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文,鄭峰通信作者)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福建 福州 350004)
沈宗國教授,業醫50 余載,臨床經驗豐富,對心、肺系疾病治療有獨特見解,尤其擅長治療慢性咳喘疾病,治療上總結出了“治肺六法”[1],且在臨床中取得很好的療效。筆者通過長期跟師學習,總結沈教授臨床上對于支氣管擴張癥(下文簡稱為支擴癥)的治療經驗,撰成此文,以饗同道。
支氣管擴張癥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病程長,易因感染反復發作,病變難以逆轉,特別是廣泛性支氣管擴張可嚴重損害患者肺組織和功能,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沉重的社會經濟負擔[2]。支擴癥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慢性咳嗽、咳大量黃膿痰、反復咳血等,醫學古籍中并沒有“支氣管擴張癥”這一病名的記載,屬于中醫“咳嗽、咯血、肺癰、肺脹”等范疇,近年來稱之為“肺絡張”。張仲景《金匱要略》云:“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支擴癥的病因病機主要以肺脾腎三臟氣虛、陰虛為本,以痰、熱、瘀三種病理因素為標,相互夾雜、相互為因,呈現虛實錯雜的復雜病情,最終使疾病遷延難愈[3]。
目前,支擴癥的臨床施治多從急性發作期和穩定期進行分期論治,其中急性發作期多為痰熱蘊肺、肝火犯肺證,而肺脾氣虛、氣陰兩虛、肺腎氣虛證等則在穩定期居多。中醫藥治療支擴癥急性期能夠有效控制癥狀, 治療緩解期能增強抗病能力并減少急性發作次數。沈宗國教授認為,支氣管擴張形成時間漫長,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故而應該分期治療,萬不可見虛補虛,犯“虛虛實實”之弊。
沈教授認為在支擴癥的急性發作期內,支擴患者可在外感、恣食辛辣、不戒煙酒、情志不暢、粉塵刺激等誘因的作用下急性起病。在這個時期內,雖仍以肺虛為本,但此時風、寒、痰、熱、瘀等病邪做崇,作用凸顯,導致肺部通調水道失司,使得諸邪郁于嬌臟,逐漸化為郁熱,雜合痰瘀,蘊釀而生黃膿稠痰,阻滯肺絡,故作喘嗽,甚者痰瘀互結,郁熱化火,灼傷肺絡,繼而咯血。因此沈教授認為,支擴證在急性發作期時,處方用藥應該清溫并用,尤重清化,治法當以清熱解毒,宣肅肺氣,化痰排膿為主,方可在此復雜之疾中見效。
在此期的選方,沈教授常用的溫化方有小青龍湯、射干麻黃湯、止嗽散、三拗湯等,配合清熱解毒方如清金化痰湯、千金葦莖湯、麻杏石甘湯、葶藶大棗瀉肺湯、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咯血方等。沈教授常告誡后學:“多數醫者在遇久病支擴癥患者時,常因其肺虛而用藥過于拘謹,只求平和,故難見效。在臨床上遇見支擴癥急性發作的患者時,若其有咳嗽、氣喘、發熱、咳吐大量黃膿稠痰、甚者咯血等癥狀,治療時在溫肺化飲止咳的基礎上,需放膽重用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止血之品,方能收效。”
在支擴癥的穩定遷延期內,病機出現轉變,邪實勢頹,正虛漸顯,以肺脾腎虛為主要表現。因此在此期的治療上,沈教授認為應當重視正虛為本,大力扶正益氣,健脾補肺,溫陽滋腎。與此同時,沈宗國教授還告誡:“在支擴癥形成的過程中,還有一個關鍵點絕對不容忽視,那就是-瘀。”沈教授認為,瘀血阻絡是貫穿支擴始終的病機關鍵,因此在治療支擴癥的穩定遷延期時,應在扶正益氣的基礎上,靈活運用絡病學說,采取活血化瘀、祛痰通絡之法,雙管齊下,以期良效。
而在支擴癥穩定遷延期的治療選方,沈教授常用扶正益氣方有:參苓白術散、補中益氣湯、香砂六君湯、保元湯、升陷湯等;常用補肺平喘方有:百合固金湯、麥門冬湯、沙參麥冬湯、從龍湯、三子養親湯等;滋腎溫陽方有: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左歸丸、右歸丸等;活血化瘀祛痰方有:桃紅四物湯、血府逐瘀湯、補陽還五湯等。在扶正益氣之際,沈教授提倡重用黃芪,同時也慎重叮囑:“急性發作期慎用黃芪,恐其壅肺之弊。”
