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靈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 北京 102488)
兩漢時期,國家圖書整理編撰機構并沒有形成專門的職官體系,但專業性非常強。據《漢書·藝術志》記載,西漢時期,成帝下詔命令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1]1701。這樣的校書安排,可以發揮校書人的專長,對所列校之書進行相對專業的校對。東漢時期,據《后漢書·文苑列傳》記載,進行國家圖書整理的職官主要是謁者仆射、校書、五經博士等[2]。
曹魏時期的圖書整理機構主要是秘書郎。與漢代分類職官分別校書不同,曹魏的圖書整理工作集中于秘書郎一職。鄭默任秘書郎期間,根據劉向《七略》六分法將曹魏的國家圖書編目分類為甲、乙、丙、丁四類,編撰成魏國藏書目錄《魏中經簿》。兩晉時期,國家圖書整理機構名稱先后發生變化,但基本承襲曹魏的設置,主要是秘書監、著作省。中書省作為國家的行政機構,對于國家圖書的整理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散騎常侍、侍中、散騎侍郎也都屬于國家圖書整理的輔助機構。太子洗馬及王之文學、典書令等也參與了圖書整理工作,可被視為官方機構。
兩晉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段來看,戰亂頻繁,朝政穩定期短。盡管如此,兩晉也非常注重圖書的整理工作。西晉時期,主要的圖書整理機構為秘書監,具體負責對圖書進行分類、校對、編目等工作。當然,作為一個國家的圖書整理編撰機構,國史的編撰整理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從具體職官設置與職能來講,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秘書”一詞源于圖書秘記之事。《通典》卷二十六“秘書監”條:“(秘書監)以其掌圖書秘記,故曰秘書。”[3]732周代的太史官掌建邦之六典,外史掌四方之志及三皇五帝之書。漢代收藏圖書的地方,有石渠、石室、延閣、廣內,貯之于外府。御史中丞居于殿內,掌蘭臺之秘書。麒麟、天祿二閣,藏之于內禁。后漢書籍藏于東觀,漢桓帝延熙二年,開始設置秘書監一人,章典圖書古今文字,考合同異,隸屬太常。漢代以后,無論秘書監機構名稱如何變化,其基本工作也都與圖書典籍整理有關。
兩晉時期,國家圖書整理專業機構為秘書監。據《晉書》卷二十四《職官志》載:
秘書監,案漢桓帝延熹二年置秘書監,后省。魏武為魏王,置秘書令、丞。及文帝黃初初,置中書令,典尚書奏事,而秘書改令為監。后以何禎為秘書丞,而秘書先自有丞,乃以禎為秘書右丞。及晉受命,武帝以秘書并中書省,其秘書著作之局不廢。惠帝永平中,復置秘書監,其屬官有丞,有郎,并統著作省[4]735。
漢桓帝時期最初設置了秘書監,隨后將這個機構撤掉。曹操為魏王時,設置了秘書令、秘書丞。曹丕執政時期,設置了中書令,掌管尚書奏事,將秘書令改為秘書監。《通典》卷二十六“秘書監”條,對《職官志》的表述做了補充,認為中書令的職責是“典尚書奏事”,而秘書監的職責為“掌藝文圖籍”之事。之后任命何禎為秘書丞,隨后又任命何禎為秘書右丞。西晉時期,晉武帝將秘書合并至中書省,秘書著作局仍在運作。惠帝時期,又恢復了秘書監,下設屬官包括秘書丞、秘書郎,并統著作省。
