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磊
湖北華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431700)
合理避稅是指在符合或不違反稅法的前提下,通過對經營、投資、理財活動的事先籌劃和安排,使企業本身稅負得以延緩或減輕的一種活動。它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合法性是合理避稅的最大特點,它是一種合法、合情、合理的經營行為,而不是利用稅法漏洞和措詞上的缺陷來避稅,更不是偷稅逃稅。
超前性是指納稅人對經營、投資活動的事先規劃、設計和安排。
稅收籌劃的目標很明確,即最大限度地減輕企業稅收負擔。
由于多種稅基相互關聯,某稅種稅基縮減的同時會引起其他稅種稅基增大,某一個納稅期限內不繳,可能會在另一個或幾個納稅期內多繳,因此,合理避稅還要綜合考慮,不能只注重個別稅收稅負的降低,而要著眼于整體稅負,進行綜合衡量。
在社會經濟中,依法納稅是每一個企業應盡的一項基本義務。合理避稅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對建筑企業的投資、經營等經濟活動進行事前安排,建筑企業所繳納的稅款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從而使建筑企業既履行了依法納稅的義務,又提升了經濟效益,有助于企業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當前,建筑企業都希望通過一定的方法來使自身所承擔的稅負得到一定程度的減少。如果有不違法的途徑可以選擇,企業自然不會做違法的事情。合理避稅的存在和發展為納稅人合理節約稅收開支提供了合法的渠道。此外,通過合理避稅,稅務人員能夠及時對企業財務活動中存在的漏洞進行修補,維護建筑企業財務安全[1]。
資金、成本和利潤是企業經營管理和會計管理的三要素。合理避稅作為企業理財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圍繞資金運動展開的,目的是使建筑企業整體利潤最大化。若實現這一目標,建筑企業就必須依靠加強自身經營管理、財務核算和財務管理來實現。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建筑企業改善經營管理理念。
如今,建筑企業參與的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如果建筑企業能夠通過合理避稅將企業的經營成本降低,就可以間接提高建筑企業經濟效益,在無形中提升了建筑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讓建筑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并使企業持續、穩定發展。
施工企業主要涉及的稅目有:營業稅、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印花稅等,下面將逐一進行探討。
建筑企業應納營業稅的計算公式為:應納稅額=營業額×稅率,其中,營業額是指納稅人向業主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現行營業稅規定從事建筑、安裝、修繕、裝飾工程作業,無論與對方如何結算,其營業稅均應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及其他物資和動力的價款在內。依據這項規定,即可做出合理避稅及改變原材料購買的方法,降低營業額,以期達到節稅的目的。如某建筑企業A承包了單位B的某項工程,總承包價為3 000萬元。工程所需的主要材料由建設企業B供應,價款為2 000萬元。價款結清后,建筑企業A應納營業稅為(3 000+2 000)×3%=l50萬元。若A企業對該工程進行納稅籌劃,協商不通過B企業供應材料,改為自購,這樣,A企業就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在建材市場上的優勢,以1 500萬元的價款購買到所需建材,這樣,總承包價就成了4 500萬元,此時,A企業應繳納營業稅為:4 500×3%=135萬元,與籌劃前相比,可以少繳納稅款15萬元。
近年來,隨著職工收入的逐年遞增,個人所得稅稅收飛速增長,成為我國重要稅源之一。從另外一方面來講,如何做好合理避稅也就成為百姓生活中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仔細研究《個人所得稅法》的有關規定可以得知,個人所得稅的合理避稅的總體思路應是從注意收入量的標準、支付的方式和均衡收入方面入手,降低名義收入,保持實得收入,進而降低稅率檔次。常見的做法是將工資發放額盡量安排在允許稅前扣除數以下。提高職工福利水平,降低名義收入。采取推延或提前的方式,將各月的工資收入大致拉平,通過盡可能長的時間內分期領取勞務報酬收入[2]。
某企業為季節性的建筑企業,該企業職工實行計件工資,其一年只有6個月施工期。施工期間,職工月平均工資為2 000元,每月需繳納養老保險、住房公積金等計210元,則該企業每位職工每月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2 000-800-210)×10%-25=74元,全年則繳納444元。若企業將每名職工年工資12 000元,平均分配到12個月,則月平均工資為1 000元,小于允許扣除數1 010(即:800+210)元,此時就不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這樣每名職工全年相當于增收444元。
企業所得稅是以企業銷售收入扣除成本、費用和繳納流轉稅金后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為征稅對象的一種稅,它與企業的經濟利益息息相關。對水利水電企業的企業所得稅進行稅收籌劃,可以達到合理避稅的目的。
3.3.1 對分期預繳年終匯算清繳的納稅籌劃
企業所得稅采取按年計算、分期預繳、年終匯算清繳的辦法征收。預繳是為了保證稅款及時、均衡入庫的一種手段。但是企業的收入和費用列支要到一個會計年度結束后才能完整地計算出來。企業平時不管是按照上述哪種方法預繳,都不能準確計算當期應納稅所得額。
3.3.2 降低盈利年度應納稅所得額的納稅籌劃
企業所得稅依據各年度的盈利情況計算繳納,盈利年度繳納,虧損年度不納稅。企業虧損年度只能通過沖抵期后年度的應納稅所得彌補,而不能從以前盈利年度已納稅額中得到返還照顧。以前年度的盈利對企業意味著預繳稅款。如果企業對積壓的庫存產品進行削價處理,可以使當期的應納稅所得額減少,進而降低應納所得稅(當其應納的增值稅也得以降低)。關聯企業間可以通過轉移定價或利潤的方式降低總體稅負。
許多財務人員認為印花稅是極不起眼的小稅種,因而常常忽視了對其進行的合理避稅。然而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總是頻繁地訂立各種各樣的經濟合同,且有些合同金額較大,如嚴格計算,應繳納的印花稅數額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做好印花稅的合理避稅是非常必要的,印花稅合理避稅的關鍵則集中在計稅依據的確定上。
如某建筑企業A受托為另外一建筑企業B加工一批鋼模板,加工所需要原材料全由A企業提供,加工費及原材料費共100萬元。根據這份合同,A企業應繳納的印花稅為:1 000 000×0.5%=500元。
由于合同簽訂時未統籌考慮,建筑企業A在不知不覺中多繳納了稅款。我國印花稅稅法對加工承攬合同的計稅依據有如下規定:加工承攬合同的計稅依據為承攬收入。如為受托方提供原材料的,若合同中分別記載加工費金額和原材料金額,應分別計稅。加工費按合同運用0.5%稅率計稅,原材料按購銷合同適用0.3%稅率計稅,并按兩項稅額相加的金額貼花。若合同中未分別記載而只有混在一起的總金額,則從高適用稅率,應按全部金額依照加工承攬合同,適用0.5%稅率3.5計稅貼花。
由此可見,建筑企業A在簽訂合同時,將加工費和原材料費分開,則能達到節稅的目的。若加工費為10萬元,原材料為90萬元,則應繳納的印花稅為100 000×0.5‰+900 000×0.9‰元,可以節稅款為500-320=180元。
建筑企業合理避稅,有助于企業會計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納稅人納稅意識的增強,有助于企業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盡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在合理避稅過程中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則,充分研究各項法律法規,把握法律法規的最新動態,時刻算好賬,算細賬,多思考,多探討,才能真正做好建筑企業的合理避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