔豬轉群到保育舍的第1 周應該繼續飼喂教槽料,經過3~4d 之后按照一定的比例轉換飼料。結合仔豬的日齡變化準確的調整飼料出口位置,滿足仔豬的采食需求。觀察仔豬是否吃飽,并結合糞便和體型情況適當的增加飼料。
4.1.1 采食行為如果人工添加飼料的話,仔豬會集體哄搶,吃完后還會繼續在料筒邊,說明仔豬沒有吃飽,養殖人員要觀察仔豬的采食情況。
4.1.2 糞便仔豬斷奶3d 之內糞便會由粗變細,由黃色變成褐色,說明排便正常。如果糞便色澤正常,不需要改變投喂量,如果糞便變軟,顏色呈黃色,并且糞便中有沒有消化的飼料,說明仔豬可能出現下痢,要適當的停止飼料的喂養,并且檢查飼料的質量。
4.1.3 仔豬的腹圍要觀察仔豬的生長狀態,發現腹部比較充盈,說明仔豬已經吃飽,否則要適當的增加飼喂量。
4.2 溫度和濕度的控制在仔豬轉舍之后,要做好圈舍內的溫度控制工作,控制在28℃左右,之后每周降低一度。斷奶后的4~5 周,應該將溫度控制在22~24℃,圈舍內濕度控制在65%左右。此外,做好通風管理工作,結合圈舍內空氣的質量和環境溫度控制好通風時間。在保育豬生長前期階段,要為其提供溫暖的環境,保證空氣流暢和新鮮,否則有毒有害氣體殘留會影響仔豬的生長健康,導致免疫力下降,疫病發生概率增多。如果有必要,可以在圈舍安裝保溫燈,控制建設溫度,減少因為腹部受涼而引發的疾病。在夏季高溫天氣的中午時段,可以適當的通風換氣。
4.3 藥物保健措施保育豬突然改變生長環境和飼料條件會增加應激的可能性,為了減少患病概率,除了需要應該加強日常的管理,要做好日常的藥物保健。從飼養實踐中可知,仔豬存在三方面的生理缺陷,包括體溫調節能力差、消化機能不健全和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養殖人員通過提供溫暖的環境和健康的飼料能夠提高仔豬的抗病能力,可以通過保健來彌補仔豬的生理缺陷,主要的保健措施有以下幾部分:飲水中添加保健類藥物、在飼料中添加保健的藥物、科學的免疫注射和日常治療。
4.3.1 飲水中添加藥物可以在保育豬的飲水中添加電解質和多種維生素,能夠最大程度的緩解應激反應,同時提高仔豬的抗病能力。因為仔豬突然斷奶,不能從母乳中獲得抗體保護,腸道內會滋生大量的病菌,導致抵抗能力降低,容易患各種呼吸道疾病。在斷奶后的前一周到兩周,在飲水中添加藥物,如添加廣譜抗生素,能夠預防一些疾病。
4.3.2 飼料中添加藥物仔豬斷奶兩周之后母原抗體逐漸消失,出現各種類型的疫病,比較普遍的是呼吸道疾病,可以提前在飼料中添加藥物,提高仔豬的抗病能力。
4.3.3 免疫注射仔豬斷奶后的一段時間母源抗體能夠起到保護的作用,之后抗體水平逐漸下降,可采取免疫注射的方式提高仔豬的抗體水平。在注射之前要進行抗體檢測,確定最佳的免疫時間,注射完成之后還要進行抗體的監測。在一些大規模機械化的養豬場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發病之后容易控制。保育豬階段要注射幾種疫苗,如豬瘟、口蹄疫等,其他的疫苗結合季節性的發病特點注射。
4.3.4 日常治療飼養管理人員要加強對仔豬的觀察,尤其是斷奶一周以內的仔豬,發現異常之后及時的確診和治療,如果出現疑似病例,要及時的隔離觀察,并且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療對策。多數情況下,仔豬的常見病為下痢和呼吸系統疾病,也可能出現關節腫大等現象,如果同一養豬場死豬出現的病癥相同,并且發展趨勢比較快,結合臨床癥狀加入抗生素治療,盡快的控制疾病,避免疫病的擴散和蔓延。
4.4 日常管理在保育豬飼養管理中,要加強衛生和消毒工作,保證圈舍干燥衛生,定期做好消毒工作,消滅豬舍的病原微生物。每天定期的清理圈舍的糞便,并且做無害化處理。養殖戶在每天的巡視中一旦發現仔豬體格消瘦、嗜睡和食欲不振現象要及時的隔離仔豬,并且對癥治療,并且做仔豬的治療效果的記錄,便于后期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