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珈,張勤修
(1.成都中醫藥大學 臨床醫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耳鼻喉科,四川 成都 610072)
張勤修,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國家重點專科耳鼻咽喉科主任,博碩導師。為人勤勉,勇于創新,學貫中西,博采眾長。師從于多位國內頂級中西醫耳鼻喉專家,從醫30 年積累下豐富臨床經驗,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耳鼻喉頭頸外科疾病。筆者有幸師從張勤修教授,臨證處方,觀得教授在整體辨證的基礎上活用通竅法加減治療五官疾病,療效頗佳。現列舉張勤修教授臨床靈活運用通竅法治療耳鼻咽喉相關疾病驗案,并探討風藥在五官科疾病中的效用,與同道交流。
韋某,女,60 歲,無業,2020 年06 月25 日初診,因“耳鳴耳堵塞感2 月,加重1+周”就診,刻下癥見:雙耳間歇性耳鳴,發作時呈吹風樣高音調,日重夜輕,雙耳堵塞感,惡風寒,鼻塞,咽癢、咽喉澀滯感,咳嗽咯白粘痰伴乏力、納差。查體:雙側外耳道通暢、深部稍充血,鼓膜完整;鼻腔黏膜輕度腫脹,雙側中鼻道見少量粘性分泌物;咽后壁稍充血,淋巴濾泡輕度增生;純音聽閾測定雙耳聽力正常,聲導抗圖:負壓型(C 型),耳鳴無法匹配,舌淡苔白滑,脈浮。臨床診斷為急性耳鳴。處方:川芎15g,荊芥15g,白芷10g,羌活10g,甘草6g,薄荷12g,防風15g,生黃芪20g,辛夷15g,五味子8g,粉葛10g,薄荷8g,藿香10g,佩蘭12g。5 劑,水煎服,1 劑/日。二診訴諸癥減輕,痰少色白,頭稍昏沉,太陽穴部位偶有疼痛不適,予上方去五味子,加用川牛膝10g,續服5 劑。隨訪稱病癥已愈。
按:張景岳《新方八略引》中對治療外感病癥兼具引經作用的辛散藥物分類為:“...防風、荊芥、紫蘇,平散者也;細辛、白芷、生姜,溫散者也;柴胡、干葛、薄荷,涼散者也;羌活、蒼術,能走經去濕而散者也;升麻、川芎,能舉陷上行而散者也”。此癥為風邪外襲,耳部經絡閉阻,邪氣郁滯,喧躁于耳竅內,發為耳鳴。
欲解決患者耳鳴耳堵塞、鼻堵等閉塞性癥狀,予以大隊溫平之風藥,行發表散邪,祛濕通竅之功。恐藥物溫燥之性太過,故佐以涼散之葛根、薄荷。
何某,男,31 歲,辦公室職員,2020 年07 月23 日初診,主訴“反復鼻癢、打噴嚏、鼻塞15+年,復發加重伴耳堵塞感3天”。3 天前患者肆食大量冷飲后,晨起出現惡風寒、鼻塞、鼻癢、噴嚏頻作(40-50 個/日),流清稀水樣鼻涕,伴雙耳堵塞感,發病后癥狀未好轉,遂來就診,查體:鼻腔黏膜水腫蒼白,雙側中鼻甲及鉤突肥大,各鼻道及鼻咽部可見大量水樣分泌物;雙側外耳道通暢、鼓膜完整,舌淡胖,苔薄白,脈浮緩。臨床診斷為:變應性鼻炎(常年性),處方:生曬參30g,茯苓20g,山藥10g,白術20g,蓮肉10g,薏苡仁10g,砂仁10g,桔梗(炒)12g,白扁豆8g,甘草6g,辛夷8g,麻黃8g,白芷10g。上藥共6 劑,水煎服,1 劑/日,囑避風寒,忌食生冷之物。服藥后訴鼻癢噴嚏癥狀減輕(約10-20 個/日),鼻塞明顯好轉,耳堵塞感消失。繼以上方6 劑,諸癥俱除。
按:變應性鼻炎,中醫又稱鼻鼽,是由特異性過敏原物質激發的鼻黏膜Ⅰ型變態反應性疾病,與免疫功能失調相關。中醫認為該病多由肺脾腎三臟虛損,正氣不足,肌膚腠理疏松,衛邪無力所致,最常見肺脾氣虛證。《薛生白醫案》曰:“脾為元氣之本,賴谷氣以生,肺為氣化之源,而寄養于脾也。”患者素體脾氣虛弱,水谷精微化生不足,一不能充養肺金,肺衛不固;二不能運化體內水濕。
欲解決患者鼻塞、嗅覺減退等閉塞性癥狀,應以補脾益肺為法,肺脾氣充,則腠理得固。選用參苓白術散以補為通,辛夷、麻黃、白芷溫通鼻竅,川芎引諸藥上行直達病所。
