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峰,史曉峰
(太原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山西太原 030024)
近年來,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擁有一個良好的生活、工作環境成為人們美好生活的前提。其中,聲環境也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針對聲環境的研究尤其是其在公共空間中展開的研究屢見不鮮。康健等[1]通過在高校餐廳的問卷調查,結合對混響時間的測量分析,為高校餐廳聲環境的改善指出了聲屏障、聲吸收等多種手段;武捷等[2]通過對公園聲景的客觀測量和主觀評價,驗證了城市公園中的人工聲和機械聲是影響周邊住宅最主要的噪聲源;秦鑫等[3]通過對患者和醫護人員的主觀調查,認為對語言聲相關聲源的控制是病房擁有良好聲環境的關鍵;康健等[4]利用實地采集的村鎮特色聲在實驗室中進行虛擬現實評價,指出加強綠化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控制噪聲,達到鄉村聲景營造目的;周旻[5]采用聲漫步法采集人們對城市歷史街區標志聲的認同感,提出了具有聲景元素的城市設計方案。
隨著聲環境研究方向的拓寬,學者們加大了對聲喜好度和聲滿意度等指標的探索,已有研究為公園搭建出聲滿意度和聲喜好度的預測模型[6-7];任欣欣[8]分析了聲喜好度和聲舒適度的影響因素,提出除控制聲源外還可以通過增加喜好度較高的聲元素實現對鄉村聲景的規劃設計;周志宇等[9]通過對不同典型歷史街區調查發現主導聲音各不相同,并對其喜好度的影響因素展開分析;還有學者在對園林聲環境的研究中,針對聲景觀的喜好度和滿意度進行主觀調查,指出園中聲景設計不合理之處[10]。此外,在宗教性建筑空間和皇家園林的研究中也有學者涉足[11-13]。迄今為止,在有關景區聲景的研究中,以古城為研究對象的文獻較少,而以往關于古城的研究也大都是從視覺景觀和歷史沿革入手,很少有從聽覺角度切入的探索。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平遙古城為研究對象,對城內不同性質的功能區進行主、客觀調查,總結出每個測區的聲景特點,運用SPSS軟件分析得出聲喜好度的影響因素,探討了視聽景觀的重視度與滿意度之間的關系,最后歸納出影響古城聲環境的主要因子,并就古城聲景現狀提出了一些優化方案,為古城類聲環境的發展與保護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參考。
平遙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后被不斷修葺、完善,其中明清時期最為顯著,被譽為“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本研究以平遙古城為例,有三個原因:
(1) 平遙古城是山西省最富盛名的地標之一,亦屬世界文化遺產,既享有如此盛譽,平遙古城就應為其它古城樹立良好典范,而古城的聲環境質量是其綜合環境質量的有力保障。
(2) 城內擁有迄今為止漢民族地區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居民群落,為了解古城聲環境的歷史與發展提供了較大的可能性。

圖1 平遙古城功能分區圖Fig.1 Functional zoning map of Pingyao ancient city
(3) 平遙古城功能分區圖如圖1所示。古城內部街巷通達,功能布局清晰,城西南和城東北均以居民區為主,城東南是以景點為主的商業區,城西北是以平遙電影宮為中心的室外活動區。城中的人流熙攘聲、商業聲、自然聲等聲景觀組成豐富,為聲環境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好的研究對象。
