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海縣實驗小學 王 玲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借助聆聽、表現、創造等音樂活動,讓學生領略其中美的內容,能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形成積極樂觀的學習態度、健康的審美情趣、樂觀的生活態度。但在當前音樂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于知識的講授、技能的訓練,而忽略了學生對美的體驗。音樂美的要素有旋律、節奏、和聲、音色、織體、曲式、力度等內容,其中旋律、節奏、和聲與音色是其中的四大要素。旋律是風格化的,易于被記憶的要素,能展示與眾不同的魅力;和聲是兩個或更多的樂音引發的共鳴,有突出自然界和諧規律的協和和聲,也有突出動力性的不協和和聲;節奏是長短音有規律的融合,有跳動、律動等節奏,有緩慢、快速之分;不同的樂器有不同的音色,相同的樂器運用不同的演奏方法也會存在音色的差異。學生在審美過程中接受聽覺的刺激,能引發學生的體驗、想象,感受音樂表達的情感與意境,從而能體悟作品的美感。
歌唱是情感外露、表達抒情的活動,能給人帶來內心的愉悅、審美的享受、精神的滿足。歌聲是最難以模擬的聲音,是人們最為得意的貼身樂器,當人有情感表達的欲望時就會產生唱歌的沖動。歌曲能以美的形象感染學生,讓音樂澆灌孩子的心田。學生在歌唱教學中可以習得音樂知識、掌握音調、節奏、情緒的變化,感知弱力度的要素,能提升自己的識譜能力。學生在學唱中能理解音樂作品的內容、感受作品的情緒、理解作品的風格,對音樂作品產生深入的情感體驗。
如在學習蘇少版三年級上冊《白鴿》一課內容時,首先教師呈現和平鴿的圖片,并創設情境:“鴿子能為人們傳遞書信,曾口銜橄欖枝給戰火中的人們帶來和平的希望,誰能模仿一下鴿子的叫聲?今天我們班級也來了一只小白鴿,它也想歌唱,讓大家閉上眼睛,細細聆聽。”教師讓學生初聽歌曲,感受情緒,范唱第二聲部,讓學生說說小鴿子會用怎樣的聲音呼喚我起床呢?(親切、急切)接著讓學生復聽歌曲,說說這首歌曲共有幾個樂句?有沒有你認為熟悉的樂句?最后讓學生隨琴學唱,感受第一樂句的旋律特點。學生運用活潑輕快、富有彈性的聲音進行演唱。在歌唱教學中,教師要調動學生參與的興趣,可以與學生進行簡短的交談,讓他們體會歌曲的情感;可以借助提問引發學生的思考、交流;可以借助故事編講,或圖片欣賞、情景引導等方式,讓學生置身其中,引發學習歌曲的興趣。歌唱除獨唱外,還有齊唱、輪唱、合唱等形式,在齊唱時要聲音整齊、協調統一;在輪唱時要保持各聲部的聲高、節奏的把握要一致;合唱要做到渾厚、和諧,富有立體感。
器樂的學習,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樂器的演奏方法、樂器發展的歷史、作品的結構與風格,從而能促進學生對器樂作品的理解。學生在學習器樂的同時,要學會視譜,能把握音準、節奏,能促進學生音樂技能的遷移。器樂的學習能活化課堂氛圍,充實學習內容,能提升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如在學習蘇少版三年級下冊《幽默曲》一課內容時,教師播放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創作的樂曲的主題a,大家知道這首歌是由什么樂器演奏的嗎?教師完整地播放這部作品,讓學生數一數主題a在樂曲中共出現了幾次?當聽到主題a時,請同學們用自己的動作表現出來。主題a的旋律給大家帶來怎樣的感覺?作曲家在五線譜中是如何表現輕柔、有彈性的?教師是用什么聲音來哼唱旋律的?教師引導學生從音色中感受這首歌曲是什么樂器演奏的,并引領他們運用聆聽、律動等方式理解作品,了解其中的音樂要素。
器樂的學習能促進學生多種器官的協調發展,學生能動腦思音、動眼視譜、動耳聞音、動口唱調、動手弄器,通過多種器官的協調作用,能發展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教師在樂器教學中,要依據學生的特點為選擇合適的樂器,可以從民族樂器、西洋樂器及簧片樂器中選擇。教師要通過多樣的方法激發學生參與樂器學習的興趣,可以通過實物的展示、圖片的呈現引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不同風格的樂曲產生一定的認識。教師可以演奏樂器,讓學生從優美的音樂聲中感受音樂的風格,能被悠揚的笛聲、婉轉低沉的琴音、富于變化的電子琴音色所吸引。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樂器的發展歷史,向學生介紹名家的音樂作品或一些名曲,以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了解器樂發展背后的音樂文化。教師在介紹后可以讓學生去嘗試,以激發學生演奏的欲望,教師要因勢而導,營造濃濃的學習氛圍。
教師要向學生介紹樂曲的名稱,使用樂器,彈奏出樂曲的主旋律,帶領學生去感知作品的風格、節奏、速度等元素。在學生逐步對樂曲熟悉之后,教師讓學生了解樂器及各聲部的特征,通過教師的示范、樂器的彈奏、節奏的練習等,促進學生對樂曲的深入了解,為后面的演奏打下基礎。學生在分組練習中要形成視譜的意識,通過多種器官的協調作用,提升學生的演奏效果。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讀譜、背譜,促進學生記譜能力的提升。在合奏練習中,力求放慢速度,讓學生在演奏中及時調整,從而能產生良好的合奏效果。
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開展感知、體驗、想象、理解等綜合性的活動,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對于小學低中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喜歡擬人化的情節、趣味的內容。教師要依據他們的認知特點施教。如,在蘇少版二年級上冊《過年我當家》一課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看拍籃球動效表演的視頻,讓他們說說視頻中的孩子在做什么,聽聽他們拍出了怎樣的節奏,請用自己的小嘴巴說出剛才聽到的節奏,跟隨教師一起把這個節奏拍一拍。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不再滿足于活潑、快樂、富有童趣的音樂作品,他們在音樂欣賞中更側重于對音樂的鑒賞、理解,能形成審美趣味。教師要引領對比、分析作品,能準確地把握音樂的旋律、節奏、音色等內容。教師讓學生欣賞音樂,感知音響,在整體感知中提升辨析音色要素的能力。學生在欣賞音樂中能獲得直感式的體驗,能理解樂曲中蘊含的情境,讓他們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從中體會音樂之美。教師要挖掘學生的表演潛能,激發他們的創造欲望,讓他們以音樂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并從中獲得審美的愉悅。教師要營造欣賞的氛圍,引領學生想象、創造。教師要選擇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吸引學生積極融入音樂活動中。不同的節奏給人帶來的不同的感受,激越使人振奮,舒緩使人沉靜。教者要引導學生由音響的藝術模擬、審美通感、移情引發想象,幫助學生了解作品的創作風格。
總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借助多樣的審美活動,增進學生的體驗,豐富學生的情感,理解音樂作品豐富的內涵,從而促進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