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俗話說,沒有規矩,難成方圓。小學低年級學生要想適應未來的社會,就需要在學校里樹立一定的規則意識,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在現代教育中,教師更是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使他們能夠理解和接受現代生活和學習的規則。因此,本文運用兒歌來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規則意識,旨在為今后小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提供借鑒和幫助。
關鍵詞:規則意識 小學低年級學生 兒歌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1.058
陶行知教育理念強調,教師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未來的希望,而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如果學生缺少根本,即使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也無法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做貢獻,自身的價值也無法實現。所以,教師一定要充分認識到教育的作用和職責,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貫徹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即教學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生活即教育。我國是一個法治國家,在法律的約束和規范下,每個公民都可以行使自己的權利,同時也要履行自身義務,規則是確保社會發展的基礎,也是德育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教師要“育人”,就要充分認識到規則教育的重要性,著重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如果沒有做出正確的引導,會影響小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可能導致小學生形成不良的思想或習慣。
一、培養規則意識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發展的重要性
在小學,可以借助兒歌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讓他們在未來的社會中受益。從實踐的角度看,兒歌中可以影響孩子們的未來。在小學時期,需要保證正常的課堂秩序,就必須遵守校規和班級規章制度,而學生們對于教師的說教會產生抵觸情緒,但是借助兒歌進行教育可以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比如通過兒歌引導小學生樹立規則意識,改變他們插隊、拖延等不良的習慣,從而進一步幫助學生養成各種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通過兒歌使學生在自己稚嫩的心靈中形成遵守規范的良好意識。比如在走廊里,不打鬧不說笑,見到教師要問好等。兒歌中的規則內容將為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發展提供保障。
學生規則意識不好,主要表現在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愛搞小動作,讀書、寫字的姿勢不正確,作業不夠工整等。這些不良習慣無疑會對他們今后的發展、自身的人格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在小時候不對孩子的規則意識進行培養,那么今后他們也就很難改變。所以在小學時代,應該特別注意利用兒歌幫助學生養成規則意識。在實際的情況中,目前有很多教師沒有注意對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這無疑是對學生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更直接耽誤了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發展。基于這些認識和體會,筆者認為,在實際中,采用兒歌的教育方法,可以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因此,規則意識的培養有利于提高集體教學效率。
小學階段活動越來越多,很多時候需要集體合作才能完成,尤其是在課堂學習中。學生有了規則意識,在集體生活中,能夠自覺按照規則要求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在一些集體活動中,可以利用兒歌讓學生遵守課堂規則,幫助教師順利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兒歌中良好的規則內容可以讓小學低年級學生在傳唱中自覺遵守學習活動的規則。上課時知道發言先舉手,不隨便插嘴;聽課注意力集中;書本整齊擺放、自己整理學習用品;按時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等。這些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也有助于集體教育與個人教育的相互配合。
二、運用兒歌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規則意識的策略