秘書監作為國家圖書整理編撰機構,是從三國曹魏時期開始的。曹魏時期,擔任秘書郎的鄭默依據《別錄》的體例,對魏所有圖書進行刪定,整理成官府藏書目錄《中經》。據《晉書》卷四十四《鄭默傳》載:“起家秘書郎,考核舊文,刪省浮穢。中書令虞松謂曰:‘而今而后,朱紫別矣’。”[4]1252
西晉時期,圖書整理機構主要為秘書監。泰始十年(274年),荀勖領秘書監,與中書令張華按照劉向《別錄》對國家典籍進行整理。據《晉書·荀勖傳》載:
俄領秘書監,與中書令張華依劉向《別錄》,整理記籍[4]1154。
劉向《別錄》的分類體例,成為荀勖整理、分類、校對圖書的參考。經過戰亂流失后又重新搜集回的圖書,數量繁多,種類繁雜,整個圖書整理工作量大難度也大。以至于荀勖為了專心做好校書之事,而辭讓了別的職務。
華嶠也曾被任命為秘書監。據《通典·職官》載:“南省文章、門下撰集皆統之。《嶠集·謝秘書監表》曰:‘劉向父子,世典史籍,馬融博通,三入東觀,非臣庸賤所敢投跡’。”[3]732這是華嶠辭謝秘書監職位的上書。由此看出,秘書監絕非一般人可以擔任,需要有深厚的歷史積淀且博學多識。摯虞也曾任職秘書監,《晉書》贊曰:“摯虞博聞。”[4]1436華譚為秘書監,據《通典·職官》載:“(華譚)自負宿名,意甚不快,曰:‘臣老矣,將待死秘閣,汲黯之言,復存于今日’。上不悅。”[3]1732
秘書監的下屬職官有秘書郎、秘書丞,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編撰史書。司馬彪任秘書郎期間,編撰了《續漢書》。
泰始中,為秘書郎,轉丞。注《莊子》,作《九州春秋》。以為“先王立史官以書時事,載善惡以為沮勸,撮教世之要也。是以《春秋》不修,則仲尼理之;《關雎》既亂,則師摯修之。前哲豈好煩哉?蓋不得已故也。漢氏中興,迄于建安,忠臣義士亦以昭著,而時無良史,記述煩雜,譙周雖已刪除,然猶未盡,安順以下,亡缺者多。”彪乃討論眾書,綴其所聞,起于世祖,終于孝獻,編年二百。錄世十二,通綜上下,旁貫庶事,為紀、志、傳凡八十篇,號曰《續漢書》[4]2141-2142。
秘書郎、秘書丞主要充當史官的角色,負責對過往及當下歷史做記述整理,以勸善懲惡。史官記錄歷史的傳統,由秘書監繼承了下來。秘書監雖然掌管的是國家所有的圖書典籍,但史書仍是其工作的重點。此后,無論秘書監的名稱以及職官如何變化,基本的工作——編撰史書未曾改變。
除了編撰史書,秘書郎還擔負著校書的任務。后漢馬融任秘書郎,在東觀校書。魏武帝建國之后,任命劉邵為秘書郎,出乘鹿車,主要任務也是校書。晉鄭默、劉隗都起家秘書郎。當然,也有人借秘書郎職位的便利,為自己尋找讀書寫作的機會。左思因妹妹左棻入宮,得以遷居洛陽,為了寫作《三都賦》,自認為見識不廣博,求為秘書郎,一方面負責國家圖書整理編撰,一方面也便于自己寫作。
一般來講,秘書監是國家所有圖書的整理編撰機構,著作省是史書編撰的具體執行機構,主要任務是對國史的編撰與國家圖書的校對。著作省下屬職官有著作郎與佐著作郎。
1.2.1 著作郎
《晉書》卷二十四《職官志》載:
著作郎,周左史之任也。漢東京圖籍在東觀,故使名儒著作東觀,有其名,尚未有官。魏明帝太和中,詔置著作郎,于此始有其官,隸中書省。及晉受命,武帝以繆徵為中書著作郎。元康二年,詔曰:“著作舊屬中書,而秘書既典文籍,今改中書著作為秘書著作。”于是改隸秘書省。后別自置省而猶隸秘書。著作郎一人,謂之大著作郎,專掌史任。又置佐著作郎八人。著作郎始到職,必撰名臣傳一人[4]735。
著作郎,最初設置的功能類似于史官,記錄國史。東漢東觀著作空有名,無實際官員配置。魏明帝開始設置著作郎的官職,隸屬于中書省。西晉元康二年,將中書著作郎改制為秘書著作郎,隸屬秘書省。之后雖然單獨設置了著作省但仍然隸屬于秘書省。因此,可以認為,元康二年以前,著作郎、佐著作郎隸屬中書省,之后,隸屬于秘書省。著作郎的主要職責是撰寫國史,可以是官家任命的官吏來撰寫,也可以私人撰寫。撰寫史書的人,可以是豪族,也可以是寒素。但想要完成著述必須依靠一定的錢資作為基礎來購買紙筆。
