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偉,紀發達(山東龍港硅業科技有限公司,山東 濰坊 261300)
我國硅酸鈉的生產始于1883年,至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全國現有硅酸鈉生產廠家約200余個,生產能力已達600萬噸/年,生產能力和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硅酸鈉是無機硅化物中的主導產品,其用途非常廣泛,幾乎遍及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廣泛用于制造硅膠、白炭黑、沸石分子篩及各種硅酸鹽類產品,是硅化合物的基本原料,也是紡織、機械、建筑、農業等的基礎工業原料。液體硅酸鈉廣泛應用于鑄造、建筑、化工、選礦和輕工產品等許多領域,是重要的國民經濟的基礎材料之一。
硅酸鈉的模數是其所含二氧化硅與氧化鈉的摩爾比,減少水玻璃液中的鈉含量,二氧化硅含量則相對升高,即可以提高水玻璃的模數,是硅酸鈉的重要參數,一般在1.5~3.5之間。硅酸鈉模數越大,固體硅酸鈉越難溶于水,n為1時常溫水即能溶解,n加大時需熱水才能溶解,n大于3時,需4個大氣壓以上的蒸汽才能溶解。硅酸鈉模數越大,氧化硅含量越多,水玻璃黏度增大,易于分解硬化,粘結力增大。硅酸鈉外形有固體和液體兩種,商品以液體較為普遍。液體硅酸鈉為無色、微紅色,透明或半透明液體,能溶于水。硅酸鈉水溶液有黏性,特別是高模數的黏度很大,在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
國內外生產高模數液體硅酸鈉的方法有兩種,一種生產方法是干法:石英砂和碳酸鈉混合后在熔窯中,熔窯多以煤炭或燃油為燃料,在1 300~1 400 ℃左右的高溫下熔融后,冷卻成型或水淬后以固體形態存放,絕大多數使用時要制成水溶液。模數在3.0左右的固體水玻璃,要用4個左右大氣壓的水蒸氣溶解,冷卻過濾后得到高模液體水玻璃。此種方法為高模數(M>2.5)硅酸鈉的主要生產方法,其優點是可根據需要生產不同模數的硅酸鈉產品,如M為0.5~4.0,對原料的適應性較廣,可用純堿、芒硝、天然堿、氯化鈉等;其缺點是基建投資高,生產高耗能,高污染,不僅燃料燃燒產生廢氣,而且原料碳酸鈉融化后,有41%轉化成二氧化碳排入大氣中;因干法生產條件所限,產品質量一般較低;使用時要進行高溫溶解,不方便。
另一種生產方法是濕法,石英粉和液體氫氧化鈉混合后,在高壓釜中,通入7個左右大氣壓的水蒸氣反應6 h左右,即得液體水玻璃。其優點是基建投資低,能耗低,高壓蒸汽溫度只在180 ℃左右;幾乎無污染,僅有少量未反應完全的石英粉廢渣需要處理;產品質量高,根據使用要求便于調整;其缺點是雖然能耗低于干法生產,但由于處于晶體狀態的石英砂結構穩定、溶解率低,原料燒堿(氫氧化鈉)較貴,只能生產低模數的硅酸鈉(2.5模數以下),限制了濕法工藝的廣泛應用,主要因設備壓力、溫度實際因素所限。
現有液體硅酸鈉生產方法存在以下問題:固相法生產高模數液體硅酸鈉的生產工藝流程長,設備投資大,生產所需能耗高,熔融態硅酸鈉本身所含熱量未得到利用;生產過程中浪費大量水資源,污染嚴重等問題;液相法生產工藝簡單,流程短,但只能生產低模數,應用范圍小,液相法應用受局限。為了推廣無污染能耗低的濕法工藝,也想了許多方法,比如用部分高模數水玻璃與低模數混合;或者用酸中和部分水玻璃后制成凝膠,洗去鈉離子后,將凝膠溶解后再與低模數混合等。這些方法生產成本高,工藝復雜,未能得到推廣。
除了以上生產工藝外,在現有工藝中,還有以含較多活性SiO2的工業廢棄物、粉煤灰等為原料采用濕法制備工藝,或加入氨水、硅膠粉、無機酸等進行二次反應后,制得高模數液體硅酸鈉,具體如下:
劉思彤等[1]將鐵尾礦和液體堿按照比例加入反應釜中,再加入活化的催化劑SY-1,反應,將反應結束后的物料過濾,得到模數2.5~3.5的水玻璃產品。該方法能耗低、操作簡單,解決了鐵尾礦這一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環境和再資源化難題,既提高了鐵尾礦的綜合利用程度,也為鐵尾礦中二氧化硅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徑。