余某,女,42 歲,銷售,2020 年5 月23 日初診,因“咽部梗阻感,反復咽癢痛、咳嗽、反酸伴聲嘶3 月,加重2 天”就診,刻下癥見:咽部梗阻感,咽干癢,時有灼痛、咳嗽,聲嘶,晨起反酸,惡心干嘔,癲頂及后頭部脹痛。喉鏡示:咽喉部少量粘性分泌物,咽后壁黏膜充血水腫,淋巴濾泡大量增生,杓狀軟骨間切跡粘膜水腫,邊緣粗糙,聲帶未見明顯異常。舌淡紅苔少,脈弦澀,舌下絡脈粗長青紫,納眠一般。患者既往行胃鏡檢查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長期不規律服用鋁碳酸鎂片及奧美拉唑腸溶膠囊,用藥后癥狀稍緩解。臨床診斷:反流性咽喉炎,處方:生黃芪30g,枳殼10g,陳皮10g,香附10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茯苓20g,清半夏10g,白術10g,天麻10g,柴胡12g,薄荷10g。水煎服,1 劑/日,服藥12 劑后病愈。
按: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發生時胃內容物經食管反流后可累及咽喉部并造成局部損傷,反流引起的咽喉部常見疾病有慢性咽炎、聲帶Reink 水腫和息肉、聲帶潰瘍、肉芽腫、咽喉狹窄及喉癌等[1],臨床上常見以突出的咽喉部癥狀為表現,此類慢性咽炎又稱作反流性咽喉炎。據調查統計,耳鼻喉科就診的患者,有 4%~10%咽喉部的癥狀與反流性咽喉炎相關[2]。《壽世保元·吞酸》認為“夫酸者肝木之味也”,說明反流性咽喉炎與肝氣關系密切[3]。此病病位在咽喉,與肝胃相關。
欲解決患者咽部梗阻不舒等閉塞性癥狀,應予疏肝理氣,通竅化瘀之法,加用風藥疏散肝胃郁閉之氣,調理全身氣機,以柴胡舒肝散為主方,佐以川芎、天麻、柴胡、薄荷等風藥,使咽喉局部氣機自然得暢,病癥得除。
崔某,男,67 歲,已退休,2020 年4 月13 日就診。以“反復耳悶脹、耳內流膿伴眩暈1+年”為主訴前來就診。自訴1年前因行胃癌手術時大出血,術后恢復期至今常出現雙側耳脹悶感、右耳反復流出清稀分泌物,自覺聽力輕度下降,頭暈時作,顛頂及后頭部暈痛沉重,時有視物旋轉。患者至當地醫院就頭暈一癥行頸部CT、頭顱MRI 等各項檢查,顯示均無明顯異常,長期服用多種中西醫藥物(具體不詳),效果不理想;對于耳部癥狀,患者未引起重視,未行系統診治。1 周前患者在感冒后上述癥狀加重,故今日來我科門診就診。現癥見:雙耳脹悶感,右側明顯,右耳外耳道潮濕,不時流出清稀分泌物,顛頂及后頭部暈痛并感沉重,眩暈動則加劇,勞累即發,不欲飲食及飲水,睡眠欠佳,倦怠思臥,小便少,大便質黏。硬性耳內鏡:左側外耳道通暢,鼓膜完整渾濁;右側外耳道潮濕,鼓膜松弛部穿孔、滲液。自發性眼球震顫(-),前庭平衡功能試驗(-),純音測聽顯示:輕度感音神經性耳聾,聲導抗檢查無異常。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舌邊有齒痕;三部脈濡細。臨床診斷:眩暈、分泌性中耳炎。處方:黃芪10g,當歸10g,黨參10g,白術10g,陳皮10g,升麻20g,醋北柴胡20g,炙甘草10g,丹參10g,茯苓10g,桂枝10g, 酸棗仁(炒)10g,藿香10g,佩蘭10g。6 劑,以水煎服,1 劑/日。二診就診時精神狀態好轉,頭昏痛沉重癥狀發作頻率減低,右側外耳道潮濕,鼓膜松弛部穿孔,在上方基礎上加用烏梅10g,五味子10g,服藥10 劑后,三診時精神佳,納可,睡眠質量提高,復查耳內鏡示:雙側外耳道通暢,鼓膜完整渾濁;右側鼓膜松弛部穿孔,穿孔邊緣鈣化。予上方續服10 劑后,訴頭暈痛重癥狀基本消失,聽力恢復,日常生活無障礙。