《晉書》卷八十二《王隱傳》載:“太興初,典章稍備,乃召隱及郭璞俱為著作郎,令撰晉史”。王隱作為寒素之人,編撰國史,曾與豪族虞預發生過矛盾:
時著作郎虞預私撰《晉書》,而生長東南,不知中朝事,數訪于隱,并借隱所著書竊寫之,所聞漸廣。是后更疾隱,形于言色。預既豪族,交結權貴,共為朋黨,以斥隱,竟以謗免,黜歸于家。貧無資用,書遂不就,乃依征西將軍庾亮于武昌。亮供其紙筆,書乃得成,詣闕上之。隱雖好著述,而文辭鄙拙,蕪舛不倫。其書次第可觀者,皆其父所撰,文體混漫義不可解者,隱之作也[4]2143。
據《晉書》卷八十二《虞預傳》載,虞預愛好經史,憎恨玄虛,私自編撰《晉書》四十余卷、《會稽典錄》二十篇、《諸虞傳》十二篇,皆行于世。
徐廣作為著作郎,也曾撰寫史書。孝武帝時,“除秘書郎,典校秘書省。增置省職,轉員外散騎侍郎,仍領校書。”義熙初,徐廣奉詔撰車服儀注,除鎮軍諮議,領記室,封樂成侯,轉員外散騎常侍,領著作。尚書奏:“……臣等參詳,宜敕著作郎徐廣撰成國史。”[4]2158徐廣用十二年的時間,撰成《晉紀》,共四十六卷。徐廣想要“解史任,不許,遷秘書監”。
陳壽被司空張華提拔,任命著作郎,撰寫《三國志》六十五篇。時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4]2137。除陳壽外,陸機也曾官任著作郎。《晉書》卷五十四《陸機傳》載:
張華薦之諸公。后太傅楊駿辟為祭酒。會駿誅,累遷太子洗馬、著作郎[4]1473。
著作郎人選的首要條件就是有“史才”,即對歷史有深刻的了解。據《晉書》卷八十二《謝沈傳》載:“何充、庾冰并稱沈有史才,遷著作郎,撰《晉書》三十余卷。”[4]2152謝沈曾編著過《后漢書》百卷及《漢書外傳》,可見,著作郎對過往以及當下歷史的深刻了解是選官最重要的條件。
1.2.2 佐著作郎
參與國家圖書整理工作的還有佐著作郎。《晉書·陳壽傳》載:“司空張華愛其才,以壽雖不遠嫌,原情不至貶廢,舉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補陽平令。撰《蜀相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領本郡中正。撰魏吳蜀《三國志》,凡六十五篇。”[4]2138
《晉書》卷八十二《孫盛傳》載:“起家佐著作郎,以家貧親老,求為小邑,出補瀏陽令。”[4]2147之后孫盛累遷秘書監。著《魏氏春秋》《晉陽秋》。《晉陽秋》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晉陽秋》詞直而理正,咸稱良史焉。既而桓溫見之,怒謂盛子曰:“枋頭誠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說!若此史遂行,自是關君門戶事。”其子遽拜謝,謂請刪改之。時盛年老還家,性方嚴有軌憲,雖子孫班白,而庭訓愈峻。……盛大怒。諸子遂爾改之,盛寫兩定本,寄于慕容俊。太元中,孝武帝博求異聞,始于遼東得之,以相考校,多有不同,書遂兩存。[4]2148
習鑿齒撰《漢晉春秋》,襄鄧反正,“朝廷欲征鑿齒,使典國史,會卒,不果。”[4]2154
郭璞曾官任著作佐郎,奉命與王隱一起編撰國史。《晉書》卷七十二《郭璞傳》載:
璞著《江賦》,其辭甚偉,為世所稱。后復作《南郊賦》,帝見而嘉之,以為著作佐郎[4]1901。
干寶,少時勤于學習,以才器被召為佐著作郎。東晉中興草創,一切職官制度還沒有形成,中書監王導建議朝廷設置史官,并建議佐著作郎干寶等人一起撰寫國史。《晉書》卷八十二《干寶傳》載:
中興草創,未置史官,中書監王導上疏曰:“夫帝王之跡,莫不必書,著為令典,垂之無窮。……宜備史官,敕佐著作郎干寶等漸就撰集。”[4]2149-2150
著《晉紀》,自宣帝迄于愍帝五十三年,凡二十卷,奏之。其書簡略,直而能婉,咸稱良史[4]2150。
著作省在機構歸屬上,曾是中書省的下屬單位。隨著政治體制的變革與完善,各職責的權力劃分也逐漸清晰,著作省基本屬于秘書省管理。秘書監可以推薦著作佐郎的人選。《晉書·華譚傳》載:“建武初,授秘書監,固讓不拜。太興初,拜前軍,以疾復轉秘書監。自負宿名,恒怏怏不得志。時晉陵朱鳳、吳郡吳震并學行清修,老而未凋,譚皆薦為著作佐郎。”[4]1456由此也可以看出,作為著作佐郎,其學識和品行都非常重要。在年齡方面,反而年齡稍長,對圖書的整理工作更有幫助。
秘書省與著作省是兩晉時期國家圖書整理編撰的專業機構,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中書省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所用。中書令、中書監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圖書整理工作,但它有推薦和選拔具體的秘書監與著作省人員的權力。尤其是在撰修國史、設置史官的問題上,中書令、中書監起到了推動作用。
據《晉書》卷二十四《職官志》載:
魏武帝為魏王,置秘書令,典尚書奏事。文帝黃初初改為中書,置監、令,以秘書左丞劉放為中書監,右丞孫資為中書令;監、令蓋自此始也。及晉因之,并置員一人[4]734。
魏武帝時,秘書令的職責主要是“典尚書奏事”。魏文帝時期,秘書左丞、秘書右丞分別擔任中書監、中書令的官職,那么中書左丞、中書右丞相當于共同承擔了“典尚書奏事”,即向皇帝啟奏朝廷之事。晉繼承了中書監、中書令的設置。
據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考論,與曹魏相比,兩晉時期的中書令在權力、地位、職權上都比較高,中書令、中書監儼然成為參與朝廷政事最重要的職官。關于西晉中書的職責,據《晉書·荀勖傳》載:“勖久在中書,專管機事。”[4]1157由此可知,西晉的中書實際上主要掌管朝廷機要之事,負責的應該是方方面面的事情,那么,國家圖書整理編撰工作也屬于其分內之事。以張華、王導分別為例。張華擔任中書令時,負責朝廷日常政治事務,向皇帝舉薦人才,晉武帝時,中書令可以參與國家圖書編撰。張華任職期間,奉朝廷之命,與荀勖一起修撰國家圖書。從此可以看出,西晉時期,中書與秘書機構的職責劃分并不十分嚴格。作為中書令,既要管理國家日常事務,也需要參與國家圖書的編撰。
如果說中書令直接參與國家圖書編纂工作的話,中書監就屬于間接參與,但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晉室南渡,江左草創,職官制度尚且不完善,史官制度及機構更是沒有。身為中書監的王導向皇帝上書,建議設置史官,編纂國史。
據《晉書》卷八十二《干寶傳》記載,干寶之所以能夠作為佐著作郎參與國史編撰,是因為中書監王導建議設置史官并向皇帝推薦了干寶等人。在此過程中,說明中書監在國家典籍編撰尤其是國史編撰中的重要作用。
御史中丞掌管圖書典籍之事,從漢開始。《通典·職官》記載:“漢初,御史中丞掌蘭臺秘書圖籍之事,至魏晉,其制猶存。故歷代營都邑,置府寺,必以秘書省及御史臺為鄰。”[3]733從漢代開始,直到魏晉,御史中丞都可以掌管國家圖書典籍之事,由此可見,漢魏晉時期,秘書省與御史臺職責劃分并非十分嚴格,甚至職能重疊。