為準確獲取平遙古城聲環境評價信息,采用語義差別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SD)法制作語義差別評價的七級量表。SD法是美國心理學家 C.E.Osgood提出的一種語義差分方法,評價等級兩端往往是意義完全相反的形容詞,中間分作若干等級,評價者依據真實感受給出相應的評分,在聲景領域中應用甚廣[14-16]。在問卷調查前,通過預實驗對擬定的22組用來描述聲音特性的形容詞對進行篩選,將剩余詞對作為問卷的語義評分項,預實驗采用聲漫步法(Soundwalk Approach)。“Soundwalk”的概念最早由加拿大作曲家R.M.Schafer提出,參與者需要保持高度的聲音敏感性在預先設定好的路線上進行漫步,對沿途的聲音作出判斷與評價[17]。此前,有學者運用該方法確定了研究的主要聲源[18-19]。
依據古城內功能分區的特征選取四個樣點作深入研究,每一個功能區均選取兩個樣點。城東北居民區的火神廟為樣點1,樣點2為商業區的明清街(南大街),樣點 3是城內客流量最大的景點——平遙縣衙博物館,城西南居民區選擇沙巷街旁的西巷為樣點 4。由于調研期間平遙電影宮未舉辦任何活動,城西北未選取任何樣點研究。按照4個樣點的分布情況,繪制聲漫步路線如圖2所示。調研小組沿路線前行并記錄沿途的主要聲音,依據真實感受完成語義量表。實驗結果表明,漫步過程中的主要聲音有交通運輸 (自行車、電瓶車、汽車、步行)噪聲、社會生活噪聲(商業聲、交談聲、導游講解聲、社區噪聲)、自然聲(鳥聲、風聲)、歷史文化表演聲和建筑施工噪聲,將這五類聲音確定為問卷調查的主要聲音。另外,根據語義評價量表的完成情況,剔除了5組不易理解或不易做出判斷的形容詞組(美好—丑陋,安全—不安全,緩慢—急促,親切—冷漠,友好—不友好),剩余17組形容詞對被確定為平遙古城聲環境的評分項。

圖2 聲漫步路線圖Fig.2 The route of soundwalk experiment
本次調研時間為2019年11月16日~2019年11月17日,室外氣溫為16℃,濕度為56%。測量儀器為 HS6298B型噪聲頻譜分析儀,校準誤差≤0.2 dB,所有測量值均為A聲級,對四個樣點進行四個時段的聲壓級測量:上午 9:00,中午 12:00,下午16:00,晚上20:00。測點于地面以上約1.5 m,與四周墻面的距離大于1 m,每個時段測量一次,每次連續測量5 min。
問卷包括四方面內容。(1) 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性別、年齡、身份(游客/本地居民);(2) 被調查者對各類聲音的感知頻率(滿分5分,分值越高發生越頻繁)和喜好度的評分(滿分 5分);(3) 對古城的視覺景觀、聲景觀和整體環境進行滿意度評價(滿分5分),并對視覺景觀和聲景觀的重視度進行排序(1表示重視度為第一,2表示重視度為第二);(4) 由17組形容詞對組成的語義量表,中間分為七個連續等級,分值依次為?3、?2、?1、0、1、2、3分。問卷中所有分值均取整數,并記錄填寫時間與地點。
聲壓級測量結果如表1所示。西巷居民區是城內較為古老的原住居民區,參照人們的出行習慣可知,該區域一天內聲壓級的變化符合日常的潮汐規律:晚上出行量最小,其聲壓級最低,為40.4 dB(A);上午和中午是出行密集時段,其聲壓級高出晚上7~8 dB(A);下午時,居民的流動性減弱,其聲壓級也逐漸降低。據考察,火神廟周邊的院落多被改建為民宿,四個時段內的聲壓級均處于50~55 dB之間,相較于西巷居民區,火神廟居民區的商業元素較多,外來人員流動性較大,聲壓級均值超過了西巷居民區。中午時,其聲壓級到達峰值,游客入住量的增大可能是聲壓級上漲的主要原因;相比晝間,多數景區在夜間并不開放,城內的游客量減小許多,其聲壓級到達最小值。

表1 各樣點聲壓級測量值Table 1 Measured sound pressure levels at various points
明清街是古城內最繁華的商業區,也是四個樣點中聲壓級測量值最高的測區。游客的數量隨著一天中時刻的推移而增多,城內的商業活動也愈加頻繁,使該區域在一天中的聲壓級始終呈增長的趨勢,并且每個時段的聲壓級均穩定于 70 dB(A)左右。縣衙博物館的開放時間受限,一天內聲壓級的變化幅度較大,其中,上午和下午均在70 dB(A)上下浮動,中午和晚上處于58 dB(A)左右。據觀測,上午是衙門街(縣衙門前街道)的交通高峰期,本地居民的流動性較大,出行方式以電瓶車主,其聲壓級較高;下午是縣衙納客量的高峰,這個時段縣衙內的歷史文化表演是聲壓級升高的主要原因;而中午恰好避開了交通高峰和表演時段,其聲壓級較低,為57 dB(A);冬季18:00后,縣衙閉館,衙門街上偶有行人、電瓶車經過,所測聲壓級也較低,為58.6 dB(A)。