按:患者1 年前手術大出血,有形之血虧虛,氣隨血脫,清陽不展。《素問· 玉機真臟論》曰: “脾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也就是說頭面諸竅必須依賴于脾氣的充足才能發揮正常功能[4],《內經》云:“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指出清陽之氣易達耳竅[5]。脾氣不足,則濡養上竅的清陽之氣不能上承,故九竅不能通達舒暢;氣機不暢,水液代謝失常,水濕停滯于體內,停于頭部則眩暈沉重;停于耳竅則分泌物潮濕穢濁,日久侵蝕耳膜,形成穿孔、滲液;停于胃脘則不欲飲食,停于二陰則小便不通、大便粘著。氣虛陽弱無法運化濕濁,諸癥難以自愈。
欲解決患者雙耳堵悶、聽力下降、分泌物增多、小便不通等閉塞性癥狀,應以補為通,補氣為先,用風藥升發之性托扶脾氣,清氣得升;用其調達、疏利的特性協助活血祛濕之品,扶正祛濁,使閉塞在五官、二陰等竅道的有形濁邪排出,癥狀自然得愈。故用補中益氣湯加減,重用風藥助以升提清氣,助排濁邪。
張勤修教授遵照中醫學整體觀念,指出耳鼻咽喉疾病責其根本是在于臟腑失調、經脈阻塞,氣血津液無法供養官竅。認為臟腑是根本,經絡是枝干,官竅是花葉。治療耳鼻喉疾病的要點依然在于調和臟腑,疏通各經脈竅道,使陰陽和暢、氣血調達,根本得愈,花葉自然榮盛。由于耳鼻咽喉所處位置、形態及功能的特殊性,在治療時需兼顧其以通為用的特點,活用通竅法,遣方用藥時重視風藥的特殊功用,合理配伍,可以起到畫龍點睛之效。
風藥是一類具有升發、疏散特性的藥物[5]。醫家張元素在《醫學啟源》中把藥物分為五類:風升生,熱浮長,濕化成,燥降收,寒沉藏。李東垣在《藥類法象》中記載:“風:升,生。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味薄則通”[6]。以春氣之生發,風性之輕揚概括其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特性[7];清代徐大椿《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凡藥之質輕而氣盛者,皆屬風藥”[7]。可見風藥為陰中之陽,其形可行于經絡脈管之中,其性可條達通利,可除有形之邪,調利清濁之氣,使人體氣機重新平衡運轉。諸如川芎、羌活、防風、柴胡、升麻、葛根、天麻、荊芥、薄荷、白芷、桔梗、蔓荊子、秦艽、麻黃等皆屬此類。其大多性溫或平,味辛、苦或甘,耳鼻喉官竅位于人之上部,為頭面五官諸陽之會,為諸陽經的通行之所。“高癲之上,惟風可到”,根據中醫學天人合一理論,針對位于人之上部的五官所患疾病,合理運用風藥,可達到藥專力宏的效果。風邪善行數變,無孔不入,耳鼻口咽喉諸孔竅顯露于外,最易遭受外風侵襲而致病,此時配伍運用風藥可直接祛風除邪;而風藥不僅有治風之用,兼具如風之性[7],對內傷所致耳鼻咽喉疾病,風藥作用獨特:①風藥能開郁:如川芎、薄荷、柴胡等藥物,利用其味辛、歸屬肺與肝膽經等特性,能通行調達一身之氣,治療因肝氣不舒、氣機不暢所致的耳鳴耳聾、喉痹、喉瘖等;②風藥能升提:脾氣虛弱,氣血無力以生化,氣機樞紐運轉失常。此時運用柴胡、升麻、川芎等藥,能恢復脾胃升清降濁的功能,調理全身氣機,治療脾虛氣血不能上榮所致的眩暈、耳眩暈、耳鳴耳聾等;③風藥能勝濕:取風藥升陽之性,起行氣除濕之效,治療耳鼻喉科脾虛濕盛疾病,分泌物較多者用之尤為有效,如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分泌性中耳炎等;④風藥能引藥上行:耳鼻咽喉官竅位于人之上部,高巔之上惟風可到,借用風藥如風之性,協助其他藥物上行至頭面五官患病之處直接發揮效用。
運用通竅法時,須以整體辨證為先,分清疾病陰陽虛實。耳鼻咽喉口腔皆為清竅,臨床上常因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發生清竅閉塞、致使五官功能失常,如耳聾、耳脹悶感、萎縮性鼻炎鼻堵塞感等。不能只觀其表象單純運用大劑量辛散藥物以求通利,而應塞因塞用,以補為通。總體應在詳細辨證并結合現代醫學檢查手法察其陰陽虛實,審慎制定治法方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