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龍/安徽省太和縣動物衛生監督所 236600
大量研究結果證明,隨著家禽日齡的增加,腸道內菌群會變得越來越復雜且種類越來越多。在家禽剛出殼時,腸道環境處于無菌狀態下,所以說在雛禽階段是建立腸道菌群系統的關鍵時期,以后隨著家禽日齡的增長,促使整個腸道處于相對穩定的生態平衡。
通過試驗發現,肉雞在3、7、14、28、49 日齡時,盲腸內的微生物組成有明顯不同,并且隨著肉雞日齡的增加,腸道微生物逐漸由簡單向復雜呈多樣性變化。并且腸道內微生物變化具有一定規律性,充分說明腸道微生物變化的多樣性直接與家禽日齡息息相關。
有的孵化場為了提高育雛階段的成活率,在家禽出殼后1 日齡就肌肉注射抗生素,來預防細菌感染消化系統,殊不知這是一種非常措施的做法,因為這樣會嚴重打破雛禽腸道菌群平衡,不利于今后良好的生長發育。
雛禽入舍后的飼養環境也會對腸道菌群的組成產生很大影響。不同地區、不同養殖場、不同飼養條件下,雛禽腸道內定植的微生物菌群結構也會發生很大變化,尤其是飼養環境對早期腸道菌群的定植具有重要影響,如果飼養條件惡劣、密度較大、空氣污濁等條件下,會促使環境中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增加家禽感染病原體和發生疾病的機會,進而腸道內的微生物勢必會受到嚴重影響。
在育雛階段必須提高舒適的生活環境,保持舍內溫度濕度適宜,改善通風管理,避免冷風直接吹到雛禽身上而發生感冒或呼吸道疾病。根據家禽品種和日齡提供合理的飼養密度,隨時擴群后調整,避免飼養密集,同時提供充足的料位和水位,防止爭搶飼料和飲水,引起體質下降或弱小家禽較大的現象,進而降低家禽感染發病機會。
在飼料中添加外源飼用酶,酶類可以降解底物產生糖類,這些糖類既可以溶解又難以被機體吸收,正好能夠被腸道有益菌所利用,對于家禽來講,腸道內有益菌發酵后產生的揮發性脂肪酸,不僅能夠為家禽的生長發育提供大量能量,而且還能夠有效控制腸道內彎曲桿菌和沙門氏菌的數量,進而維持家禽的腸道健康。
在研制家禽飼料配方時,既要根據不同生長階段配制營養全價的飼料,又需要根據養禽場的實際情況,在飼料中添加外源飼用酶,這樣非常有利于腸道內有益菌的繁殖,保證家禽更加健壯地生長和發育。另外也可以在飼料中添加益生素或微生態制劑,這樣也能夠調節腸道菌群平衡,對維持腸道健康非常有益。
在家禽飼養過程中,經常使用抗生素來防治家禽疾病,殊不知過度依賴抗生素,就會對家禽腸道產生嚴重危害,促使腸道菌群紊亂和失去平衡。大多抗生素都能夠直接影響腸道內的微生物系統,在抑制有害菌增殖的同時,還可以對有益菌產生傷害,抑制有益菌在腸道內增殖,還會損害腸道黏膜系統,進而引起免疫抑制。由此可見抗生素對家禽腸道菌群結構產生的破壞作用,具有不可修復的嚴重危害,尤其在家禽處于產蛋期時,一旦腸道菌群失去平衡,就會引起生產性能的明顯下降。
在實際生產中需要根據家禽具體情況來合理防治疾病,盡量減少抗生素的使用數量,避免對腸道菌群造成破壞,維持腸道健康和正常生產水平。雖然有的抗生素具有促生長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在飼料中長期添加,因為抗生素不僅對腸道內的微生物菌群產生嚴重影響,還會促使機體產生耐藥性,一旦家禽發生疾病后很難治愈或增加治療成本,這也是我們提倡無抗養殖的重要原因。
試驗證明,給不同日齡的肉雞使用阿維菌素后,空腸內的微生物菌群組成發生變化,嗜酸片球菌、糞鏈球菌和魏斯氏菌屬等只在沒有使用阿維菌素的對照組內能夠看到,說明阿維菌素能夠抑制上述菌群生長,造成腸道內微生物多樣性下降。并且發現對于沒有使用抗生素的肉雞,雖然在用抗生素治療疾病期間,抗性基因頻率增加,但停止用藥后抗性基因頻率會迅速降低。
所以在家禽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藥物來防治疾病,盡量減少用藥次數和時間,有條件的養殖場應采集病料進行實驗室檢測,并結合藥敏試驗選擇高敏藥物,切忌用藥劑量過大或療程時間過長,避免對腸道微生物組成造成影響。建議科研單位研制出替代抗生素的促生長劑,來保證家禽的健康生長和發育。
隨著畜牧業的規模化發展,各種各樣的天然型飼料添加劑逐漸增加,包括益生元、益生菌、發酵劑和酶類等,將益生菌添加在飼料中,有利于增加家禽腸道有益菌群的數量,促使腸道菌群平衡,是替代抗生素添加劑的最佳產品,因為益生菌不僅可以產生有益的代謝產物,對機體免疫系統產生刺激作用,并誘導機體產生特異性的免疫反應。同時有益菌還能夠抑制或競爭細菌素,減緩有害菌群的定植和生長,這樣有害菌群產生的毒害代謝物相應減少。實驗證明:芽孢菌和乳酸桿菌能夠對機體腸道內的有害菌群產生抑制作用,進而促使有益菌群的生長和定植。益生菌能夠對肉雞盲腸內的大腸桿菌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促使腸道內的病原菌數量大大降低,并且隨著在飼料中添加益生菌量的增加,肉雞盲腸內的大腸桿菌數量明顯下降。最重要的是腸道內微生物結構還會影響機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腸道上皮細胞的滋養和免疫細胞的活性。
在家禽養殖過程中,可以通過適當的飼料配方或者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益生菌,能夠抑制病原微生物的定植和生長,達到維持腸道菌群平衡和腸道健康的目的。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家禽對飼料營養的消化和吸收,還可以進一步滋養腸道上皮細胞和增強免疫細胞活性,最終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家禽在正常生長發育情況下,整個腸道內的微生物種類和數量會處于動態平衡狀態,一旦正常菌群受到物理、化學或生物因素的影響,就會促使腸道菌群失去平衡,致使條件性致病菌或病原菌迅速定植和生長,造成家禽機體免疫力降低,進而發生炎癥反應。經過大量研究證明,感染盲腸肝炎的雞群,腸道內的雙歧桿菌和類桿菌數量明顯減少,而革蘭氏陰性桿菌正在過度繁殖,并且機體腸道菌群失去平衡的程度與盲腸肝炎疾病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雞群感染慢性球蟲病時,其糞便中微生物結構和黏膜免疫相關的微生物菌群多樣性均明顯降低。由此可見實際生產中可以提高檢測家禽腸道菌群組成和動態來預防或診斷疾病。
綜上所述,對家禽腸道菌群產生的因素比較復雜,主要有家禽日齡、飼養環境、飼料、益生菌、抗生素和病原體感染等。在實際生產中需要重視育雛期的飼養管理,盡量減少抗生素的使用次數和劑量,還可以在飼料中適當添加益生菌和酶類制劑,增加腸道有益菌群的繁殖,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進而維持腸道菌群處于平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