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
漆藝具有材料的豐富性、工藝的復雜性和創(chuàng)作周期長的特點,漆藝在中小學課堂的開展過程中既要呈現(xiàn)漆藝獨特的藝術魅力,也要結合學生實際的學情解決一些影響課程進度的問題,比如“創(chuàng)作周期長”的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新材料的應用,是否能幫助教師和學生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學校的教師和學生對此進行了一次嘗試,并收獲了比較令人滿意的結果。
一、中小學漆藝課堂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們發(fā)現(xiàn)隨著課程的開展,學生在掌握了漆藝的表現(xiàn)技法后,會開始對自己的漆藝作品有了更多構思,比如有的同學希望它可以“多樣化”呈現(xiàn),可以是“立體”的,而不是僅僅是“平面化”的漆畫,這就涉及漆藝制胎的環(huán)節(jié)了。脫胎或木胎漆器制作工藝繁瑣,周期漫長。而兒童漆藝課每個學期的排課量在20個課時左右。在課時量有限的情況下,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漆藝工序制作“漆胎”來承載學生對漆藝作品“多樣化”的創(chuàng)作需求,那么一件作品的創(chuàng)作周期會相當長。過去我們解決了“表現(xiàn)技法”上的耗時問題,當下我們需要解決“制胎”環(huán)節(jié)的時長問題,傳統(tǒng)的制作工序是一代又一代的漆藝創(chuàng)作者們在過去千百年間一步一步嘗試總結而來的藝術結晶,從工序和材料上我們都很難再“精簡”,所以必須拓寬思維,找一找“新路子”。
隨著科技發(fā)展,新技術、新材料層出不窮,印刷技術從過去的二維平面跨越到了三維立體,“3D打印”技術在創(chuàng)客教育理念的推廣下走進了中小學課堂。用“學科融合”的教學方式同步開展“3D打印課”和“兒童漆藝課”,既可以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也能解決各自面臨的問題。“3D打印課”的學習內容是如何用3D建模軟件完成多樣化的立體造型設計,并且借用3D打印機實現(xiàn)從虛擬的“構想”到現(xiàn)實的“獲得”,這正好能滿足學生對漆藝作品上在造型方面呈現(xiàn)多樣化的創(chuàng)作需求。此外,3D打印的工作效率也很高,一旦完成了建模操作后開啟打印程序,3D打印機便能自動工作,打印一個20*20*20cm的立方體平均耗時2.5小時,從時間上大大的縮短了“制胚”的周期,還能合理安排打印時間。同時,3D打印材料更易于操作。
二、關于選擇3D打印材料的考慮
3D打印的材料在過去10多年時間發(fā)展很快,目前市面上3D打印材料的類型大致可以分為5類:SL材料、SLS材料、LOM材料、FDM材料、3DP材料。
它們的材質和特性各有不同,如何選擇適用于漆藝技法的藝術化處理,同時對于中小學生而言比較好操作的3D打印材料,通常會有下面四大方面的考慮。
1.應用環(huán)境
一些3D打印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耐熱性、介電性能、可消毒型、耐化學腐蝕性、食品安全性、皮膚接觸安全性、阻燃性、煙霧毒性或者其他一些特殊性能,在漆藝課堂上,上述“安全”性能都可能成為很關鍵的因素,甚至是具有“一票否決”作用的因素,這時候我們就得審視具體的3D打印材料,看其是否具有相應性能。
2.功能要求
3D打印材料需要做各種各樣的測試來響應不同功能下的使用要求,當然,一個功能是否能實現(xiàn),除了3D打印材料本身的性能,設計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比如漆藝創(chuàng)作的目標成品主要是展示,那考量的因素可能主要就是表面性能而不是力學性能了。
3.幾何限制
3D打印材料一般是和具體工藝相連的,選擇不同的材料,也就決定了工藝,決定了其所帶來的限制,比如說尺寸精度、最小細節(jié)、壁厚,反之,如果知道目標成品必須要達到的尺寸精度、最小細節(jié)和壁厚,也可以決定可選的3D打印材料。
4.后處理
3D打印材料也可以得到完美的成品,漆藝技法的藝術化處理屬于3D打印的后處理工藝,可能某些材料適合,某些材料不適合。
通過課堂實踐,光敏樹脂復合材料和塑料材料適用于中小學漆藝作品的創(chuàng)作,學生可以在3D打印的“胚”上獨立完成自己的漆藝技法表現(xiàn)環(huán)節(jié),在實現(xiàn)學生對漆藝作品多樣化造型的創(chuàng)作需求上,創(chuàng)作周期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學生在每學期20課時的社團課上能創(chuàng)作出一到兩件完整的漆藝作品。
責任編輯? ?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