王敬偉等[2]以石英砂和燒堿溶液為原料,采用液相法工藝生產出模數為1.5~2.5的液體硅酸鈉,過濾去除其中的固體雜質;向制得的液體硅酸鈉中滴加20%~25%氨水,反應生成燒堿和聚硅酸凝膠白色沉淀,并釋放氨氣;將反應后的燒堿溶液部分抽出,聚硅酸凝膠與剩余燒堿溶液加熱至70~90 ℃進行反應制得模數為2.5~3.4的高模數液體硅酸鈉。該方法工藝流程短,能耗小,解決液相法工藝只能生產低模數硅酸鈉,應用范圍小的問題,并且氨水在整個流程中無損耗,無泄漏,抽出的燒堿溶液作為原料使用,充分利用資源。
胡湘仲等[3]以石英砂和氫氧化鈉水溶液為原料,在一定溫度壓力下攪拌反應,制成模數M為2.4~2.6的硅酸鈉水溶液;向其加入硅膠生產的副產品硅膠粉末,調整模數硅酸鈉的模數M為3.1~3.4,通蒸汽、升溫、加壓、反應,過濾后制得高模數硅酸鈉。該方法的硅膠粉原料易得、價格低廉,且生產流程短,能耗低,易于實現工業化生產。
周敏等[4]從硅酸鈉窯爐出料口流出來的模數為3.5熔融態硅酸鈉,通過帶冷卻水套的溜槽,按熔融態硅酸鈉與水的比例為1∶1.5~3,直接加入轉動溶解滾筒中,加水后通蒸汽滾動、溶解。溶解時間約為2.5 h。該方法省去了傳統水淬冷卻工藝,節約大量水資源,簡化了工藝,無廢水產生,無環境污染;利用熔融態硅酸鈉所含熱量加熱溶液水,節能降耗,節約溶解時間,提高工作效率;滿足高模數硅酸鈉溶解要求。
張振慧等[5]按濕法制得低模數硅酸鈉溶液,模數在2.6~2.8之間,過濾后,與無機酸(硫酸或鹽酸)反應,制取水合硅酸、硅溶膠,用水合硅酸、硅溶膠調制經過濾后的低模數硅酸鈉溶液,低模數硅酸鈉黏度低,即使濃度高也容易過濾,使之模數提高到3.1~3.4。該方法解決了液相法生產高模數硅酸鈉,并且解決了高模數硅酸鈉的過濾問題,可實現當天生產當天產成品,減少成品貯存容器和場地,節約設備投資。
王宇暉[6]以高純水將高模數硅酸鹽溶液稀釋,用活性炭對其進行吸附處理,除去溶液中的雜質,再經過陽離子交換樹脂,得到pH值為2~4的酸性聚硅醚醇,減壓蒸發濃縮,按聚硅醚醇與含氮有機溶劑的重量比為1∶1加入含氮有機溶劑,減壓蒸餾,直至將水蒸凈,當模數達到目標值時降溫,在攪拌下用氨水調整pH值至中性,加入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或氫氧化鋰,加水,升溫,減壓蒸餾,用水調整固含量至預設范圍,即得到超高模數硅酸鹽。
程芳琴等[7]將粉煤灰與氫氧化鈉溶液按固液比為1∶2~1∶4混合,在90~100 ℃下反應,過濾分離得到脫硅灰和脫硅液,將脫硅灰與粉煤灰、鈉鹽混合研磨,在850~900 ℃下焙燒,將焙燒產物與20%鹽酸溶液混合,在80~90 ℃下反應,過濾、水洗得到酸浸渣,將酸浸渣與脫硅液按照固液比為1∶2~1∶5混合,在70~100 ℃下加熱反應,過濾得到高模數水玻璃。該方法從粉煤灰中提取二氧化硅制備高模數液體硅酸鈉產品,不僅可以緩解粉煤灰產生的環境問題,也可產生一定的經濟價值。
夏舉佩等[8]以煤矸石酸浸渣為原料,破碎,按酸渣中SiO2的摩爾量配燒堿,加水調整液固重量比,在90~95℃溫度和常壓下,進行堿溶反應,反應結束,趁熱過濾,得低模數水玻璃,在低模數水玻璃中再加入煤矸石酸浸渣,在相同操作條件下,進行提模反應,反應終了,趁熱過濾,得高模數水玻璃。該方法堿溶時生產的水玻璃模數低,保證了堿溶時硅的高溶出率和濾餅良好的過濾、洗滌性能,堿溶水玻璃模數的提高用繼續添加酸渣來實現,提模后的酸渣過濾后直接返回堿溶,不需洗滌;反應條件溫和、工藝簡單、操作方便,不涉及高溫、高壓設備,同時解決了煤矸石制備水玻璃模數低的問題。
在我國,高模數液體硅酸鈉正處在高速發展的階段。高模數液體硅酸鈉作為廣泛用于各種工業生產的化工原料,受到國內外客戶的高度認可,通過采用新的技術與工藝,使得高模數硅酸鈉液體的質量得到明顯的改善與提高。但現有技術還有待提高與改進,如使用經高溫老化后的石英,相應也提高了能耗,成本也較高;用二氧化硅膠凍調低模數硅酸鈉的模數再濃縮,工藝復雜,周期太長,設備多;使結晶二氧化硅轉化為方石英,同樣消耗大量的熱能;
而采用廢棄物或廉價原材料為原料,由于雜質不易去除和工藝過程難控制等原因,則工藝流程長,后處理費用多,產品成本相應也較高。高模數液體硅酸鈉的生產應通過技術改造、技術升級,進一步優化生產工藝,降低生產成本,向高效、優質、綜合性等多方面發展,從而促進整個硅酸鈉行業的健康發展,實現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其利用空間很大,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