依據我國現行聲環境質量標準[20],1類環境功能區的晝間噪聲限值為55 dB(A),2類環境功能區的晝間噪聲限值為60 dB(A)。西巷居民區和火神廟居民區屬 1類環境功能區,其整體聲環境質量達標;明清街和縣衙博物館屬2類環境功能區,其中,明清街的平均聲壓級超出限值約10 dB(A),縣衙博物館在中午和晚上的聲壓級值在噪聲限值以內,但上午和下午的聲壓級均超出限制約10 dB(A),顯然,縣衙博物館和明清街的聲環境均未達標,需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控制。
本次問卷發放總量為 210份,收回有效問卷206份。其中,明清街的問卷量為63份,縣衙博物館為52份,西巷居民區為46份,火神廟居民區為45份;上午收回68份,中午收回66份,下午收回72份。表2為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分布情況。

表2 問卷基本信息分布表(人)Table 2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questionnaires(人)
3.2.1 聲源構成
聲源的構成可以直觀地反映出該調研區的特色聲和主要聲源,而各類聲源的發生頻率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聲源的構成情況。問卷中以分值的形式表示各類聲源的發生頻率(分值越高,其發生頻率越高,滿分為5分)。表3即為各調研區的聲源構成的得分情況。沙巷街作為古城內的一條交通輔道,具有一定的載流量,附近的居民出行比較頻繁,出行方式也比較豐富,社會生活噪聲和交通運輸噪聲便成為西巷居民區發生頻率最高的兩種聲音,另外,該區域還存在一定的自然聲(3.0分),但幾乎不存在建筑施工噪聲和歷史文化表演聲。火神廟居民區與西巷居民區情況相似,也存在一定的自然聲,幾乎沒有歷史文化表演聲的發生,且其主要的聲音也是社會生活噪聲,交通運輸噪聲次之,但民宿區不定期的改建、修整使建筑施工噪聲偶有發生。

表3 不同區域的聲源構成Table 3 The composition of sound sources at various areas
明清街是游客集散和商業活動的中心區域,其發生頻率最高的一項是社會生活噪聲,高出其余四類聲音至少1.0分,顯然,社會生活噪聲是明清街的主要聲音。由于明清街的主要功能設定為步行街,因而受交通運輸噪聲的影響較小,其發生頻率趨于中間值。另外,在明清街,歷史文化表演聲很少會被聽到,建筑施工噪聲和自然聲也幾乎聽不到。
縣衙博物館是城內人流量最大的景點,其聲音主要來自于游客。數據表明,由此產生的社會生活噪聲是縣衙發生頻率最高的一項,交通運輸噪聲和歷史文化表演聲次之,且明顯高于自然聲和建筑施工噪聲。這表明社會生活噪聲、交通運輸噪聲和歷史文化表演聲是縣衙博物館的主要聲音。其中歷史文化表演聲得分為3.5分,遠高于該聲音在其它三個樣點處的分值,可以認為歷史文化表演聲是縣衙博物館的特色聲。
3.2.2 聲喜好度及其影響因素
對各類聲音的喜好度取平均值進行統計可知,自然聲和歷史文化表演聲的分值最高。其中,有80%的問卷在對自然聲的喜好度評價中給出了4分及以上的評分;對于歷史文化表演聲的喜好度,有70%的評價在4分及以上,顯然,人們對自然聲和歷史文化表演聲的喜愛程度最高。社會生活噪聲和交通運輸噪聲的平均值都在3分以下,這表示人們可能對兩種聲音產生了聽覺麻木感。盡管古城中的建筑施工噪聲很少,但其喜好度的得分仍然最低,這反映出在人們潛意識里就非常討厭施工所產生的噪聲,因此在喜好度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對此類聲音不作探討。
此前的研究發現被調查者的某些基本信息(如年齡,性別等)會顯著影響部分聲音的喜好度[11,21]。本次研究將被調查者的性別、身份、年齡作為自變量,以聲喜好度為因變量,輸入SPSS軟件展開分析,對性別和身份因素采取Mann-Whitney U秩和檢驗,對年齡因素進行Spearman秩相關分析。
