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景陽 自明 惠小慶
在我國發展歷史進程當中,流傳下來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傳統體育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種,不僅體現出古代人民的體育智慧,而且還對現代人的生活與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文通過對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簡單概述,進而分析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對進而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標準化建設展開了分析,為促進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更好的發展與傳承提供支持。
目前,受到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較大的破壞,特別是最近20余年,隨著西方文化的侵入,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承造成了沖擊,嚴重制約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所以,為了進一步加快我國精神文明建設步伐,必須要加強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標準化的建設,為我國更好的發展提供引導。
1 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1.1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傳統體育
1.1.1 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
隨著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使得人類的思維理念出現了巨大改變,逐漸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產生了更高的重視程度,并于2003年簽署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其中,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即“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被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的不同,可將其劃分成5種類型:(1)語言敘述類文化,如文學作品、歷史傳說等;(2)藝術表演類,如皮影戲、京劇、黃梅戲、舞獅等;(3)地區習俗、節日等,如春節、潑水節、侗族大歌等;(4)有關自然界與宇宙的知識與實踐,如中醫針灸等;(5)工藝技術,如刺繡、活字印刷術、陶器工藝等。在我國,為了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也制定出了一些規章制度,如《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其中針對我國具體情況,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介紹:歷史發展進程中流傳下來的表演、技術等無固定形態的文化與行為。由此可以發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社會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類的生活、精神等方面具有緊密聯系。
1.1.2 民族傳統體育介紹
非物質文化遺產由很多內容構成,民族傳統體育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與此同時,民族傳統體育還分屬于體育學科。民族傳統體育最早出現在1997年,將其定義為:各民族歷史發展中流傳下來的,并未受到現代化因素影響的,且依然與現代社會發展具有一定關聯性的體育活動,其不僅包括體育學科的特點,同時還蘊含了諸多民族文化。中國是一個民族眾多的國家,不同民族的發展歷史與生活環境存在一定差異,使得我國存在大量民族傳統體育,根據這些體育活動特點的不同,可將其劃分成多種類型:(1)球戲:蹴鞠、馬球、擊鞠、捶丸、珍珠球、蹴球、柔力球等。(2)舞戲:舞龍、舞獅、踢踏舞、搖旱船、跳竹竿、霸王鞭、跳銅鼓等。(3)舟戲:劃龍舟、龍舟競渡、賽獨木舟、賽皮筏等。(4)水戲:游泳、潛水、游水捉鴨等。(5)冰雪戲:滑冰、滑雪、打冰嘎等。(6)棋戲:象棋、圍棋等。(7)其他:搶花炮、拔河、秋千、風箏、打陀螺、踢毽子、跳繩、投壺等。
1.2 民族傳統體育中具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征
所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征,指的是以其他類型文化遺產相比所具備的獨有性質。在我國,存在諸多民族傳統體育,對于這些項目來說,均存在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具體為:(1)非物質性。體育活動是一種行為,通過肢體、身體以及其他器械的配合完成各種動作,而非具體的事物,人類無法直接對體育活動進行觸摸。(2)民族性。相對于常規體育活動而言,民族傳統體育卻別在“民族”二字上,即這類體育活動當中包含了更多的民族元素,如受到宗教文化的影響,通過人民生產勞動而創造等。(3)傳承性。民族傳統體育均具有較長的發展歷史,短則數百年,長則上千年,而這正是各時期人民傳承的結果。以賽龍舟為例,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余年前的戰國時期,經過2000余年的發展后,賽龍舟已經成為一種集競技比賽、娛樂、紀念性等為一體的體育項目。
2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產生了越來越高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量,據調查可以發現,從2006年開始,我國分別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2021年頒布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共有1557個項目,其中,世界級項目有42個,處于世界前列。在這些非遺項目內,與民族傳統體育相關的項目有很多,共有100余種,如峨眉武術、沙力搏爾式摔跤、滿族珍珠球、賽馬會、線獅、華佗五禽戲、賽龍舟、花毽等。這些民族傳統體育的存在,一方面,促進了我國各民族間的交流與溝通,另一方面,還加強了我國優秀文化的傳承,對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但深入研究后可以發現,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當中依然存在一些缺陷,首先,法治化建設有待提升,缺少健全、標準化的制度予以支持,導致部分民族傳統體育依然存在消失的風險;其次,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項目眾多,每個項目存在不同的特點,涉及多個保護部門,其中包括體育部門,但實際當中,對民族傳統體育保護時,通常以文化部、旅游部等為主,體育部則很少參與進來,導致民族傳統體育保護效果并未達到預期目標。最后,隨著我國國際化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現代化體育項目進入我國,對于這些現代化體育項目來說,更加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因而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造成了較大的沖擊。所以,為了進一步推動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必須要加強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標準化建設。
3 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標準化建設
3.1 標準化建設原則
標準化建設過程中,首先,應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人不僅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還是文化的使用者,只有確保文化符合人的要求,才可使人員更好的參與到文化的保護工作當中。所以,現代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建設時,必須將人放置到主要地位上,針對人的需求制定出完善的保護體系。其次,應遵循“政府主導”原則。政府是社會發展的引導者與管理者,對社會發展具有緊密聯系。民族傳統體育傳承與發展過程中,政府部門需要對這項工作產生高度重視,不斷投入更多保護資金,出臺發更多法律法規予以支持,以激發出社會各界參與民族傳統體育保護的積極性。最后,應遵循“整體化”原則。民族傳統體育包含歷史、文化等多方面內容,正是這些內容相互交織在一起,才會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對民族傳統體育保護時,應注重項目的整體,不可將其分隔成多個小項目,以免整個項目不具有生命力。
3.2 法律保護
為了進一步推動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必須要加強法律保護制度的建設。具體來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公法保護。目前,我國對民族傳統體育保護時,通常采用公法保護的方式。2006年,我國已經簽署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可根據其中的內容與規定,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此同時,我國《憲法》制定時,也增加了一些有關非遺文化保護相關的內容,例如在其中第199條中明確指出,各地方政府可根據當地發展情況,結合各民族的發展歷史、生活習慣等,采取相應的方式對民族文化予以保護,防止民族文化出現流失,以推動我國各民族文化繁榮昌盛。我國一些少數民族人員數量較多的地區,當地政府也以《憲法》內容為基礎,設計出符合自身具體情況的法律法規,以云南為例,于2013年頒發了《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正是這些法律法規的存在,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支持。
二是私法保護。在公法保護的基礎上,通過私法保護予以進行補充,以進一步提升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效果。即利用法律的途徑,賦予民族體育傳承者相應的權利與責任,其一方面程度文化傳承的義務,另一方面還會通過文化的傳承獲取一定經濟效益,從而不斷增加民族傳統體育數量。在私法保護當中,最常用的為知識產權保護法。
綜上所述,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現代精神文明建設。所以,國家相關部門應對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產生更高的重視程度,并以此為基礎,利用自身所具備的職權,構建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法律法規,以加強對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
基金項目:大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大慶傳統體育類‘非遺’保護標準化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DSGB2021066)。