1.引導學生理解規則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學生的游戲與學習是分不開的,規則的設計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開展活動,學習新的知識內容。因此,當孩子們遵守規則時,不應該感到壓抑、不愉快或無法忍受。規則是教師制定出來的,我們要讓孩子明白違反規則的后果,承擔一定的責任。例如兒歌:你拍三我拍三,保持安靜記心間。你拍四我拍四,墻壁不能亂寫字。你拍五我拍五,值日不能太馬虎。你拍六我拍六,上下樓梯要靠右。你拍七我拍七,垃圾分類不亂棄。你拍八我拍八,愛護桌椅要常擦。你拍九我拍九,節約用水齊動手。你拍十我拍十,環境大家來保持。這首兒歌簡單易懂,便于傳唱,有利于學生接受并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常見的兒歌普遍具有詞數簡短的優勢,看似簡短的兒歌卻能給孩子們傳遞有用的信息,幫助小學低年級學生全面了解現實生活,對學生學習規則很大程度的幫助。“清晨起床莫遲延,梳洗整潔用早餐;衣著潔凈又大方,學習用品細查看;告別父母上學去,遵守交規講安全;遇到師長有禮貌,按時到校不貪玩”可以用孩子熟悉的兒歌來幫助孩子記住行動要點。當然,在活動中,有些孩子的自制力較弱,不能遵守規則。對于這些孩子,我們應該讓他們明白違反規則的后果。在總結的過程中,要經常和孩子們討論“違規后我該怎么辦?”鼓勵孩子們分享他們的觀點,如果有人違反了規則,就要從頭再來。
2.開展主題活動
在小學低年級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通俗易懂的歌曲,將學生的規則學習有機融入兒歌中,幫助學生了解規則,鞏固規則。兒歌的演唱形式多為學生集體演唱,因此能極大程度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并且通過歌詞的內容能夠極大程度加強幼兒的規定意識。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主題歌曲活動,幫助學生意識到規則的重要性。可以在開展“學習習慣心中記,小小兒歌唱起來”等安全實踐活動中加入兒歌環節。如兒歌“同學們,要牢記,注意安全別大意。過馬路,別著急,無車飛馳才過去,慌里慌張傷自己,受傷住院誤學習。安全知識記心里,平平安安到家里”。同時還可以在教師的幫助下,引導孩子們將自己的感受編成朗朗上口的童謠:“人行橫道在前方,不要隨意拐方向。警察前面喊聲停,我們不要往前闖。注意安全學榜樣,這樣交通才順暢。”在兒歌的傳唱中,孩子們可以深刻意識到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3.貼近學生生活
兒歌作為一種獨特的教育方式,應該在家庭中被廣泛利用起來,在家里面父母應該積極播放兒歌。兒歌的主題是豐富多樣的,不同的主題對應著不同的規則,兒歌可以開拓學生的認知范圍,對學生規則意識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早期教育中我們要重視兒歌對孩子的影響與發展,不能忽視它的作用。同時,學校是孩子的第二個家,低年級的學生剛剛離開父母的依靠來到陌生的地方,學校可以借助兒歌傳導給孩子,“學校就像我家,我愛教師;教師愛我,教師就像我們的父母一樣照顧著我,我們在學校就像在家一樣要做一個乖寶寶”。這樣可以消除學生對陌生教師的戒備心理,采用兒歌的方式讓孩子們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通過兒歌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如兒歌“洗手前先卷袖,再用清水濕濕手。擦上肥皂搓一搓,指縫指尖都搓到。嘩嘩流水沖一沖,我的小手洗凈了”,將勤洗手的理念傳給學生,學生在做事的時候就能夠一邊做事情一邊唱歌,讓兒歌走進孩子的日常生活中,這樣不僅能夠教會學生唱兒歌,還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他們在快樂中成長
規則的執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為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小,發育還不完善,自我控制能力差,很容易忘記教師說的話,需要教師和家長不斷提醒,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在進行規則教育時,要持之以恒,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契機,運用合適的方法,進行引導及提示,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其次,班中教師教育理念要統一、持之以恒。如果在教育方法上各為其政,要求不一,低年級學生就會無所適從。有這樣一句教育名言“播下行為,收獲習慣,播下習慣,收獲性格”。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規則意識,必定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其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只要我們時刻用心,善于抓住教育契機,進行細心的引導,每個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 姚月琴《試論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策略》,《家教世界》2020年第36期。
[2] 包新俊《探討如何在學前教育中培養幼兒規則意識》,《新課程》2020年第50期。
[3] 袁圣敏、吳鍵《我國幼兒兒歌整體推進策略與方法》,《校園兒歌》2020年第11期。
[4] 章曉華《培養孩子規則意識和良好習慣的有效策》,《家長》2020年第31期。
[5] 叢元莉《開展兒歌,提高幼兒規則意識》,《啟迪與智慧》2020年第1期。
[6] 叢元莉《從“兒歌”談幼兒園大班幼兒的規則意識的建立》,《文理導航》2016年第12期。
(趙方舟,1992年生,女,漢族,湖南湘潭人,大學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教育、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