結果如表4所示,自然聲的喜好度(p=0.041)和歷史文化表演聲的喜好度(p=0.044)在性別因素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男性與女性在歷史文化表演聲喜好度上的均值差為0.40,在自然聲喜好度上的均值差為?0.36,說明男性對歷史文化表演聲的喜好度普遍高于女性,而女性對自然聲的喜好度明顯高于男性,這種喜好規律可能源自于男性好動活躍與女性偏好安靜的特點。對身份因素的檢驗表明,社會生活噪聲(p=0.016)和交通運輸噪聲(p=0.002)的喜好度均存在顯著性差異,本地居民與游客在兩類聲音喜好度上的均值差分別為0.48和0.71,說明本地居民對社會生活噪聲和交通運輸噪聲的喜好度都要明顯高于游客,這可能與這兩類聲音在古城內普遍存在而使本地居民產生聽覺疲勞有關,相較之下,游客的心情更容易受到這兩類聲音的影響。

表4 聲音聲喜好度與被調查者基本信息的關系Table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nd preference and respondents’ information
在年齡因素上,交通運輸噪聲喜好度的p值為0.034,相關系數為?0.114,說明隨著年齡的增大,人們對交通運輸噪聲的喜好度明顯下降;歷史文化表演聲喜好度的p值為0.028,相關系數為0.108,說明年齡越大對這類聲音的喜好程度越高。依據問卷時的訪談記錄,游客在古城內漫步游玩時,突然感知到身邊存在某些交通行為,很可能會打破這種美好意境,年紀越長越易產生不安、焦躁的心理;而當古城內出現歷史文化表演時,人們的注意力就會被吸引過去,中老年游客的反應尤為強烈。由此可以推斷,這兩種聲音的喜好度規律很大程度上源自于隨年齡增長逐漸產生對交通行為的畏懼心理和對歷史文化表演形式的喜愛程度。
3.2.3 視覺景觀與聲景觀
人們對視覺景觀的重視度普遍高于聲景觀[22],但這個共性是否會影響到人們對這兩項內容滿意度的評價,還需進一步研究驗證。本次問卷以視覺景觀滿意度和聲景觀滿意度為平遙古城整體環境滿意度的分項評價指標,結果表明整體環境滿意度為83%,視覺景觀滿意度為87%,聲景觀滿意度為75%。顯然,人們對平遙古城整體環境的評價等級為良,相較于聲景觀,古城的視覺景觀才是在整體環境的評價中發揮著提升效應的重要內容。對視覺景觀重視度與聲景觀重視度的比值進行統計可知,65%的人群認為視覺景觀更重要,17%的人群更加注重聲感知,而認為兩者同等重要的問卷占到總量的18%,顯然,人們對聲景觀的重視度遠不如視覺景觀。
為便于運用SPSS軟件分析,取視覺景觀與聲景觀的重視度之比和滿意度之比為變量進行Kruskal-Wallis檢驗,輸出p值為0.024,說明人們對視覺景觀重視度和聲景觀重視度的差別確實會影響對二者滿意度的評價。就此分析存在的顯著差異性,本文以滿意度之比和重視度之比為因變量,對性別與身份因素進行Mann-Whitney U秩和檢驗,對年齡進行 Spearman秩相關分析,繼續驗證視覺景觀和聲景觀的滿意度與重視度是否受被調查者基本信息的影響,并明確其影響趨勢。
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重視度之比在性別和身份因素上(p>0.05)均無顯著性差異,但滿意度之比在身份因素上表現出顯著性差異,其均值差為?0.12,說明相較于本地游客,游客認為古城視覺景觀與聲景觀的差別更大,這也符合游客的普遍游覽習慣。Spearman秩相關分析結果表明,滿意度之比(p=0.028)和重視度之比(p=0.041)皆與年齡因素呈現出顯著性差異。其中,重視度之比的相關系數為0.181,說明隨著年齡的增長,相較于視覺景觀,人們對聲景觀的重視度越來越高;滿意度之比的相關系數為 0.193,說明相較于視覺景觀,年齡的增長減弱了聽覺上的滿意度。年齡增長導致人耳敏感性逐漸降低可能是人們越來越注重聽覺體驗的根本原因,以挑剔的心理對聲景觀的質量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可以看出,視聽景觀重視度的差別對這兩項內容滿意度評價的影響其實源自于年齡的差別對其造成的影響。

表5 視景對聲景的滿意度比值和重視度比值與被調查者基本信息的關系Table 5 The satisfaction ratio and attention ratio of visual landscape to soundscape based on respondents’information