沈教授在治療慢性疾病時,推崇“波浪式、螺旋上升式、細水長流式”治療,即在治療久病患者時,因其病程漫長,邪實久羈,正虛體弱,因此在治療上不宜峻攻,亦不宜濫補,應當攻補兼施,張弛有度,留有余地,防止邪去正脫的發生,需曉“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的妙用。鑒于湯藥雖效力迅捷,但后續乏力,沈教授在用藥時還會選擇性配合使用中成藥:例如十一味參芪片、燈盞生脈膠囊益氣補虛,雙丹膠囊、血滯通膠囊、軟脈靈口服液活血化瘀,蘇黃止咳膠囊、甘安合劑化痰止咳平喘,以期緩圖之效。
支擴擴癥患者因久病體虛,元氣不足,比普通人更容易反復發作,而諸多誘因存于日常生活之中,萬不可忽視。因此沈教授時常告誡支擴患者:“季節交替、風雨變換,添衣加被不為過;納食適中,謹和五味,升清降濁不失常;五體調和,骨正筋柔,氣血通暢不滯澀;七情和悅,平常以待,胸中郁火頓清涼。”沈教授仍強調,支擴癥患者因肺病久則衛氣虧虛,衛氣虛則存四時不正之氣凌襲之虞,因此日常可小劑量堅持服用玉屏風散以益氣固衛,節氣輪替之際亦可短期服用桂枝湯以調和營衛,以防邪動肺內伏痰。支擴癥患者久病如有肺陰虧虛明顯患者,可選用百合、麥冬、沙參、玉竹、銀耳、桔梗、鮮蘆根汁、荸薺、雪梨、冰糖等清潤養肺之品烹制藥膳調理。由此可見,沈中國教授十分重視既病防治、已病防變在治療慢性疾病中的重要意義。
2019 年11 月15 日 初診 俞某某,女,72 歲。反復咳嗽、咳痰7 年余,加劇1 月余。7 年余前因不慎感冒后出現咳嗽、咳痰,痰中帶血,就診于當地中醫院,行肺部CT 平掃示:“支氣管擴張;雙肺慢性炎癥。”住院予抗感染、止咳化痰等治療,好轉后出院。此后仍有反復咳嗽、咳痰,晨起咯稠痰為多。臨天氣轉變,溫度下降,起風陰雨濕冷天氣較為明顯,間斷服用中藥治療。平素體質偏弱,容易感冒,畏冷肢涼,冬天尤甚。1月余前不慎感冒后,出現咳嗽、咯黃稠痰,痰中帶血,于當地中醫院治療,與“左氧氟沙星片、桉檸蒎、甘安合劑”及中藥治療,未見好轉,慕名轉至沈老診室。辰下:咳嗽、咯痰,痰黃質稠量多,痰中帶血,時有氣喘、氣短,近期畏冷肢涼明顯,鼻塞流涕,涕清量多,疲乏無力,無明顯發熱,納食欠佳,夜寐一般,二便調。舌淡暗,苔白,脈浮滑。
西醫診斷:支氣管擴張癥。
中醫診斷:肺脹病(寒動伏邪,熱傷肺絡)
治法:散寒平喘,化痰止咳,涼血止血
方劑:小青龍湯合千金葦莖湯化裁。
蜜麻黃12g 苦杏仁12g 姜半夏9g 干姜6g
細辛3g 五味子9g 桃仁12g 冬瓜子9g
苡仁30g 地龍15g 黃芩9g 石韋12g
檳榔9g 蒲公英15g 紫珠葉15g 藕節12g
7 劑,水煎,早晚分服。
2019 年11 月24 日 二診 上方劑盡,咳嗽、咳痰明顯好轉,痰色轉白,痰中帶血減少,畏冷改善,無再鼻塞流涕,仍有氣短乏力,納食欠佳,夜寐一般,二便調。舌淡暗,苔白,脈浮細。畏冷改善,故于前方去干姜之辛燥,咳嗽較前明顯好轉,故去石韋、檳榔,痰色變轉白,熱象減輕,需增化痰通瘀之品,故在前方基礎上加浙貝15g、丹參15g、側柏葉15g。14 劑,水煎,早晚分服。
2019 年12 月30 日 三診 上方劑盡,輕微咳嗽,咯痰量明顯減少,色白質稀,無再痰中帶血。辰下:輕微咳嗽,咯白稀痰,四肢畏寒,氣短疲乏,口干口渴,納食可,夜寐安,二便調。舌暗紅,苔少,脈細。急性期之標證已好轉,當圖治其本,本虛之象,乃肺脾兩虛之象,故治療當于活血通絡,化痰止咳的基礎上,加以益氣健脾,養陰潤肺,六君子湯合百合固金湯加減,具體處方如下:
黨參15g 太子參15g 茯苓12g 白術12g
姜半夏9g 陳皮12g 百合20g 生地15g
玄參12g 浙貝15g 桔梗12g 丹參15g
地龍15g 桃仁12g 苡仁15g 冬瓜子9g
苦杏仁12g 甘草6g
14 劑,水煎,早晚分服。
隨訪:1 個月后致電患者,訴目前偶有咳嗽、咯痰,痰量較前明顯減少,質地稍黏,容易咯出,疲乏氣短較前改善,因居住鄉下、交通不便問題,無再復診。囑仍需間斷中藥調理,季節交替之際,尤其注意防寒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