散騎常侍最先由秦設置,魏文帝黃初初年時將其職官改制為中常侍,職責主要是規勸皇帝,向皇帝諫言。據《晉書》卷二十四《職官志》載:
散騎常侍,本秦官也。秦置散騎,又置中常侍,散騎騎從乘輿車后,中常侍得入禁中,皆無員,亦以為加官。……魏文帝黃初初,置散騎,合之于中常侍,同掌規諫,不典事……至晉不改[4]733。
而侍中的職責主要為“備切問近對,拾遺補缺”[4]733。在實際工作中,散騎常侍、侍中除了需要規諫皇帝之外,還要參與國家圖書的整理工作,尤其是同時擔任著作之后,主要的工作就是撰寫國史。《晉書》卷三十九《王沈傳》載:
后起為治書侍御史,轉秘書監。正元中,遷散騎常侍、侍中,典著作。與荀、阮籍共撰《魏書》,多為時諱,未若陳壽之實錄也[4]1143。
王沈的職位為散騎常侍,又遷侍中,同時典著作。除了散騎常侍、侍中,散騎侍郎也可以參與國家圖書整理工作。據《晉書》卷三十九《荀傳》載:“擢拜散騎侍郎,累遷侍中。”[4]1150
散騎常侍、侍中、散騎侍郎等職官原本是皇帝身邊的規諫之臣,需要隨時對皇帝的言行進行規勸和諫言,而規勸和諫言都需要深厚的知識儲備,既能引經據典,又能有理有據,這就需要熟讀百家經典及各類書籍。因此,讓散騎常侍、散騎侍郎、侍中同時兼任著作官職,他們完全可以勝任。
太子洗馬本為太子太傅、太子少傅的屬官。太子二傅的職責主要是教導東宮太子讀書、禮儀、政事等,但具體事務則由其下屬執行。《漢書·百官公卿表》曰:“太子太傅、少傅,古官。屬官有太子門大夫、庶子、洗馬、舍人。”[1]733太子洗馬隸屬東宮,在實際工作中,主要負責圖書的整理工作。《晉書·職官志》載:洗馬八人,職如謁者秘書,掌圖籍。釋奠講經則掌其事,出則直者前驅,導威儀[4]734。
太子洗馬可以典掌圖籍,應該與這個職位的工作性質有關。太子洗馬需要為東宮太子講經釋義,因此,在具體工作當中就必須做到,首先自己對圖書典籍分類及具體內容有清晰的認識。陸機曾擔任過太子洗馬,編撰過《晉紀》四卷。可見,太子洗馬的職官也具有編撰史書的職能。
除了朝廷設置的典校圖書的職官外,諸王也可以進行圖書典校。據《職官志》載,大國可以設置典書、典書丞等職位:“大國置左右常侍各一人,省郎中,置侍郎二人,典書、典祠、典衛、學官令、典書丞各一人,治書四人……。”[4]743-744關于典書的設置,唐代弘文館、秘書省、崇文館、司經局各置二人、八人、二人、四人,掌各館、局所藏之四部圖書[5]。根據唐代的設置可以推測,晉時的典書、典書丞、典書令也基本從事與圖書收藏整理有關的工作。
除太子之外,其他藩王的侍從也可以進行圖書整理的工作,甚至專門設置了相應的官職。《晉書·職官志》載:“王置師、友、文學各一人……”[4]743,王國設置文學從漢代開始,據《通典》卷三十《職官十二》“太子文學”條載:“漢時郡及王國并有文學,而東宮無聞。魏武置太子文學。”[3]829按照太子文學的工作內容,王所置文學應當也是從事圖書整理的職官,隨時供諸王翻閱學習,或者根據諸王的命令,從事編書校書之類的工作。
兩晉時期的圖書整理機構主要繼承曹魏的相關職能設置而有所改變。基本的圖書整理機構是秘書監,下設秘書丞、秘書郎。著作省作為秘書省的常規下屬機構,下設職官著作郎、佐著作郎,主要負責國史的編撰。此外,中書令、中書監也在不同程度上參與了國家圖書的整理編撰工作,在人選推薦、史官設置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此外,相關的輔助機構還有散騎侍郎、散騎常侍、侍中、太子洗馬、典書、典書丞、典書令、文學等。
(來稿時間:202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