鄉村和公園整體環境的評價都會受到視聽交互作用的影響[8,23],本次研究將對平遙古城的整體環境進行驗證。對整體環境、視覺景觀和聲景觀的滿意度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整體環境的滿意度與視覺景觀滿意度和聲景觀滿意度均呈顯著正相關(p值均小于0.05,相關系數都大于0)。通過進一步的簡單效應分析得到視覺景觀與聲景觀交互項的p值等于 0.012,表明平遙古城的視覺景觀和聲景觀之間也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影響著對其整體環境的評價。
3.2.4 主要因子
因子分析法可以從多個評價指標中篩選、歸納出數個主因子以達到簡化、降維的目的,本研究選用該方法對語義量表進行分析。其中,可靠性分析結果顯示Cronbach's Alpha系數為0.76,說明問卷數據內部一致性較高,屬于高信度;另外,通過KMO和bartlet球形檢驗,得出KMO系數為0.707,說明因子分析結果的有效性較高。設定排除的小系數絕對值為 0.5,表 6為經最大方差法旋轉后的成分矩陣表。將17組形容詞對分為5類,即表明影響平遙古城聲環境的主要因子有5個,其方差解釋率總計62%,在聲環境相關研究中屬于較高水平。其中,因子1的方差解釋率為17.17%,與舒適性相關,包括放松—焦慮、喜愛—討厭、和諧—沖突、愉悅—不愉悅;因子2的方差解釋率為16.69%,與趣味性相關,包括有特色—無特色、有趣—無趣、有共鳴—無共鳴和有信息—無信息;因子3的方差解釋率為11.25%,與動態性相關,包括起伏—平穩、集中—分散、刺耳—柔和和人造—自然;因子4的方差解釋率為 9.23%,體現了聲音的強度,包括響亮—低沉、強—弱和喧鬧—安靜;因子5的方差解釋率為7.66%,體現了聲音的豐富度,包括多樣—單一、模糊—清晰,可見聲音種類的多少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語言交流的清晰度。
5個因子的方差解釋率相當,說明這5個因子對于平遙古城的聲環境具有足夠的代表性,涵蓋了精神屬性(舒適度)、社會屬性(趣味性)、物理屬性(動態性、強度、豐富度),與類似研究中覆蓋的評價區間基本吻合,且無論哪個因子都不能單獨主導平遙古城聲環境的總評價值。大學校園聲環境的主要因子為生活、交流、空間感,古城聲環境缺乏生活氣息[24],但豐富度相對較高,且兼具趣味性和動態性;鄉村聲景的主要因子為休閑娛樂指標、音質本身的動態性指標、環境知覺指標、交流與空間感[8],而商業性更強的古城,其聲環境明顯缺乏環境感知的特性,但其聲環境的豐富度更高;商業街聲景的主要因子為喜好度、交流性、強度、趣味性、豐富性[25],相較于古城聲環境缺乏一定的動態性;旅游風景區聲景觀的主要因子為和諧靜謐感、親切感、緩和感、明快感[13],古城聲環境的豐富度和趣味性相對較高,而開敞性質的旅游風景區所帶來的明快感是古城所不具備的。

表6 基于147個樣本旋轉后的因子分析矩陣表Table 6 Factor analysis matrix table based on the rotation of 147 samples
通過對問卷中5個因子的總得分取平均值,計算出各均值依次為,因子1(2.7)、因子2(1.8)、因子3(?1.3)、因子4(0.8)和因子5(0.9),說明在平遙古城中,聲音舒適性非常高、趣味性很高、強度和豐富度較高,動態性不足。為進一步驗證5個因子的合理性以及影響因素,以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性別、身份、年齡)為自變量,對5個主要因子的評價值進行方差檢驗。另外,本研究還將問卷填寫時間也作為自變量進行分析,以探索古城聲環境在一天中的變化規律。
檢驗結果如表7所示,因子1(p=0.019)和因子3(p=0.027)均與性別因素呈現出顯著相關性,其中,因子 1(舒適性)的均值差為?1.635,因子 3(動態性)的均值差為?1.022,說明女性對于舒適性的評價高于男性,但對于動態性的評價低于男性。因子1(p=0.013)和因子 2(p=0.047)均在身份因素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因子1(舒適性)的均值差為?2.430,因子2(趣味性)的均值差為?2.210,說明游客對舒適性和趣味性的評價高于本地居民。在年齡因素上,只有因子 5 (p=0.025)存在顯著性差異,通過比較各年齡段的平均得分可知,50歲以上人群給出的評分明顯低于其余三個年齡段,年齡增長導致人耳敏感性降低從而減弱了對聲音的捕捉,可能是該年齡段豐富度評價較低的主要原因。