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榮 李世梁 孫海東 朱小明 連育才 李向陽 李育敏 武 寧
1.江西省贛州市中醫院放射科,江西贛州 341000;2.江西省贛州市中醫院骨二科,江西贛州 341000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類壽命的延長,骨質疏松引起的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明顯增多[1]。以往的臥床牽引治療不能緩解患部疼痛或治愈,且臥床治療時間較長,容易引起肺部感染,給患者的康復帶來較大影響[2]。此外,老年患者難以承受創傷較大的開放手術。采用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PKP)治療胸腰椎脆性壓縮性骨折是近年來脊柱微創技術的跨越式發展[3],但無論是采用經皮椎體成形術(PVP)還是PKP 術,因缺乏術前規劃多次穿刺而引起的損傷、醫生及患者射線曝露、骨水泥滲漏等現象不可忽視[4]。多層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MSCT)圖像清晰、層次明顯,輔助MPR 等功能能夠更好地分析病椎結構,為順利完成PKP 手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5]。
選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骨二科收治的40例(46個椎體)脆性壓縮性骨折并選擇PKP微創治療的患者,體征主要為腰部劇痛,臥床不能緩解,部分患者不能翻身,相應節段棘突壓痛明顯;入院體格檢查、影像資料診斷為脆性壓縮性骨折,脊髓和神經無明顯損傷,椎體明顯壓縮變扁。入院后影像學及實驗室檢查排除骨髓瘤、骨髓炎、凝血障礙等手術禁忌證。隨機抽簽將其分為實驗組(20例,25 椎)與對照組(20例,21 椎)。實驗組中,男12例,女8例;年齡58~78歲。對照組中,男11例,女9例;年齡58~81歲。術前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手術目的和方法知情,自愿選擇手術方式并簽署手術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采用美國GE 公司生產的Optima 64 排螺旋CT對40例(46 椎)患者進行掃描,層厚0.625 mm,110 kV,20~35 mA,選擇俯臥橫軸位掃描。在PACS 上進行規劃、測量。實驗組術前在PACS 上標注和劃線,A 線根據MSCT 的比例尺標定1 cm;B 線為椎體后緣水平線;C 線為椎體長軸與水平線的平分線;D 線為穿針路徑,起點為針尖要達位置,拉動鼠標通過椎弓根中點至表皮,與C 線的夾角即為穿刺角度,與皮膚的重合點即為穿刺點。穿刺點與C 線的垂直距離為旁開進針距離(圖1)。對照組常規術中采用C形臂正側位透視穿刺。

圖1 穿刺示意圖
觀察兩組術中的透視次數、每椎手術時間,術中骨水泥彌散超過中線椎體數、術后患者腰背疼痛視覺模擬劃線法(VAS)評分(VAS 分值范圍為0~10分,0分為無痛,10分為最痛);評估術前CT 最佳穿刺路徑的設計對手術的指導價值。
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實驗組3例出現骨水泥滲漏,其中椎間隙滲漏1例,椎旁滲漏1例,椎前滲漏1例;對照組5例出現骨水泥滲漏,其中椎間隙滲漏1例,椎旁滲漏2例,椎前滲漏2例,均無嚴重并發癥發生。
實驗組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C形臂曝光次數少于對照組,腰背疼痛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的骨水泥彌散超中線的椎體數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相關指標評測結果的比較(±s)

表1 兩組相關指標評測結果的比較(±s)
組別 每椎手術時間(min)C形臂暴光數(次)骨水泥彌散超中線(椎)VAS評分(分)實驗組(25 椎)對照組(21 椎)t 值P 值30.23±3.05 60.54±3.12 33.224<0.001 1.23±2.04 3.82±2.06 4.264<0.001 0.96±1.12 0.72±5.12 1.896 0.001 3.48±1.04 5.54±2.32 3.764 0.001
PKP 術是Reiley 在PVP 的基礎上改良并創新,PKP 和PVP 術被廣泛用于胸腰椎脆性壓縮性骨折的微創治療[6]。PKP 是目前治療骨質疏松性壓縮骨折的一種有效的微創手術,可增強椎體的強度及穩定性,緩解疼痛,使患者能夠早期下床活動,避免了長期臥床相關并發癥等[7-8]。
PKP 手術開展以來,術中C形臂單面透視被廣泛使用且必不可少[9]。雖然G型臂雙面透視技術現已被投入臨床,但G型臂術中透視機價格昂貴,短期內市縣級醫院較難投入使用。因此,C型臂單面透視機的使用仍是主流。但在臨床實踐中,單面C 臂透視有較多不足:①術中需反復變換正側位進行透視,操作繁瑣[10];②圖像質量比較差,C形臂機為二維平面圖像,椎體與附件較多重疊,層次模糊不清晰,使得對定位的準確性判斷較難[11];③單純依賴C形臂單面透視機進行定位使操作者和患者在射線中的暴露時間延長,有較大的電離輻射危害[12]。本院早期采用C形臂透視下觸摸體表確定病椎椎弓根穿刺法進行PKP 或PVP 椎體成形術,需要反復多次穿刺及調整穿刺方向才能成功。即使醫生穿刺經驗豐富、手術技巧熟練,也要穿刺2~4次,成功率較低。本院骨二科自2016年1月經術前增加MSCT 最佳路徑規劃后,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提高達75%以上,同時減少了術中透視次數。Gangi 等[13]首次描述了CT 結合C形臂透視用于PKP 微創術的操作優點。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前MSCT 最佳路徑規劃用于PVP 或PKP 微創術治療脆性壓縮性骨折具有良好的指導價值,術中不需要改變透視方向,減少了術中透視次數,手術時間明顯縮短;術后骨水泥填充良好,骨水泥彌散超過椎體中線,術后未出現骨水泥椎管滲漏壓迫脊髓及神經根等嚴重并發癥,提示存在的不足是操作者需要積累嫻熟的技巧才能準確無誤地穿刺。
PKP 術中找準骨性標志且通過標定穿刺點、測好旁開距離、確定穿刺角度是成功穿刺的關鍵[14]。術前根據MSCT 標定皮膚穿刺點、測好角度,規劃穿刺路徑,下胸椎常規以橫突為骨性標志,腰椎常規以上關節突為骨性標志[15]。術中將穿刺針頭到達椎板最凹陷處,隨后向外滑移至胸椎橫突或腰椎上關節突最高點,根據術前規劃的進針點與選定骨性標志頂端間的距離與方位,即可準確找到術前確定的穿刺點,然后按照術前規劃的穿刺點及穿刺角度,將穿刺針沿穿刺點經椎弓根中心到達椎體前中1/3 處,降低了術中醫生和患者射線曝露的次數,骨水泥亦可達到單側穿刺雙側彌散的效果。
綜上所述,選擇術前MSCT 設計最佳穿刺路徑行PKP 術治療胸腰脆性骨折是一種既有效、又相對安全的方法。既達到了穿刺次數的減少、縮短了手術時間,同時又可使操作者避免過多地接受不必要的電離輻射。術前MSCT 路徑設計在PKP 術中有較好的指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