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娟 謝敏娟▲ 徐石張
1.宜春學院醫學院,江西宜春 336000;2.宜春學院附屬醫院腎臟內科,江西宜春 336000
Rac1蛋白來自RhoGTP 酶家族,參與調控細胞極性、囊泡的轉運等過程,并且在細胞增殖、基因轉錄中起重要作用[1]。Rac1 是一個原癌基因,近年來被發現與多種腫瘤的發生存在關聯,如胃癌、乳腺癌、卵巢癌、白血病等[2-3]。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雖然近年來其預后有所改善,但癌細胞轉移仍是導致CRC 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4]。CRC 發病機制仍未明確,深入探討Rac1蛋白和CRC侵襲與轉移機制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在已發表的相關文獻基礎上,利用薈萃分析的方法,探討Rac1蛋白在CRC 中的表達及其生物學行為。
利用Rac1蛋白、結直腸癌、Rac1、colorectal cancer作為主題詞、標題詞,分別檢索PubMed、Google Scholar、萬方數據庫、中國知網(CNKI)、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CBM)等。以PubMed 數據庫為例,英文檢索式:“Rac1”(MeSH)OR“colorectal cancer”(MeSH);以萬方數據庫為例,中文檢索式:“Rac1”AND“結直腸癌”。限制檢索時間均為1990年1月~2019年11月。并同時檢索納入研究的相關參考文獻。
納入標準:①研究內容包含Rac1蛋白和CRC 關系的對照研究;②疾病診斷CRC 明確;③研究方法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方法檢測Rac1蛋白。排除標準:①重復數據的文獻;②綜述與評論。
設計合適的數據填報表,兩位研究員分別提取納入文獻中的相關資料,如:第一作者、發表年份、癌細胞(Rac1 陽性數與總數)、正常細胞(Rac1 陽性數與總數)、淋巴結未轉移標本數、淋巴結轉移標本數等。如結果存在差異時,經兩位研究員討論決定。
納入文獻的質量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 量表進行評價,其評價內容包含:病例組與對照組選擇方法(病例的定義與診斷、病理的代表性、對照的選擇、對照的定義)、病例組與對照組的可比性、接觸暴露評估方法。
利用Review Manager 5.3 軟件對納入的研究進行薈萃分析,其中分類變量采用相對危險度(OR)合并總體效應,并對每個合并效應量行異質性檢驗。若P>0.10、I2≤50%,說明文獻同質性良好,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若P≤0.10、I2>50%,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依照檢索策略進行檢索時,初步獲得68篇文獻,通過閱讀標題與摘要后排除46篇,對其余22篇文獻進行精讀,依照納入與排除標準,最終剩余納入本次研究的6篇文獻[5-10](圖1)。6項研究的發表時間為2007~2018年,其中1篇文獻[5]中缺少癌旁正常標本數據,因此總共包含研究對象1011例,一般情況與資料見表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2.2.1 Rac1蛋白與CRC 的關系
5項研究[6-10]中包含CRC 組織與癌旁正常組織的Rac1蛋白表達數據,對組織Rac1表達率進行薈萃分析,結果具有明顯異質性(P<0.000 01,I2=89%),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結果顯示,CRC組織中Rac1蛋白表達率高于癌旁正常組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79.97,95%CI 4.65~1374.11,P=0.003)(圖2)。

表1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n/N)

圖2 Rac1蛋白與CRC 關系的薈萃分析
2.2.2 Rac1蛋白與結直腸癌TNM分期的關系
6項文獻[5-10]中均包含疾病診斷的國際TNM分期,以TNM Ⅲ、Ⅳ期與TNMⅠ、Ⅱ期癌標本為研究對象,對兩類Rac1蛋白表達率進行薈萃分析,總體效應具有異質性(P<0.0001,I2=82%),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結果顯示,Ⅰ、Ⅱ期CRC 標本中Rac1蛋白表達率低于Ⅲ、Ⅳ期癌標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0.26,95%CI 0.10~0.67,P=0.005)(圖3)。

圖3 Rac1蛋白與TNM 關系的薈萃分析
2.2.3 Rac1蛋白與癌組織分化程度的關系
對不同分化程度癌標本的Rac1蛋白表達率行薈萃分析[6-10],總體效應無明顯異質性(P=0.59,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顯示,低分化癌標本中Rac1蛋白表達率高于中、高分化標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2.51,95%CI 1.55~4.06,P=0.0002)(圖4)。

圖4 Rac1蛋白與癌組織分化程度的薈萃分析
2.2.4 Rac1蛋白與CRC 浸潤轉移的關系
2.2.4.1 Rac1蛋白與淋巴結轉移的關系 將CRC 標本分為無淋巴結轉移與淋巴結轉移[5-10],并對兩類Rac1蛋白表達率行異質性檢驗(P=0.03,I2=59%),有統計學異質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結果顯示,伴有淋巴結轉移的癌組織Rac1蛋白表達率高于無淋巴結轉移,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2.56,95%CI 1.36~4.82,P=0.004)(圖5)。

圖5 Rac1蛋白與淋巴結轉移關系的薈萃分析
2.2.4.2 Rac1蛋白與遠處轉移的關系 對伴有遠處轉移的癌組織Rac1蛋白表達率行薈萃分析[5-6,8],總體效應無統計學異質性(P=0.58,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顯示,伴有遠處轉移的癌組織Rac1蛋白表達率高于無遠處轉移,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11.64,95%CI 5.71~23.70,P<0.000 01)(圖6)。

圖6 Rac1蛋白與遠處轉移關系的薈萃分析
Rac1蛋白在腫瘤中高度表達,而在正常組織中低表達或不表達,并且表達程度與腫瘤的分化程度、轉移等生物學特征密切相關[11-14]。在此次薈萃分析中,結果與先前大部分研究相似[7-10],證實CRC 組織中Rac1蛋白表達率明顯增加,但薈萃結果存在明顯異質性,可能與疾病病程、疾病控制情況、檢測方法等不同有關,結論需要謹慎表述。5項研究[6-10]中涉及癌旁正常組織的Rac1蛋白表達檢測,但僅有1項研究發現癌旁正常組織伴有Rac1蛋白表達。將此研究與其余文獻對比發現,該研究者的免疫組織化學結果判斷方法與其余研究者存在部分不同,從而導致了結果的差異。因此,在將來需要更大規模、多中心的研究,同時研究者的檢測方法需要規范統一。
Rac1 調節腫瘤生物學行為的機制仍未完全明確,有學者考慮與多重因素有關,如Rac1 調節干擾素、CDC42 等因子表達促進腫瘤血管的形成,促進腫瘤細胞轉移[15-16];刺激肌動蛋白單體的成核作用,加快細胞移動;活化核轉錄因子Snail 誘導上皮間質轉化,促進腫瘤侵襲的轉移[17-19]。Rac1 的活化在大腸癌遷移侵襲中起重要作用,活性程度高的癌組織細胞遷移與侵襲能力顯著高于對照組[20],而在本次Meta 分析中,結果顯示,Rac1蛋白在低分化與伴有遠處轉移組的CRC 中高度表達,且分別與中高分化、無遠處轉移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總體效應值無統計學異質性;Rac1蛋白在伴有淋巴結轉移與TNM Ⅲ、Ⅳ期中高度表達,但考慮結果存在異質性,是否存在必然聯系,需增加樣本數量證實。
綜上所述,近年來,Rac1蛋白表達與CRC 的研究獲得了較大進展,本次研究也證實Rac1蛋白表達與CRC 的發生發展及其生物學行為密切相關,同時為臨床將來探討CRC 的發病機制和治療措施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