因子 2(p=0.003)、因子 4(p=0.046)和因子 5(p=0.012)在問卷填寫時間上都表現出顯著性差異。結合每個因子各時段的平均得分可知,因子2(趣味性)在下午的分值明顯高于其余兩個時段,說明下午時城內的聲音更加有趣,包含的信息量也更高;因子4(強度)在上午的分值明顯低于中午和下午,說明上午時城內聲音的強度最弱;因子5(豐富度)在下午的分值最高,中午次之,上午最低,說明下午時城內存在的聲音種類達到最大。總得來說,古城內聲音的趣味性、強度和豐富度隨著一天內時刻的推移,總體上都呈現出逐漸升高的趨勢。

表7 主要因子與被調查者基本信息的關系Table 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in factors and basic information of respondents
從聲源構成上講,游客的行為和商業活動是古城的主要噪聲源,社會生活噪聲是古城中最主要的聲音,交通運輸噪聲次之,歷史文化表演聲是古城特有的構成聲源之一,自然聲僅在居民區偶有發生,部分民宿改建活動會造成些許建筑施工噪聲。聲喜好度的分析表明:歷史文化表演聲和自然聲是最受人喜愛的聲音,歷史文化表演聲和自然聲的喜好度在性別因素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社會生活噪聲和交通運輸噪聲的喜好度在身份因素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某些聲音的喜好度評價很可能來自于產生這類聲音的行為活動的喜好評價。視聽景觀的分析表明,平遙古城整體環境的評價等級為良,但其視聽景觀間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影響著對其整體環境的評價,并且視聽景觀重視度的差別對這兩項內容滿意度評價的影響其實源自于年齡的差別。
古城聲環境的主要因子包括舒適度、趣味性、動態性、強度和豐富度,且無論哪個因子都不能單獨主導平遙古城聲環境的總評價值。其中,趣味性、強度和豐富度在一天內均呈現出逐漸升高的趨勢,與其他聲環境相比,古城聲環境豐富度更高,且兼具趣味性與動態性。進一步分析表明,聲舒適性和動態性與性別顯著相關,舒適性和趣味性與身份顯著相關,年齡增長降低了人耳敏感性,減弱了對聲音的捕捉,使豐富度評價顯著下降。
參照我國現行的聲環境質量標準,明清街和縣衙博物館的測量噪聲值明顯不達標。結合現場訪談可知,人群交談聲和商業叫賣聲是發生最頻繁的社會生活噪聲,電瓶車和景區觀光車是交通運輸噪聲的主要來源。問卷統計結果表明,平遙古城內聲音的總體評價為:舒適性非常高、趣味性很高、強度和豐富度較高、動態性不足。針對目前古城聲景中存在的問題,在不破壞古城景觀原貌的前提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進行聲景觀優化,使本地居民能有更舒適的生活環境,外來游客能有更美好的旅游體驗。
(1) 適當地增加喜好度高的聲景元素來優化聲源的構成。在景區引入鳥鳴聲、流水聲等自然聲,豐富聲景元素的同時提高環境感知度;在商業街增設有聲小品或流動性的特色表演活動來提升聲景觀的動態性;在交通密集區添加一些趣味景觀轉移人們聽覺上的注意力,從而達到掩蔽效果;在城內普及平遙文化的宣傳活動,為古城聲景增添一些生活氣息。另外,提高視覺景觀的優美性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對古城整體景觀的滿意度。
(2) 通過引導性、控制性、鼓勵性措施完成聲景營造活動。對景區周邊街道的車流實行動態控制,尤其在衙門街的上午時段;支持和落實景區游覽的預約政策,對集中性人流進行削弱;優化景區觀光車的游覽路線,避免不必要的交通噪聲;對商業區的叫賣行為進行一定的約束以減少社會生活噪聲的發生;在人群密集區增設防治噪聲重要性的標語,通過提高人們保護聲景觀的意識間接地達到聲景優化的目的。
(3) 通過減少喜好度低的聲景元素或阻隔這類聲音的傳播以實現對部分區域的噪聲防治。對商業街和景區外圍承載重要交通作用的路面進行一定的吸聲處理(如嵌入吸聲材料);在古城內適當地增植綠化、架設聲屏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